分享

王阳明:慎独,方能主宰自己

 星海经 2019-10-31

在儒学的观念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慎独,它源自《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内在人品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外在言行和表现,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会和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谨慎,始终恪守着做人的一个品德和原则。

 有一天,王阳明在和学生讨论学问时,学生问:“戒惧是己所不知时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工夫,此说如何?”王阳明说:“只是一个功夫,无事时故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

 学生便问,不知道从哪里听来一个理论,说:戒惧是在自己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做的事情,慎独是在自己知道的情况下做的功夫,他问王阳明这种思想对不对?王阳明说:没有那么多的功夫,你闲居独处的时候,心里的念头固然是自己知道,可就算在大庭广众之下做事的时候,你心里的念头,还不是你自己知道吗?说到底,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之下,有没有外人在,都只是独知,所以也只有一个功夫,就是在独知时用功。

 学生恍然大悟,就说:原来慎独的独并不是指独处,而是指的独知啊。王阳明就说: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自身至此,人何往而不是独知。你开心的时候可以跟别人分享,你痛苦的时候也有人来帮你分担,可是没有人能够真正感受到你内心的感觉。

 王阳明见学生低头不语,接着说:所以人如果不在这种独知的地方,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力,而只是在言行上不表露于外的时候,在人所共知的地方用功,那就是自欺欺人,就是一种虚伪。《大学》中指出这种人是“见君子而后厌然”,这个厌不是厌恶,而是掩藏的。就是说这种人全然不在独知的时候用功,只会在遇见君子的时候隐藏自己的问题,也是一种虚伪。

 生活中有太多人一辈子都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他们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是按照别人的一个标准,在别人眼中,做出一些虚伪的状态,并没有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活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还以为自己是情商高,左右逢源。殊不知它弄丢了自己的初心,掩盖的是自己内心的想法,用佛家有一句话说叫做:可怜悯者。

 所以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活着,首先要关注自己的内在品格,因为人的总体生活质量高低是取决于内心的一个感受所得到的一个结果,内心品格好坏,并不能由外界的生活来决定。所以,我们说一个人为自己负责,就是要在自己内心中找到独知,除了自己之外,没人能够帮得了自己。

 那在阳明心学中,怎么样做才算是获得内心更好的一个良知呢?王阳明说只有一个字:诚。

 正如孟子所言:“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所说的诚,其中有一些诚实不说谎的意思,但是它最深层的涵义还是不自欺。不欺骗别人是表象,不自欺是根本。具体而言,当我们说一个人诚实没有欺骗的时候,就是看他与外界的一些交往互动,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是儒学中所说的诚。而这里所说的诚,主要是看重内在品质,如何面对自我,塑造自我。

 诚就是指针对于自己,对自己是否忠诚。就好像刚才说的,有一些人,他生活的状态都是违背了自己的初心。《中庸》也说过:“诚者自成也”,儒学中之所以说诚为成己之学,就在于此。当你学会尊重自己的良知,诚心对待自己,不自欺欺人,不以虚伪的面孔去示人的时候,无论是在独处或者是面对别人的时候,都能够做自己,这便是一种儒学中的诚,也是所说的慎独。

 生活中,很多人可以成为一个角色,可以拥有一些东西,但是唯独很难做回自己。当一个人不懂得真正的自己是由内在品质决定的,就会把生命的重心放在一个位置,用世俗的一个观念去约束自己,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来评价自己的生活。比如说,一个人本来是一种本质善良的人,但是,他周围的人,都会起心动念,特别虚伪,这时候他难免会怀疑自己是否和这个生活格格不入,这也是需要避免的一个问题。

 有时候,要想推断出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他独处的状态,以及怎么独处。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如果只是拼命地打电话约朋友出来玩,证明他就是无聊和空虚的,那么独处是他不能承受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管做什么都感到内心平静充实。那就是说,这个人可以拥有独立的精神生活,也有健康的内在品质,是一个能够主宰自我的人。

 王阳明认为: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一个人要懂得,无论你在这个喧闹的世界有多少同类,也无论你走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你的内心只有你自己能够感受到。所以你要为自己负责,无论是善念还是恶念,都不欺骗自己,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做回自己,这也是诚的功夫。古人很多诚身的功夫,都是慎独的本意,都是在为自己负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