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葩说》肖骁:真正的告别,总是来得悄无声息

 富书 2020-06-20

真正的高手,都是悄无声息的摆渡人

为什么要拉黑你身边的“情绪垃圾”

总有一天,我们要学会告别。

所谓成长

就是一个不断接受失去和离别的过程

前段时间的《奇葩说》节目中,讨论了一个话题说的是:

“父母要和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再婚,我该不该阻挠?”

其中,奇葩说辩手肖骁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

12岁时,肖骁的妈妈从外面带来了一个伯伯,肖骁非常不喜欢,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阻挠,甩脸色、发脾气、各种折腾甚至半夜拍门让自己的妈妈不能休息。

一个12岁的孩子,本能靠自己的小小反抗试图去构建他理解中父母应该有的样子,本能靠自己发泄情绪去试图挽回已经开始发生的变化,毫无疑问,他是在害怕失去,但他后来却非常后悔让妈妈放弃嫁那个伯伯。

直到28岁的今天,肖骁才知道,妈妈当时很不容易,为了生活要开始不断去妥协去争取,还要忍受儿子的不理解。

在这个故事的最后,陈铭说:

再婚有时是一个成年人迫于生活的选择。如果你真的爱妈妈,你会在心中得到一个答案:不阻挠。多为父母想一点,多体谅一步就好。

随着年岁的渐长,你会发现身边的很多人,开始发现自己变得温和随意,不太愿意去争执和辩解,也不想做无谓争取和挽留。

就像你根本无法阻挡意外时的不告而别,能做的只有去体谅别人的不易,成全自己的伟大。


真正的告别

总是来得悄无声息

有时候,人生最大的玩笑就是,你觉得一直好好都在的人,突然一天就不见了。

须知,真正的离别,往往总是来得悄无声息。

外婆去世那一年,我正值大学实习的第一个月,接到母亲的来电后,匆匆收拾了行装,和父亲一夜奔丧回到故乡。

故乡深秋的晚风呜咽犹带哭声,村郊野外寂寥无人更显荒凉。待赶到外婆家中走到她的榻前,看她安详的睡去,和在世时并没有什么差别。

我心里极度难过,眼里却始终哭不出泪来,脑海中却是她曾经待我的种种的好,为我做饭,伴我温书。

等到我上了大学回去看望她的那天,她还笑着说我:“你长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将来必有官运。”

等到外婆出殡那天,送葬的亲友抬起她的棺椁送到村外的墓地时,我想的是外婆晚上睡在这里会不会冷,而后才终于明白,外婆,真的走了。

那个曾经念我盼我廿二年的外婆终于走了,那一刻的离别,仿佛被时间的手深深攫走了记忆的根,叫人不敢再想,亦不敢回头看。

外婆去世后的某一天,母亲和我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她说:“从今往后,我没有妈妈了,我是个没有妈的孩子。”

有时候,我们对时间最大的误解,就是我们总以为不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昨天还看见的隔壁大爷,我们上回还吃过的街边小摊,甚至是我们平日里还打过照面的朋友,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没了踪影和讯息。

就像马思纯说的那样:“这天下,最高的功夫,是时间。

梁实秋说:

人到中年,有两件事不得不注意:

一件是“耳畔频闻故人死”,讣闻不断传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

一件是“眼前但见少年多”,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小伙子、小姑娘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起在你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自己的伙伴一个个都入蛰了,把世界交给了青年人。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或许真的等到某一天,记忆里特别熟悉的一个人,突然不常联系了,请你不要着急不要慌张。

请你相信这或许是时间的安排,也请你做好离别的准备,准备着久别之后的重逢,于你于我于所有人。

不断的失去才是人生的常态

从容面对才是你最大的底气

不断的失去和告别,是余华《活着》这本小说给我的最大感受。

福贵本来是富贵之间的地主少爷,娶了米行老板家的女儿家珍,但因嗜赌成性败光了家业,父亲被活活气死。

在去给生病母亲求医的过程中被国民党抓上战场,后被解放军所俘虏放回家。

到家他才发现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不幸变成了哑巴。

本应是一家团聚,谁知人间悲剧从不断的离别中开始。

儿子有庆因为抽血过多死在医院里;

女儿凤霞生产时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

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了;

女婿二喜则是在上工时被两排水泥板夹死;

只剩下可以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不料却因为吃豆子被活活撑死。

至此,福贵的亲人们已全都不在了,只有那只在濒临死亡时被福贵买回的老牛,在田间地头陪他度过这全无念想的余生。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也许不断的失去和告别,在某些时候就是人生的常态,在这种巨大的失去和变故面前,我们能做的只有从容面对余生,在接下去的日子里只有好好活着。

《活着》最后写道: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福贵最后在希望中活着,就当死去的人都还在,都在身边从未离开,人死了活在别人心里,就还存在。

人生有得亦有失,有聚也有散,正是这种得失交替、聚散离合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而饱满。

谁的人生不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

逝者不可追,来着尚可期,既然不断的失去本是人生的常态,倒不如放下心中芥蒂从容面对修炼一生的底气。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最需要告别的

是那个不曾认真活过的自己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有人说:

我们到了一个失去的年纪。

喜欢的偶像结婚成家,崇拜的球星退役,熟悉的媒体人去世,曾经憧憬的崇拜的人一点点退出舞台,换上了越来越陌生的名字。

曾经的辉煌和灿烂被新的潮流席卷,迷失在过去,时间带走的不仅是他们,还有自己的回忆和冲动。

90后熟悉的人都在一个个离去,就像做好了交接仪式一样,他们把世界递到我们手上。

而很多时候,我们还未曾做好准备。

不得不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时代的逝去,这样的逝去让我们在慌忙仓皇中不断学会告别。

10月刚过,朋友圈出现了很多“11月请对我好一点”的祈祷和祝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朋友写的话,她说:

转眼间又到了一年的尾巴上,年初雄心壮志般立下的计划在一日日虚度中没了结果,唯一能坚持下来的只有无时无刻不在刷手机。或许我该告别的不是10月,我应该告别的是那个不曾认真活过的自己。

有多少人,在光阴飞逝中开始醒悟青春不再后悔不已,就有多少人,在生活的一起鸡毛面前开始憧憬美好的自己。

参加《明日之子》的海选时,毛不易曾经唱了一首原创歌曲《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

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倒流时间,不是为了人类理想做贡献,只是想和她说一句我很抱歉。

他在歌词中写道,而歌词中的这个她,是他去世的妈妈。

在实习的过程中,他看到过数百个在他面前死去的人,但第一个在他面前死去的,是他的母亲。

让他最遗憾的是,在妈妈走的那一刻,自己始终没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学习也不好,也可能拿不到毕业证,还没成家。

再到后来,他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写歌,把曾经的遗憾和故事都写在歌曲里唱给所有人听。

而他的歌声也鼓舞了很多人,他在歌声里他已经和从前那个自卑又弱小的自己挥手作别。

或许,重新开始活出新的自己,不留遗憾的放下过去,就是对曾经最体面的告别。

从深圳回武汉的某天,我意外地看到了多年不见的大学同学,在大学时她既不好动也不爱说话,每天下课就是窝在寝室玩电脑。

用她的话说就是:“完完全全是如一个透明人的存在。”

可是现在的她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开始学着烘焙做糕点,开始去全国各地参加马拉松长跑,开始学习新的技能不断去改变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而这一切的改变来源于她所遭遇的一场变故。

几年前她的母亲患癌病重,最严重的时候虚弱的说不出话来,而母亲唯一牵挂的是她没有毕业成家,甚至连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

那一刻她看到母亲被病魔如此折磨还要为自己担心,暗下决定一定要好好活着,让她不再为自己牵挂。

日本作家石黑一雄在《浮世画家》中写道:

年老之后,当我回顾自己的一生,看到我用毕生的精力去捕捉那个世界独特的美,我相信我会感到心满意足的。没有人能使我相信我虚度了光阴。

告别从前彷徨的自己,活好当下的日子不再成为别人的负担,是对往后余生最好的尊重。

年少时,谁不曾有“梦想仗剑走天涯”的满腔志气,但当我们成长到了一个不得不学会告别的年纪,才发现江湖不仅有相见恨晚,还有山长路远。

我们都在这条路上,长成一个努力的平凡人,在茶米油盐中完成自己并不那么英雄的梦想。

我们学着接受世界的残忍,也学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开始接受了生命的无常,也就懂得了活着的意义。

或许,这就是告别带给我们最好的启示。

公号转载需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富书原创 | 转发无需多言 | 转载联系 fushulf 授权

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作者简介:Ray先森,富书签约作者,闲话职场法则,漫谈人生故事,与你一起成长,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