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晓玲游记:《20196,长江三峡游之:观白帝城》

 飓风居主人 2019-10-31

20196,长江三峡游之:观白帝城

朱晓玲

朱晓玲游记:《20196,长江三峡游之:观白帝城》

这天下午16点左右,总统七号游轮停靠在“白帝城”所在地重庆市丰节码头。我们随之下游轮,前往白帝城观光游览。

下了游轮上岸后,要步行一段沙石铺就的土路,才能抵达白帝城。

由丰节码头前往白帝城的路,呈坡状,由低向高。坡度倒是比较平缓,不是很难走。沿途的左边,一溜长是卖各种纪念品及土特产等物品的摊贩。下游轮前,我们的带队及导游一再叮嘱不要在旅游景点买什么东西,小心上当受骗。因此,一路上,倒是没有一人向高声兜售商品的摊贩走去。摊贩们也很守规矩,除了高声叫卖外,并没有人象其他景区的摊贩那样紧跟游客身边,左档右拦死缠烂打地要游人买他们的商品。

奉节码头的摊贩们,给我的感觉是,在他们身上还是秉持着一种质朴的品性。我虽然没有买他们的物品,而心中自然地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和敬意。算是我这篇游记的花絮吧。

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口长江之北、夔门之东,素有“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之称的白帝山,“是沟通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通道上的一座巨坝”。它背靠巍峨峥嵘、万壑藏幽的高峡,面临奔腾不息滚滚东流的长江,三面环水、雄踞水陆要津。因其地势易守难攻之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重地、军事之要塞。其险峻其壁立仟仞其红墙黛瓦其琼楼玉阁之锦绣其参天古木之浓郁茂密其烟雨迷朦萦绕如梦如幻如仙境的景致,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可曾知道,曾经历朝历代的金戈铁马、烽火连天、战鼓号角、腥风血雨、马革裹尸、辉煌与衰败、生与死、新生与消亡,周而复始地演绎着白帝城千百年的沧桑变迁,沉淀、丰厚了白帝城历史文化底蕴。

关于白帝城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白帝城建在紫色白帝山上。再一种说:白帝城就是白帝山。然而我的理解是,这两种说法,其实是殊路同归了:白帝城即白帝山,白帝山即白帝城。然而,最早的白帝城,并非叫白帝城或白帝山,而是叫“子阳城”或“子阳山”。

而“子阳城”因何、在何时更名为白帝城呢?却是有着源渊流长的传奇历史典故。这段悠远的历史时间要追溯到久远的西汉末年,是因一个人而起。话说西汉末年,篡夺汉皇权,封号“始建国”(或作“建国”,是新朝开国皇帝王莽的第一个年号。起止时间:公元8年13年,共计6年)的王莽称帝后,受任手下名将公孙述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

可悲的是,王莽称帝后,推行的一系列惠民改制政策,不仅没有缓解社会矛盾,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和动荡。加上干旱、蝗虫、瘟疫、黄河决口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地。王莽末年,天下纷扰,起义军四起。“公元23年(地皇四年),起义军(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帝被起义军士兵商县人杜吴杀害,公宾就斩了王莽的首级,悬于宛市之中。”建国新朝就此崩塌消亡。

如此同时,被王莽帝委任于蜀郡太守的公孙述,趁机割据蜀地,自称蜀王。蜀王公孙述在土地肥沃富饶,百姓安居乐业,兵力精强的蜀地屯兵积粮,因势力日渐庞大加上受惠百姓的拥戴而滋生称帝之野心。

一日,公孙述骑马来到瞿塘峡口子阳城(山),见其地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便当即决定在此修筑城堡战事,作为屯兵防守的要塞。又有一日,一心想称帝的公孙述,听坊间传说子阳城中有口白鹤井,井中常冒出白色仙雾,其形状宛如一条白龙腾空而起,直冲云霄。听罢,崇尚白色的公孙述喜不自禁,自诩自己就是那条凌空的白龙。更是说这是“白龙出井”,是预示他日后必然登基成龙的征兆。如此,野心勃勃的公孙述于“建武元年(25年),称帝于蜀。国号成家国(也叫大成国或成国),年号龙兴”,帝都建于子阳城。并将“子阳城”改名为“白帝城”,白帝山亦改名“白帝山”。

在公孙述称帝的12年间,各地战乱频繁,烽火连天,人们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而被公孙述统治下的西蜀,却风调雨顺、物美丰饶,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安宁祥和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少有战争纷扰。

然而,好景不长的是,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战火终于漫延到了公孙述统领下的西蜀。那一年,东汉王朝创始者光武帝刘秀征战西蜀,公孙述横刀立马带领众将士殊死守护白帝城,顽强抵抗,洒尽最后一滴血,最后战死沙场。白帝城随之毁于战火,片瓦无存。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烙印着历史风霜雪雨瘢痕的白帝城遗迹,是西蜀后人为感恩、怀想公孙述称帝时恩泽一方所建。西蜀百姓,不仅修复了代表公孙述时代的白帝城城墙,还在白帝山之巅建起了庙堂——白帝庙。并立公孙述雕像于庙堂内,专事供奉、祭祀。

古朴而坚固,建在有着“险莫若剑阁,雄莫若夔”之美誉的白帝山之巅的白帝庙,掩映在草长莺飞、万木争艳的葱翠浓郁林木之中。如锦的朝晖、绚丽的晚霞,烟波浩渺云雾飘缈其间,更添白帝庙仙山琼阁之美韵。这是懂得感恩的古时西蜀百姓,要让他们的恩主公孙述长眠在这崇山峻岭的美景之中么?

然而,时光飞逝,星移斗转,人非物在。白帝庙还是那个白帝庙,而庙内所供奉的主公却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先是:“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抚林俊以马援‘子阳井底之蛙耳’为据,将公孙述雕像毁之。在白帝庙内改祀曾入蜀劝阻公孙述称帝的汉将马援,并祀土神、江神,将白帝庙改为‘三功祠’。”时光到了“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当朝巡抚朱延立和按察司副史张俭,鉴于坊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在白帝庙托孤的典故,一是为彰显忠义仁勇儒家之风范,一是拢络民心,巡抚朱延立令白帝庙内改立刘备、诸葛亮雕像,以供千秋后代祭祀。将‘三功祠’改为‘义正祠’。时过二十多年后的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巡抚段锦复又在庙内添加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美髯公’‘武圣’关羽和名将张飞雕像。取‘明君良臣’之意,改‘义正祠’为‘明良殿’。从此,白帝庙内,奠定了祀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及其良臣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不能不说,每一个时代历史人物璀璨的生命,必定镌刻着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痕迹。

然而,历史的滑稽就在于,白帝庙原本是古时西蜀人民因追思、供奉公孙述而建。却到如今,白帝庙内竟然没有公孙述的一席之地,找不到公孙述一丝丝的迹痕。在此,我实在是有些为公孙述鸣不平哩。

那日,当你拾阶走进红墙琉璃瓦,飞檐翘角、斗拱圆门楼、雕梁画栋的白帝庙,拜谒沉淀着博大精深厚重历史的“托孤堂”、“ 明良殿”、“武候祠”、“观星亭”、“碑林”等亭台楼阁水榭时,你似由此听到铁蹄的踏踏声、将士们刀戈相见的嘶吼声由历史的纵深处向你走来……伐吴兵败而溃退到白帝庙的刘备,在临终之际,将年仅16岁的儿子刘禅(阿斗)托孤于丞相诸葛亮的场景也似历历在目:“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取自《三国志》)。自此,刘备白帝庙托孤之举,将白帝庙与三国的历史及历史人物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赋予了白帝庙更为沉淀、厚重、传奇、神性、人文的文化内涵。且将威德仁勇、“将信义、相忠良”的传统古典人文精神演绎到了极致。从而奠定了三国君主良臣被后人供奉于白帝庙坚不可摧的理由。

哦,您没看错,在“明良殿”中的三国历史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人雕像头部都没有脖颈。为什么?难道古时的雕塑家在雕塑他们像时,有意为之?或他们本是无脖颈之人?非也非也。造成刘备他们无脖颈的缘由是来自千百年后的一场运动。在这场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他们的头颅被无知无畏的“小将”们无情砍掉。理由是,他们是封建时代的帝王将相,是压迫者,当被砍头;而守护在刘备他们身旁的四个小太监却全身保存完好。理由是:小太监是属于被剥削,被压迫阶级,他们当属被保护对象。因此,我们现在在“明良殿”看到的、经过修复的三国历史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人雕像都没有脖子,而四个小太监反而全身完好无损的怪异现象。

悲哉!愚昧哉!糊涂哉!

2019年10月31日补记:

今天上午,我打开我的新浪博客,收到一份让我惊喜的通知:“[通知] 亲爱的新浪博友:您的博文朱晓玲游记:《20196,长江三峡游之:观白帝城》被推荐到博客首页,并且您博客页面设置中会拥有一个“推荐博文”模块,可将此放在个人首页,展示被推荐过的博文。”我的游记《20196,长江三峡游之:观白帝城》一文,是昨天下午5点多钟发表的,今天就被推荐在了新浪博客首页。非常感谢、感恩新浪博客编辑对我作品的关注和推举!非常感谢新浪博客编辑的辛勤劳动!谢谢!

附图如下:朱晓玲游记:《20196,长江三峡游之:观白帝城》

朱晓玲游记:《20196,长江三峡游之:观白帝城》

朱晓玲游记:《20196,长江三峡游之:观白帝城》

朱晓玲游记:《20196,长江三峡游之:观白帝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