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损失了几十万之后,我才买来的三个教训。

 mayjleeivvsy13 2019-10-31
大家好,我是珞珈。
  写在前面

掐指这么一算,其实我大学毕业已经3年多了。大三上学期我就开始实习,不深究的话,我应该算5年工作经验。
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我一毕业就选择了创业。

这几年其实看似风光,中间也有很多教训。

比如过于信赖朋友,结果没有考察办公室相关的管理条例,直接贸然装修,最后消防过不了,损失十几万。
比如因为懒惰,之前学校里面很多优质老师资源不去主动维护,最后有需要的时候又腆着脸跑过去,受尽了白眼和嘲讽;
还有很多故事,我在考虑过两周要不要开一节直播课,主题就叫《工作五年,我留下的血泪》
有兴趣的可以在文末点个在看」
公众号里我总是报喜不报忧,但实际上这几年我所有的经验都是教训堆起来的。
甚至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思维结构不同,才导致的。
我时常会后悔,心想这些思维结构要是早点在大学的时候掌握就好了。
奈何时间不能复返,一转眼我就奔三了。
这些教训藏着掖着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不如和你们说一说。
其实在真正接触社会之前,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往往源于小说、电视剧、电影之类的文艺作品。
事实上很多思维上的误区,往往是源于外界文艺作品的误导
电影总有这么一个桥段,主角想做一件事情,没有人看好他;
主角受挫,然后他闭关三个月;
接着他出来就用一个完美的产品/方案搞定了这个事情,走上了人生巅峰。
大家对这个模式是不是很熟悉?主角逆袭的桥段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
看多了主角逆袭故事的人,通常会产生这样的主角思维
1.这个事情只有我来才能做得最好,其他人做我都不放心。(个人英雄主义)
2.好的产品需要时间来打磨,我一定要打磨出一个最好的产品,花再多时间都可以!(完美主义)
最怕的就是没有主角能力的人产生了主角思维,同时这个社会又在鼓吹「匠人精神
这就像一个氢气球遇上了一股向上吹起的热气流......
砰!

【思维01任何事物都是需要迭代的

我经常会和一周进步的同事们说。

其实如果是一个人在做事情,随便你怎么个人英雄都可以,但是团队协作不行。
个人英雄主义是对成本的极大浪费,实际上在工作中,做出尽善尽美的产品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要完善一个产品,意味着你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
同时产品开发出来之后,需求能否被验证,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也是一件很玄乎的事情。
我们更应该掌握「迭代」思维!
我去年认识的一个团队就死在了「完美」这个坑里面。
故事的大前提是,他们团队5个人,每个人都曾经是某千万自媒体旗下可独当一面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核心是以前是某上市公司的副总裁。
但他们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做过知识付费。
他们觉得自己的团队阵容非常的出色,想直接对标知识付费市场卖的最爆的一个课程:《老路的商学院》
老路的这个课,大概一年卖了5000多万;
5000多万是个什么样的销售结果呢?
国内A股市场上市基本门槛是年利润3000万。
同时2018年,国内有197家上市公司是亏损的。
他们创业的时候正值知识付费最火的一个阶段:
2017年12月,小鹅通知识店铺数量超过18万,流水超过8亿
2018年12月,喜马拉雅FM“123知识狂欢节”单日营收超过1.96亿元
那个时候,行业内都认为,“只要课程好,不可能卖不动!

于是这个团队就信了,他们以前做内容都非常出色,已经得到过市场验证。
所以他们想:在知识付费中,也要做出一个「行业标杆」级的课程产品。
他们开始100%的复制行业的所谓「爆款课程的研发模式」,甚至做得更加严苛。
别人每天找3位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做调研采访,他们找6位;
别人每天打磨3000字的课纲,他们打磨1万字,甚至翻来覆去抠着每个单元标题的字眼,一定要从章节名称中就明了地告诉大家要解决的需求是什么;
别人做课件,一般用PPT来做,了不起就找一个专业的PPT设计师,他们不一样,他们要找专业的摄影师和后期,找专门的录影棚,专业的摄影机,让老师出镜录制,甚至还要给每个老师配上一个化妆师;

别人只要做的觉得是好的,他们都做,甚至还做得更狠

一个系列课程从调研、开发、录制到包装,时间上投入了接近半年的时间,研发上投入了接近100万的成本。
他们总觉得这100万和后期的几千万收益的相比,只是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投入。

半年后,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大平台,愿意给主推上架。
结果上架第一天,只卖了3万多。(ps:当是一周进步一条主推能卖30万的课,这个号的量级是我们的6-7倍。)
而这里面还要再分平台50%作为渠道费用。
创始人看到这个结果,觉得没理由课程这么好,结果却卖得这么差。

一分析是主题不对,准备再换一个主题再开发一套课程。
但团队内部的问题开始浮现:
1.因为大家都是做内容的,所以谁也不服谁。
第一套课程的研发过程中大家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彼此的矛盾;销售结果不理想,大家开始彼此指责,公司内部开始分化;
2.老板在一开始给了太多的预期,说只要一上架就给大家发奖金,涨工资,放假好好休息;结果销售结果并不理想,员工开始指责老板不守承诺;
3.和内容提供方相比,平台才是主导的角色。
平台需要不断的去验证他们用户的接受程度,和内容方不断的打磨优化;平台的一次反馈,短则三五天,长则半个月一个月;再算上重新迭代优化你的内容的时间,他们发现第二次课程研发遥遥无期。
结果在第二套课程的研发过程中,大家就作鸟兽散,各回各家了。
其实本质上这个团队做的事情和赌博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100万只解决了课程好不好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课程卖不卖的动的问题。
其实最终收益的结果和流量、市场需求、时机都有着密切关系。
不断地追求完美会在时间上造成浪费,从而使你根本把握不住瞬息万变的市场。
就像2008年诺基亚说要闭关去做一个完美的键盘滑盖功能手机,结果2019年他们出关了......
很多人会有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
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完美无缺的产品,就是无药可救的垃圾
除了黑与白,这个世界上90%是灰色。
我们要在脑海中去形成一种「升级迭代」的思维:
再无可救药的产品,也会有最基础的需求人群去接受它;
再完美无缺的产品,也会有迭代升级的那一天。
我认为如果你只是一个60分的团队,不要硬着头皮奢求自己做出一个100分的产品。

我觉得能够做出50分的产品,我就可以接受;
找到能够接受50分的市场人群,先把钱挣到。
然后再去迭代市场,在迭代的过程慢慢做到60分,70分,80分,慢慢扩大做出自己的市场。

而然而事实上现在则是一堆40分团队,对着60分的团队说垃圾,等待着90分的团队和他们合作市场,妄图做出120分的产品。

这叫盲目自大!

先把事情做了,再去考虑完美的问题。

【思维02】学会去规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十二年的基础教育让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惯: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解决的问题越多,拿到的分数越高。

但人生路途比考试复杂的多,牵涉到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情。

在这里,我提出一个不是那么恰当的观点: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被解决的。
学会规避没有必要的问题,将时间更合理高效的运用,比学会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为有些问题根本没有必要去解决,最怕的就是你眼里容不下一点沙子。
比如经常有同学在后台问我,
“ 我女朋友不喜欢我打游戏该怎么办?我该如何让她接受我打游戏?”
你背着她偷偷打不行呢?

“ 我男朋友不喜欢我闺蜜怎么办?我该如何让他们之间和谐相处?”
他们俩就不能不见面吗?

我很感谢我创业的这三年,站在一个CEO的角度,能够很快理清楚什么问题需要被解决,而有些问题完全没必要解决。

1.我们得先自己梳理清楚,完成一件目标的几个必要条件。

比方说去年,我们的目标是在营收上有个飞跃。

那我的必要条件是:
1.产品增长
2.客户增长
3.提升销售转化率

2.什么样的问题有必要去解决?对你的目标必要条件产生直接冲突的。

比如说去年三月份,一周进步的MOS考卷突然有一阵子不能考了。

这件事情跟我们必要条件「产品增长」和「提升销售转化率」起了直接冲突。
那我一定要去解决!
我、周瑜和大梦三个人见了好几个渠道方,跟微软谈判了好几轮,最终选择让利了一部分给渠道,我们才把问题解决,才能够将这个事情进行下去。

3.什么样的问题没有必要去解决?对你的目标没有产生直接冲突的。

比如说2018年,我和某合伙人之间因为信任的问题大吵了一架,我甚至把电脑都摔坏了。

我们有一阵子根本不说话,见面当不认识。
这个问题有必要去解决么?
可以解决,但没必要。
我们虽然彼此膈应,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因为我和他的矛盾对我们今年的目标的必要条件,没有产生任何的冲突。
为什么不拖着呢?
同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去解决。
比方说要结婚了,男朋友姐姐好像不是很喜欢你。
你也可以梳理一下你们结婚的几个必要条件。

1.经济合适
2.感情深厚
3.父母接受

如果他姐姐没有对这几个必要条件产生直接冲突。
见到她绕着走就行了。
不会永远有人喜欢你,不会永远有人赞成你,你做的事情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
人生苦短,一件事情哪有十全十美。
一件事情能够完成的十全七美八美就已经很难得了。
完成的十全五美六美就是一个可接受的状态。
我们得学会降低自己的姿态和预期。

【思维03】能够稳定生产的80分大于偶然的100分

熟悉我的朋友,其实知道,我一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长期以来作为设计师的性格告诉我要凡事都要尽善尽美。

我会为了一小点瑕疵纠结一个下午,花费数十个小时改正他。

但我发现,在设计上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在职场上,还真不一定!
完美是没有办法规模化生产的。
很多同学都知道,以前我在做PPT模板的时候,特别鄙视设计工作室的作品。
我是那种作品必须要让自己满意才能接受的性格,所以我可能一天只能设计1-2页PPT,每一页都设计得非常精美。
设计完这25页的PPT模板,我可能需要完整投入3个星期左右。
我还会再设计一套精美的使用说明和商品详情页,写一篇优雅动人的文案。
上架一套模板差不多需要1-2个月的时间。
但工作室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生产流程。
工作室有一套自己的模板素材库,对于他们来说,就只要将不同的PPT版面素材组合嵌套,就可以生成无限多种PPT模板……
而且工作室人又多,他们一天能够生产十几套甚至几十模板。
而我1-2个月才能生产一套,虽然很精美,即使算100分一套,但人家同样的时间,可以生产数百套80分的模板。
虽然我很努力了,但是依旧架不住人家数量多。
我的模板可能一套可以卖个几千上万的销售额,但是人家有几千套模板,每套卖个几十,一百元,挣得也不会比我少。
而且我这样的人可能几千个人才会有一个,但是工作室的生产模式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够上手的。
我非常努力地扩大流量,使其来到我的店铺。

但我的模板毕竟数量有限,最终许多匹配不了需求的用户又会去购买工作室的作品。
我想努力地去扩大我的作品数目,包括去找很多设计师加入我这边,但我能看得上眼的设计师人家不来,人家愿意来的我嫌人家能力不够。
最终,我的店铺被越来越多的工作室掩埋,后面的流量也随着我不再做PPT模板而衰弱。
我这样的卖家越来越少,工作室笑到了最后。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完美主义的失败,超级英雄是没有办法去量产的。
第二次感受到这个问题,是在今年。
今年经济形势不是特别好,新媒体行业萎缩的很严重。
同行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用户增长没有前两年多了,用户的购课欲望也下滑了不少。
我们周围的新媒体公司倒闭的倒闭,并购的并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行业相当于从前两年的蓝海市场,突然一跃间变成了红海市场。
我时常会后悔,到底是前两年犯下了什么错误,才导致今年这么难做?
还是犯了完美主义的错误!
我发现我们前两年,总是把营收压宝在「爆课」上。
我们总想着,出一套课程卖个几十万之后吃上两三个月,而没有建立一个良好而稳定的课程生产模式。
导致我们翻来覆去打包销售的总是那几门老课程。
同时在17,18年用户增长这么容易的情况下,我还是总想着用一周一场爆款免费训练营的方式去裂变用户,而没有想着去扩增训练营次数。
我们没有建立一个良好而稳定的用户增长模式!
我们17,18年错过了用户增长的黄金时机,如果按照我们今年稳定的课程生产模式,去年的用户增长和营收应该可以翻个三倍。
我们总是在乎再挖掘一个头部的爆款完美课程带来的数百万的收益,而忽略还有许多能够为我们带来几十万,几万的课程稳定收益。
从而错过了开发更多的课程,挖掘更多的需求。
我们总是期待能有那么一位又一位超级英雄出现,却忽略了其实这个世界上最多的都是普通人。
这里面的完美主义和超级英雄其实反倒成了我们懒惰的遮羞布。
建立一个能够复用的方法论比完美主义重要得多。
快速而稳定的80分,比偶然的100分强得多。
完成胜于完美。
以上。
2019.1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