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连载8——传说时代

 陆一2 2019-10-31
历史连载8——传说时代

我们现代人生产的电子产品,其升级换代时往往都会遵循一条向上兼容的原则。既后代产品大都能支持前代产品所使用的技术,而前代产品在新产品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可以照常使用,并在随后的竞争中渐渐被逐出市场。如4G手机,能接收3G信号。华为都出p30啦,笔者照样还在愉快地用着p10。

在人类自身进化与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这样的规律。虽然学者们总喜欢以一些标志性事物为节点,将人类历史划分成一个个时间段。比如以人造金属器物的出现界定人类进入金属时代;以蒸汽机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等等。事实上,人类文明并非以一种节点跳跃的形式推进,而是有一个渐变与积累的过程。新老元素的更替,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

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某种角度来看,不过是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已。人既可以这么活着,也可以那么活着,没有什么是绝对必选项。在缺乏足够的对比与竞争的情况下,只要还有一点点生存空间,旧事物生命力的顽强程度,常常会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某些偏远的地区,即便到了现代,还是有不少当地居民在按照古老而原始的方式继续着他们的生活。

另一方面,文明是一种传承,后代文明总是在前代文明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前代文明所包含的各种元素,必定对后代文明产生重要影响,很多方面都会被后代文明直接继承。

这就像人是由猿进化而成,人类继承了灵长类祖先的绝大部分基因。即便今天的人类看上去已经跟猿类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人与猿在基因上的差异其实很小。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在本质上的相似性远大于表征上的差异性。或许在其他动物眼中,我们人类依旧是一群不长毛的大猴子。

新石器时代人类族群的各个方面都还很原始,然而就是这个原始时代,期间所萌发的种种新生事物,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每一个人发挥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不仅仅是我们现代人吃的主食、用的器具、穿的织物大都发端于这个时代,我们的文字、艺术、宗教、政府等种种社会文明上层结构,同样是在这个时代初具雏形。

可以说,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那个时代的基因。因此从新石器时代到文明初期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先民还没有形成修订史书的习惯,但他们却创造出了大量的传说故事,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将所经历的一些重要事件世代流传下来,向后人娓娓述说着先祖们在那一段岁月的辉煌成就。

直到今天,我们对于自身民族历史文化最初的认识,大多仍是从长辈那里听到的这些古老传说中获得的。

历史连载8——传说时代

一些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上古传说的内容往往非常丰富。比如《《圣经·旧约》,实际上就是一部有关犹太民族早期传奇经历的集合,而《荷马史诗》,则是古希腊历史传说中的经典。

这些传说,既是历史,又有别于历史,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且重大,是我们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文明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作为人类唯一传承至今未曾中断过的文明形式,流传至今的华夏上古传说必然无比精彩。

华夏文明之所以是华夏文明,与先人的经历和感悟是密不可分的。后人要领会华夏文化的真谛,就很有必要对这段上古历史进行深入的解读。而要解读这段早于文字的历史,就很有必要认真解读那些先民流传下来的传说。

华夏民族从一开始就是由生活在中国地区的古代先民族群共同组合而成。华夏民族的传说也是各个部族的传说集合而成。如炎黄二祖,本身就是不同部族的首领。而关于女娲的传说,也一直在汉、苗、羌等多个古老民族中广为流传。

这些传说中,既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这样的关于宇宙生成,人类起源的远古神话。也有神农尝百草,伏羲得授河图洛书这样的上古传说。更有炎黄阪泉之战,大禹治水等一系列很可能是真实事件的历史叙述。

随着华夏文字体系的出现与发展成熟,人们开始著书立传用文字的形式将这些事件与传说一一记录下来。华夏文明最早的典籍,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按《尚书》所言,“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其中“坟”有大的意思,“典”有常的意思,“索”有求的意思,“丘”有聚的意思。一般而言,后人将《三坟五典》所记载的那一段历史视作华夏民族与华夏文明的源头。

“三坟五典”原书早已湮没在历史当中,这些典籍及其所记载的历史,也同样成为了传说。

历史连载8——传说时代

而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相传为孔子所撰。《尚书》中便收录了由当时的学者所搜集整理的上古典籍。“尚”通“上”,所谓“尚书”,既上古之书。

《尚书》原文共100篇,收录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估计孔子本人也无缘一睹坟典真迹。“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可惜,由于“焚书坑儒”,秦末战乱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尚书》能流传至今的,也只剩下其中33篇。

此外还有不少先秦与两汉著作对华夏文明的初期历史有着诸多记载。但包括《尚书》在内,这些典籍的成书时间都已大大晚于事件发生的年代,并不能被简单地认定为第一手资料,其中收录的也基本上是通过故老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至于这些典籍流传到后世的版本,其本身的真伪就更加有存疑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典籍中的记载全当做真实无误、绝对可靠的历史记录去看待。

对于华夏文明初期前后这段缺乏可靠文字记录的时代,我们暂时将其归入“传说时代”。历代学者都对这段历史极其重视,进行了大量的考证推敲,而在当代学者的相关著述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由徐旭生先生所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历史连载8——传说时代

徐旭生先生(1888~1976)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古史学家、考古学家、教育家。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徐先生从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两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民间传说,力图考证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包括当时的部落分布、彼此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

徐先生根据史料的原始性、等次性,将相关典籍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商周到战国前期的作品,如甲骨文、金文及《尚书》、《周易》、《诗经》、《左传》、《国语》等;第二类为战国后期道西汉末的作品,如先秦诸子,《周书》、《山海经》、《国策》、《大戴礼记》、《史记》、《淮南子》等;第三类为东汉以后收录保存有古代民间传说的作品,如《水经注》等。

通过对这些史料典籍的研究,徐先生将中国古代部族大致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居于古代中国的西北部,并可再细分为三个亚集团:1、黄帝,炎帝两大支;2、近东方混合东夷部的高阳氏(帝颛顼),有虞氏(帝舜),商人;3、近南方混合苗蛮部的祝融部等。

黄帝部落起于陕西黄土高原,畔姬水,姬姓,彼时黄帝部落刚开始“习五谷”,似乎具备不少非农耕部落迁徙善战的技能。史记也记载黄帝部落“教熊罴貔貅貙虎”,“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因而有专家提出黄帝部落可能是游牧部落。至于黄帝部落究竟是不是游牧部落,我们暂且先放一边,在后面的章节中再去讨论。

炎帝部落居陕西渭河上游,畔姜水,姜姓,擅于农耕,打战却稍逊于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三战于阪泉之野,炎帝三战皆北,转而与黄帝结成联盟,一同去对付来自远方的蚩尤部族。炎黄部落的活动范围主要位于关中以及中原和华北平原。

东夷集团,包括太昊、少昊、蚩尤等部,主要生活在山东半岛乃至河南、安徽等地;

苗蛮集团,包括三苗、伏羲、女娲等部,生活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为中心;

三大集团前期相互争斗,后又和平共处,最终完全同化,逐渐形成后来的汉族。

关于中国的传说时代,徐先生认为,期间经历了三大阶段:

首先是华夏族与东夷族的渐次同化,在部落林立的中国逐步形成若干大部落联盟;

第二阶段则发生于黄帝死后,高阳氏整合华夏、东夷两集团文化,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文明的曙光已经在望;

第三阶段,大禹治水后,氏族禅让制度解体,国家体制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步成型。

当然,徐先生所创立的这一体系,严格说来也只是一家之言,有些地方还可商榷。比如东夷、苗蛮这样的分类,应该出现在周王朝建立很久之后。当时人们已普遍形成以周王朝为中央文明正统的观念,从而给周边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或尚未归于王化的部族与方国所取的贬称。而在真实的上古历史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分野。

此外还有众多大家根据历史典籍将远古时期的这段华夏历史还原出了不同的版本,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