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法国文豪[雨果] 从希腊式、罗马式、罗曼式、哥特式、巴洛克式……一直到当今的摩天大楼,永恒的石头,诉说着西方建筑的风流历史。 行走在中国大地上,我们惊奇的发现,但凡可以应用在木头上的技艺,几乎都可以发生在建筑上。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与西方正好相反的是,——亦刚亦柔的木头,谱写了一部中国的建筑史诗。 0 “墙倒屋不倒” —神奇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到丽江实地考察[丽江古城]。恰逢此时,丽江地区却发生了大地震。 “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还有没有希望?”——这是压在文物局、丽江市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专家一行走在市区的街道上,大家看到:不少新建的大楼倾塌,道路受损严重。可到了老城区,破坏却没有想象的那样严重。有些老住宅、老店铺除了部分墙壁震倒之外,木结构建筑的架构依然挺立,保持着原来的形态;有几座破坏古城风貌还来不及拆除的新楼,反而震倒了。老城的街道曲曲弯弯,小溪流水潺潺,古老的丽江没有消失! 1997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丽江古城赫然在列。 一场地震,倒了钢筋混泥土的新大楼,却没有震倒老房屋。其中的奥妙便来源于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的体系。 这里体系里的“柱、梁、檁”,房屋的重量都由屋面到梁架,再由斗拱至立柱层层传递。柱与柱之间的墙壁,不论用土、砖、石或其他材料,都只是隔断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当遇到地震时,各个木构件之间由榫卯相连,富于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由此产生了“墙倒屋不倒”的现象。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定型主要在宋代,(宋)《营造法式》是关于古代木构形制的最重要著作。而这篇就将带你走近中国古建筑的世界,用10分钟,快速入门中国古建筑(木构建筑)文化。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逐一展开: 1.中国古建筑分类 2.中国古建筑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3.如何区分不同年代的古建筑? 4.这些古建筑都分布在哪里? 5.中国古建筑知识问答 干货略多,请耐心看完(文末附古建筑资料领取说明) ▽ 1 中国古建筑分类 —- 2 认识中国古建筑的结构 —结构、名称、功能- 壹 — 屋 顶 - 屋顶级别 一级 重檐庑殿顶 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主要适用于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例:故宫太和殿 二级 重檐歇山顶 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例:北京天安门 三级 单檐庑殿顶 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重要的建筑多用此屋顶。 例:佛光寺大殿 四级 单檐歇山顶 其外形一如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等。 例:隆兴寺天王殿 五级 悬山顶 不仅有前后屋檐,两端还有与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于是其两山部分便处于悬空状态。 例:民居、神橱、神库 六级 硬山顶 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例:普通民居 七级 卷棚顶 将硬山,悬山或歇山顶之正脊作成圆弧形曲线。分别称为“卷棚硬山”,“卷棚悬山”或“卷棚歇山”。多用于北方民居、园林等建筑。 多见于民间建筑 例:山西祁县昭馀古城 八级 攒尖顶 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的屋顶。多见于亭台楼阁 例:爱晚亭 贰 — 屋 身 | 梁 架 - 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定型主要在宋代。 宋《营造法式》记述了三种结构形式: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到了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中则分为大式和小式。这些结构做法主要用于官式建筑的设计结构,针对性强却不全面。 单从梁架做法上,中国传统建筑梁架形式分为三种:1⃣️抬梁式;2⃣️穿斗式;3⃣️井干式 — 屋 身 | 斗拱- 3 如何区分不同年代的古建筑 —- 纵观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从早期至唐代木结构体系成熟,此后1000多年里其结构技术再无任何明显变化,自宋以后,建筑体量日益缩小,建筑样式趋于简单化。 商代-南北朝:高台建筑(修筑在高大的夯土台基上,建筑主体安置在几何形的中心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规则) 4 中国古建筑的分布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5 古建筑知识问答 问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a。特殊环境下的生活哲学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生长、偏爱有机材料的特点。 将木材选为基本建材,是重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木头与人之间的生命关系,对应了自然的循环往复关系。 b。充分掌握了木结构的优点 问 中国古建筑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整体性——群体组合。 问 为什么山西古建筑最多? 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 |
|
来自: 青木森森 > 《民族、民俗、古风、收藏及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