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残缺的珍品

 孟溪ProbeT连山 2019-11-01
  •   梅竹地开光双鸡诗文瓶(正面)  梅竹地开光双鸡诗文瓶(正面)

  •   扫描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文图/张海军

  在长沙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有一件口部残缺的“洪宪元年”(1916年)醴陵窑梅竹地开光双鸡诗文瓶,十分引人瞩目。

  该瓶是1980年10月31日由长沙市文物工作队从私人手里收购的。此瓶虽已残缺,但1994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瓷器专家耿宝昌等人来馆鉴定文物时被定为一级文物,2006年由湖南省文物局组织的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时也一致认可为一级文物。

  此瓶的独特之处,要从其本身包括绘画、诗文落款等在内的诸多特点去探究。

  精美绘画与诗文相呼应

  这件诗文瓶,残高40厘米、腹径18.3厘米、足径13.1厘米,直颈、长圆腹下收,瓶体修长、圈足。瓶体釉面纹饰层次较多、颈部饰绿叶兰花;肩部有三层圈饰,由上至下分别由数周绿色弦纹分隔,上圈以蓝彩饰勾莲纹、中圈以褐彩绘斜线三角纹、下圈为绿彩米字纹;瓷瓶腹部前后开光为四瓣花形,开光外满饰蓝地梅竹纹。

  此瓷器一面的开光内绘松菊双鸡图,画面中,松树位于左侧,长满松针的枝干向另一侧斜出,树下生长着绿色和粉红色的菊花,花朵之间绘有美石。在美石一旁,以全身白色和黄、黑相间分别绘有两只羽丰体健、神态从容的雄鸡;另一面的开光内为墨彩隶书诗文一首,诗文如下:“夏鼎商彝,颂德勒勋,溯彼千载,昭昭于文,先生卓立,出类超群,随时炼达,博览旁闻,研穷理化,纤毫必分,五金十色,焕然一新,姚黄魏紫,冏难比伦,挥传特品,尤见精神,度诸环球,首推一人,如斯妙造,永古犹存,俾予小子,化雨屡臻,蛇珠有感,无物可申,仰藉化育,用篆微忱,区区劣品,惟冀哂存。”落款为行书“洪宪元年一月上浣敬乞,少黄夫子大人训正,受业,傅道惠、游先理谨赠并志”文字共10行,竖式,142字。瓷瓶的近底部为蕉叶纹,以绿色为叶,以白线为叶脉纹。足底为墨彩楷书“湖南瓷业公司制造”四行竖式款。

  该瓶以写实的花卉禽鸟为主题,采用工笔重彩的技法,以松、菊、石代表长青长绿、吉祥如意,而雄鸡均显稳健豪迈,鸡冠均用粉红色,较为显眼。冠与“官”谐音,寓意高官,而双冠则有“官上加官”之意。除了采用釉下五彩绘制精美的纹饰之外,还在瓷器的开光内书写了大篇幅的诗文,诗文内容主要是傅道惠、游先理赞美少黄夫子。傅、游二人是醴陵瓷业学堂毕业的优秀学生,后是釉下五彩的名家画师,少黄夫子资料不详。既然傅道惠、游先理为其师长做此瓶,那瓷瓶上的绘画及诗文也很可能是出自两人之手。该瓷瓶画与诗相呼应,从绘画风格到题材,均符合文人的理想追求。

  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

  通过对瓷瓶绘画风格及诗文内容的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醴陵窑之所以能扬名于清末民初,其根本就在于釉下五彩的发明与广泛使用。

  醴陵制陶始于东汉,清雍正七年(1729年)开始烧制粗瓷,以碗、碟为大宗产品,还有壶、杯、酒盏等器物,多为釉下青花装饰。1905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和清大学士醴陵人文俊铎拟就万言书呈请清政府在醴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改良醴陵瓷业。次年清政府批准呈文,拨库银一万八千两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醴陵瓷器开始由粗瓷向精瓷转变,并创造出釉下五彩瓷。

  釉下五彩是清末由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赫色和玛瑙红五种釉下颜料而烧制的。这五种颜料又通过罩色、接色等手法,调出数十种不同的颜色,经1200~1400摄氏度烧成。醴陵窑彩瓷釉层光亮透明,晶莹润泽,釉下色彩缤纷,画面清雅瑰丽且具有无毒、耐磨、耐蚀、永不褪色的优点,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这件诗文瓷瓶色彩艳丽而又含蓄、雅气,在罩釉下有如水湿般的娇嫩。从线条看,在绘画上用国画双勾填色技法,即用带油性的墨线勾描轮廓,能阻隔填色与水彩的外渗,在烧成一定温度时,墨线消失,显现白线或空白的效果,用来描绘叶脉则显现白线的叶脉纹,用来勾勒轮廓则使轮廓清晰。从质感来看,该瓷胎质坚细,釉面具有玻璃质感,釉层纯净清亮,细看釉下有一层轻纱薄雾般的泡沫与色彩交相辉映,给人以五彩缤纷的视觉感受。

  此件瓷器之所以引起国家级专家关注,除了有精美的绘画及大篇幅诗文外,还有一点是值得赞誉的,那就是落款中注明了该瓷具体的出产年代——“洪宪元年”即1916年,这也是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称帝那段历史的见证。“洪宪元年”仅存在了83天,时间非常短。该瓷能够在诗文落款处注明“洪宪元年一月上浣”,这么精确的时间,实属罕见。

  醴陵窑自熊希龄改革之后,其瓷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每年出品,岁值二十余万,并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以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赛会上,均获得优奖,名声日隆。”虽然醴陵窑瓷器在其生产过程中获得了众多的荣誉,但是其生产时间较短,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毁于兵火,后虽稍恢复,但由于国乱或国民贫穷,精细釉下彩瓷质优价高难被人接受,已属惨淡经营。1930年前后,釉下五彩瓷基本停止了生产。由于当时醴陵窑只有短暂的生产时间,所以存世实物较为稀少。这件梅竹地开光双鸡诗文瓶,生产于1916年,正是醴陵窑釉下五彩的辉煌时期,因此在其身上呈现了太多的醴陵窑优点,包括色彩艳丽、胎质坚硬、纹饰精美及画工巧妙等等,再加上该瓷有确切的生产时间,还印证了那段特殊的历史,这些都为其增添不少光彩,所以即使其口沿破损,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