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怡亲王府之老府考

 细雨青衫 2019-11-01

这些年清宫剧的大热,让雍正的异母弟老十三允祥着实的火了一把。允祥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卒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康熙末年,诸皇子争夺皇位斗争激烈,允祥在弟兄间独与雍亲王胤禛交好,胤禛即皇帝位后,封其为怡亲王,乃清代第一个恩封的世袭罔替的王爵。

允祥画像,来源:网络

《清史稿·列传七》载“怡贤亲王允祥,圣祖第十三子。……六十一年,世宗即位,封为怡亲王。寻命总理户部三库。雍正元年,命总理户部。三年二月,……以王总理事务谨慎忠诚,从优议叙,复加封郡王,任王於诸子中指封。八月,加俸银万。四年七月,赐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榜,谕曰:‘怡亲王事朕,克殚忠诚,职掌有九,而公尔忘私,视国如家,朕深知王德,觉此八字无一毫过量之词。在朝诸臣,於忠勤慎明尚多有之,若敬诚直廉,则未能轻许。期咸砥砺,以副朕望。’七年六月,命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十月,命增仪仗一倍。十一月,王有疾。八年五月,疾笃,上亲临视,及至,王已薨,上悲恸,辍朝三日。翌日,上亲临奠,谕:‘怡亲王薨逝,中心悲恸,饮食无味,寝卧不安。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朕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今朕素服一月,诸臣常服,宴会俱不必行。’越日,复谕举怡亲王功德,命复其名上一字为‘胤’,配享太庙,谥曰贤,并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加於谥上。”

雍正御笔,来源:网络

历史上,怡亲王府有三座,分别称为老府(后来的贤良寺)、新府(后来的孚王府)和小府(宁郡王府)。老府只住过一任府主,就是第一代怡亲王允祥。府邸利用了明代十王府旧址,上上下下,大大小小房间达四百余间。允祥生前表示死后舍宅为寺,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他死后,雍正帝命将此府改成贤良寺,为允祥祈冥福。雍正十二年寺成,原府门南侧添建了碑亭、燎炉等。在帅府园添建了寺门,寺门对面建有影壁一座。雍正帝还特为贤良寺御制碑文:“贤良寺者,朕弟和硕怡贤亲王故邸第也。朕临御之初,晋王藩爵、膺总理之寄,竭忠之悃。帷幄于谟,边防大计,以及方田水利,理财用人,皆能区画精详,赞襄治化,朕用赖焉。八年以来,有如一日。功在社稷,泽在生民。实圣祖笃孝子,朕之爱弟而纯臣也。是由国家昌运,祖宗景福,笃生我王,畀于一人,显一代之伟人,为本朝之良弼。稽诸史策,概不多见焉。生平巨细皆由至性,虽声容言动,皆能纯挚感人。使接者莫不爱敬。且淡漠于富贵,希阔于声色。崇俭约己,乐善博施……”

怡亲王宝,来源:网络

从《清乾隆北京城图》看,贤良寺南起帅府园胡同,北至金鱼胡同,东为校尉营胡同,东南是信郡王府(即豫亲王府),西邻王府大街,今新东安市场一带皆在其界内,占地极为宽广。

贤良寺(黄色块),来源:《清乾隆北京城图》,图中色块、线条为我所标

从《加摹乾隆京城全图》上可以窥知原来怡亲王府的大体形状,有面阔5间的正门、面阔7间的正殿、面阔各7间的左右配楼、面阔5间的后殿,以及后寝和后罩楼,气势恢宏、布局严整。由于寺门,寺门外的一字影壁和原府门南侧的碑亭、燎炉等都是添建出来的,因此,我怀疑,当初的怡亲王府南至并未到帅府园。

贤良寺(黄色块),来源:《加摹乾隆京城全图》,图中彩色文字、色块、线条为我所标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贤良寺被移建于冰渣胡同,其主要建筑为寺门、碑亭、前殿、正殿、经楼、东西配殿等。正殿面阔五间,为绿琉璃瓦歇山顶,悬木匾“贤良寺”,其余建筑均为大式硬山大脊筒瓦顶,移建后的寺,规模缩小,但名气很大,因离皇宫很近,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燕都丛考》载“曾文正、李文忠皆曾止于是。而庚子议和之役,亦以是为办公之所,历史陈迹,足资垂念焉。”《壬癸诗存》亦记“复辟之际,康南海与沈子培、王病山同寓贤良寺。”民国时,在寺的配殿内,附设有民众小学校。

贤良寺(黄色块),来源:1928年《京师内外城详细地图》,图中色块、线条为我所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