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青少年教育-如何交流沟通

 长沙7喜 2019-11-01

最近有朋友发来消息希望谈谈青少年教育,几位好友也问如何引导青春期孩子。青春期孩子心理敏感、易受外界影响,同时他们可塑性很强,比儿童时期抽象和逻辑思维强。因此对青春期孩子正确引导和有效沟通非常重要。家里孩子8岁多还没到青春期,但很早就关注青少年学习和心理发展源于小我12岁的外甥,同时十几年科研经历促使我思考形成了独特的理念:尊重理解,平等交流、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探索。这些思考和原则体现在教育孩子、引导外甥和侄子侄女的行动之中(见《愿你永怀梦想、坚持不懈-宝贝8岁生日之际》、《不让你依靠》、《成长的力量源于坚持》、《给孩子写封信》和《没有叛逆的孩子,当你理解后》)。现特别整理一篇专门谈青少年教育。

大姐小学毕业就在家替妈妈分担养家之责,外甥上学时我责无旁贷地引导他学习和成长,因我从小就对学习感兴趣、乐在其中。寒暑假里我从不给外甥辅导功课,哪怕是物理题目,告诉他掌握好基本知识。与此同时,每次放假回家都会给他带一两本书,从6、7岁时有趣的大自然、世界奇闻、世界神话故事,到十几岁时刘墉写给儿子的三本书《超越自己》、《肯定自己》和《创造自己》。再到2002年从《英语文摘》里摘抄哲理故事、生活散文等给他看。

至今对我摘抄过的一篇文章印象深刻,一位忙于工作和照顾家庭的妈妈与两位青春期儿子的故事。一开始母子关系紧张,直到有一天偶尔的机会,妈妈带着一个儿子出门散步。在夜里,她和孩子聊了一些平时没聊过的内容,俩人都很开心。渐渐地孩子们很期待晚饭后和妈妈出去散步聊天,每次只有一个孩子可以去。故事情节已记得不清楚,但夜晚里母子二人敞开心扉聊天的温馨和快乐画面却永远地刻在我脑海里。现在一家人晚上外出时,我总会想起那篇文章描述的温馨画面。夜晚是一天里最容易让人孤独和安静的时刻。此时最容易打开心扉,交流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所以父母可以学习这位妈妈,不妨找个与众不同的时间或者方式与孩子沟通。

进入青春期,孩子身体和心理进入快速变化发展的阶段。相比于学习,青少年心理更值得父母关注。慢慢地,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个阶段他们会主动脱离父母影响而想去寻找内在的自己(清楚记得中学时内心少许迷茫、书和资源非常有限,大学读了很多专业之外的书包括心理书)。鉴于孩子渐渐需要独立,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疏远自己就不足为奇了。小时候和孩子话题很多或者还能说教几句,青春期孩子则是“话不投机半句多”。青少年孩子学习任务和课外活动显著增多,父母和青少年子女相处的时间大量减少。有时子女身上有些问题,父母不恰当地交流沟通进一步加剧问题严重性。于是“叛逆”一词就成为解释这一现象的代名词。

其实我特别不喜欢“叛逆”这词,“叛逆”是父母的视角来说的,如果从孩子的视角,他并不认为是叛逆。高二时日记记录当年心声即是警示也是启发。“妈,这样的话我们听得下去吗?我不但得不到半点教诲,而且心情要难过好一阵,就像眼前是一片黑暗的深渊...这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逆反性格,我们喜欢谆谆的教导,我们喜欢真诚的理解...妈,您完全可以不必这样。您可以心平气和地对我们摊牌,也许我们会接受得更彻底,更服气;您为什么老是要拿别人的议论来管束我们?管别人说去,我们依然是我们,别人说的难道就完全对吗?”正因为青春期留下的日记,让我更加理解青少年心理和感受,愿意以他们的视角去审视身为父母的我们。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小时候大人们一些观点会不会觉得很可笑或者过时(当然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和勤奋好学等优良传统永不过时,应继续给孩子们传递)?过去30、40年里社会、科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也发生巨大改变。科技和资讯快速发展,每天海量信息量。我们有些观念可能和当今青少年们接触的思想不一致。因此需要和青少年心平气和地交流沟通、辩证讨论。总体来说,我鼓励孩子们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勇于和乐于探索未知。

特别需要处理好青春期孩子情感问题,千万不可简单粗暴。让孩子们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人物传记、历史题材、名人给子女的书信,比较稳妥、循序渐进。除了父母言传身教,课外阅读、假借他人之口说出的道理让孩子印象更深刻,也乐意接受。儿子学小提琴快4年了,近2年来经常和孩子谈小提琴练习。平时也会借助故事给儿子讲道理。儿童版《论语》中有《孔子学琴》的故事,以前给他读过2、3遍,时不时以孔子为榜样,希望他能学到刻苦认真的态度。这周一爸爸给他播放了几个年轻人追求音乐梦想的视频,儿子突然想起就给爸爸讲了《孔子学琴》的故事。

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要点-心平气和、理性对待。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写信、聊天或者留言等方式。交流的内容可以包罗万象,比如书、故事、新闻、科学、白天工作学习等,只要是你和孩子感兴趣的内容。以前感觉语言沟通效果不好我就写信,用写信和孩子交流每个阶段的主要问题,一年下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学好友坚仔起初为了女儿学习中文、后来考虑孩子要有完整的中文思维思考,于是他先看书后和女儿聊天的方式沟通,效果也非常不错。不论以什么方式与孩子沟通,或因某些特定问题和孩子交谈,一定要就事论事、客观评价,认为孩子的问题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有趣的是去年我运用这样的思想原则和侄子交流),不夸大事实或者造成孩子过多的内疚(适当的内疚是必须的,否则孩子责任心很难建立起来)。同时给孩子改正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想出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法(只批评、不想如何解决问题则是无效的教育)。我没说游戏不好,而是让侄子每天玩2小时(定量的时间,比起'少玩游戏'这样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后来他主动不玩游戏、决定好好学习。2018年3月读到《How to raise a child with high EQ》里讲了这方法大为赞同并庆幸早已运用这方法。这也大概是身边朋友普遍感觉我家小朋友愿意接受建议的一个原因。

只要用心,每位家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交流沟通方式和内容。不光是青少年,上述原则同样适用于儿童,只是需要更直观形象。大家若有更好的方法和方式,欢迎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和促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