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造自然,澄归平淡·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爱明先生一席谈

 醉青YPS 2019-11-01

陈爱明,1962年生,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中青年十大名师,龙泉青瓷终身艺术成就奖,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会长。结缘青瓷四十多年,致力于青瓷艺术的创新与推广,深入研究传统青瓷制作的各种工艺技法和青瓷烧制技艺。作品追求平和、含蓄,技法力求精湛、完美,多次获得大奖,并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中国美术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贵宾区、韩国青瓷博物馆、英国珍宝馆等收藏。

《璞素》

妙造自然,澄归平淡

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爱明先生一席谈

采访整理| 古莉

从杭州出发驶往龙泉那一路上的风景,让我心里老是徘徊着苏轼的这句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目的地——龙泉,是这么美又这么偏僻的地方,竟然孕育出了中国青瓷的最高峰,真是神奇。看着小本子上摘的“龙泉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久、窑址分布最广的历史名窑”“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在手工技艺上所达到的成就和高度是使其成为陶瓷类唯一非遗项目”“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我开始对即将进行的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龙泉青瓷协会会长陈爱明先生的谈话充满期待。

(七月中旬,陈爱明刚刚参加故宫博物院“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展览归来。当天晚上我们便开聊,直到午夜。)

问:参加故宫展览有什么体会?如何比较古代的龙泉青瓷和今天的龙泉青瓷?

答: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全球第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故宫博物院很重视,我们当地政府也很重视。

今天回程车上有个摄影师也在问,现在的龙泉青瓷是不是没有超越古人?我认为,古瓷的大部分价值还是体现在它的文物价值上,而现在的龙泉青瓷也是将来的文物啊!现在常讲宋代龙泉青瓷怎样怎样好,但是依照现代的标准来看呢,宋代的青瓷多存在黑点、脱釉、针眼什么的,甚至器形也有是歪的,有一些是有缺陷的。我觉得一千年前的工艺条件来讲,达到这种程度实在太不容易了。当时原材料加工没有现在的机器设备,过去哪来的吸铁啊,原材料只能靠淘洗方法,淘洗自然就会留下杂质。我们之所以看到古代的一些青瓷釉面有油性的那种感觉,是因为当时的原材料、窑炉、烧成和今天不同。

今天的青瓷看起来很漂亮,大家很喜欢。目前不光是龙泉,其他窑系也一样,大家都很注重烧成,但缺少对烧成的研究和深层的理解。在技术上窑炉改进的确促进了各个窑系的向前发展,如果没有液化气窑,还只是柴窑,就少了很多可能性。

故宫博物院这次的展览也摆了很多碎片,我问随行的小伙伴, 你说说看这个釉色什么感觉?她说,挺厚重的,光是柔柔的,像玉一样。我再问,那你侧过来看看断面,厚不厚呢?她说,咦,真的不厚。

现在龙泉老讲厚釉。我认为不一定是这样子的,这跟烧成有关联,跟原材料也有很大关联。

所以,你看虽然釉面不是很厚,但是传达出了厚重感,像玉石一样端庄沉稳的感觉。所以稳重,另外柴烧的时间长,是坯和釉的融合。那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今的龙泉青瓷从材质和技术上达到这种效果应该是可以的。为什么很多人会喜欢老瓷,老瓷给人的感觉是静的,耐看。虽然器型不完整,就单是瓷片,人们都喜欢。

《听雨》

问:您一直在谈清华大学的高峰老师对你影响很大,能不能聊聊?

答:1993 年,我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进修完回单位后结识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陶瓷艺术家高峰老师,并拜其为师。高峰老师是位做事很严谨的学者,无论做人、做事、做瓷对我影响都很大。

高峰老师一直拿在手里玩的一块石头,其实是块小玉石。他常对我说,“爱明,你仔细看看这块石头,哪一天你的青瓷烧出这样的感觉就好了。”多年来,我一直想着这句话,始终在追求那块石头的感觉。

高峰老师为人很低调,很多陶瓷产区都知道他。人们问他姓名的时候,他说:“陶工高峰。”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我们对青瓷情感和理解上有很多深入的交流,是老师是师傅也是知音!高峰老师让人很踏实,他的作品是不出售的,我问他将来怎么办,他说捐献,那可是好几千件啊。他说留下可以去传承,对中国陶瓷的发展有用就满足了。

问:听说高峰老师对您的影响不仅是思想层面的,技艺上也影响很大。

答:大约是2000 年的《收藏》杂志曾经登过高峰老师一篇文章叫《小题大做说跳刀》,中间有说到过去有个黄釉执壶和几个黑釉罐子上面的纹理,有专家讲是“印有席”,高老师说这是修坯刀与手在坯体上颤抖跳动跳出来的,就形成“跳刀”的概念了。“跳刀”这个名词就是出自高峰老师。

问:龙泉青瓷之美的核心就是“类玉”,对吧?

答:一些人对瓷的理解就是要玻化,希望像玻璃一样明亮的效果。可是很多人特别是对古陶瓷非常喜欢的人为什么不喜欢现在这种感觉呢,很大原因是古瓷的釉面。千年前烧制技艺的不同以及上千年的风化腐蚀等等,表面的光也就变得亚光、柔和了。今天人们的眼睛习惯于接受很跳的东西,但是往往很抢眼的东西,不耐看,缺少味道,缺少含蓄美。古代柴烧龙窑烧制青瓷,这是古人很了不得的智慧。而瓷器在不同窑位会受到温度和气氛的变化,影响着青瓷的色质。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窑炉改进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龙泉青瓷的发展。现在的工作室,无论地方大小,都有条件烧窑了。不像过去的龙窑烧制,需要场地大,质量不稳定,气氛不够的话会有黄的、青灰色的等等。古人说,君子好玉。在瓷器中最接近玉的龙泉青瓷其实本质上追求的应该就是君子风骨。现代中国人真正需要的正是这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有着高贵风骨、中国意境和典雅的审美追求的瓷器。

为什么把龙泉青瓷比作玉呢?玉泛出来的肯定不是玻璃光呀,它的光是内敛的,是温润的。青瓷应是似玉非玉的效果。今天去看龙窑,非常激动,感觉好像触摸到了千年的青瓷之魂。看龙泉青瓷多了,体会了传统青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慢慢体会出了青瓷给人带来养眼养心的感觉。家里的陈设茶桌上摆了青瓷器皿,回家看到青瓷,一天工作的劳累,心都会温柔地安静下来。

《泉》

问:对!您的这个杯子很美,而且显得稳重有内涵,有低调优雅的美。

答:我用它两个多月了,使用后去擦一下表面的浮光。以前东西是放在匣钵里烧的,我们现在器皿是装棚板,龙泉人说“火气”。开窑后慢慢擦上一段时间,就会逐渐润起来。但是平常那种烧法,这种润性是较难有的,因为烧制过程中就没有把润性烧出来,没有这个基础,杯子怎么养都不太有效果。

问:爱明会长,龙泉青瓷自从北宋时期形成自己的风格语言,到现在差不多近千年,那么今天的龙泉青瓷有什么样的发展和创新呢?

答:龙泉青瓷的从业人员一直很努力,技艺也在不断地提高。陶瓷界一直对龙泉是很关注的,也是很肯定的,这跟政府的支持、行业的努力分不开。龙泉是很封闭的小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利于这种传统文化积淀下来。传统要先守住,传承好,再去创新。如何继承,龙泉青瓷的特点到底在哪,龙泉青瓷的传统技艺,得研究得清清楚楚。比如,原始青瓷的材料,北宋时期的刻划花,南宋时期的釉色、造型、工艺……“南海一号”出土的北宋瓷器上的刻划花,现在你想达到那种境界真的蛮难的。我们龙泉人确实特别努力,但是单从目前的个人创作来讲,还是缺少些思想。这么多年龙泉青瓷的艺人们在不断接触外界信息,与同行专家不断交流学习,自身技艺也在不断提高,但龙泉目前的问题还是有的,每个人作品应该有强烈的个性特点和思想表现,这点我们做得还不够。专家和同行们每次来龙泉,对技艺也好釉色也好都很肯定,也经常说到还是要创新。我的理解,创新是很不简单的,前提是要先传承好。而且也不是仅仅跟别人不一样就叫创新,我经常跟徒弟们说一定要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东西融进作品里。要能够达到作品摆在那里,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你的,而不是拿起来看底下的款才知道是你的东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这点上面做得很好,整个行业就会越来越好。

问:也就是说现在,在瓷器里表现艺术,有自我表达也慢慢变成咱们龙泉青瓷人的一种自觉的追求?

答:比如说,你看过我的那件《听雨》,就是表达龙泉雨天,斜风细雨的那种感觉。那是一年春节期间,我陪着一个来搞创作的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在上垟边上的一个村里参观老宅,出来的时候突然下起雨来,我们就躲在屋檐下边聊天边听着瓦檐下滴答滴答的雨声。往外看,雨丝雨雾漫天而下。当时,我们就聊,回来我要用跳刀来表现此情此景,作品名字就叫:听雨。还有件作品——《芦歌》,我当时正在看《铁道游击队》,对里面芦苇荡的美印象深刻,我在跳刀的时候就想表现那种绵密又有风骨又有诗意的感觉。所以我也常跟徒弟说,作品一定是要有思想的,作品一定是要有完整思路的,不是随便什么生活器就可以叫作品。

问:爱明会长,您的茶叶末釉作品也很有代表性,给我感觉文气沉静,还有正在用的这些茶杯,有天目、木叶吧。

答:是的,不仅仅是传统的青瓷,灰釉、茶叶末釉、天目、木叶盏,我都有在做。我是5 年前搬到现在的工作室来的,当时想着条件好了,应该能够做出更好的东西来。可突然我看自己的青瓷作品没有感觉了,心里感到迷茫,就想起了老师高峰,于是打电话和高老师聊。他说,你遇到了瓶颈,就像爬山到一定阶段爬不上去了,需要调整,调整好了再爬上去山顶就会看到眼前一片美好的光景。你可以去做做其他的门类,在这过程中可以有更多角度去体会烧成,你还是要研究什么是好青瓷,好青瓷究竟是什么样的。你不妨胆子再大些,多尝试……

《秋到龙泉》

问:这些(灰釉、茶叶末釉、天目、木叶盏等)算不算龙泉青瓷呢?

答:不叫龙泉青瓷,但我用的材料是龙泉的。我这么认为,龙泉窑系有很多种,比如我朋友收了很多黑釉的瓷片,龙泉窑只是以青瓷为代表,所以我们不能自己把自己绑起来。我们应该多学习,全面发展,龙泉窑才有广大的天地。 其实,我烧类似其他窑口瓷器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青瓷的烧成,我的最终目的是烧好青瓷,跳出去再跳回来,走外围返回来。我那时候要是不做这些的话,我是不会有今天对青瓷的这种理解的。我们当地的一个朋友,很喜欢老青瓷。他那天来看到我展厅的青瓷,就说,爱明,你现在青釉釉面气窑能把它烧出“老味”的感觉真不容易啊。我说,怎么讲?他说,就是龙泉人说的“出汗”的效果。

问:哦,看来您不仅把青瓷的传统技艺学得特别好,而且打开了视野,在对各种窑系的学习中,去感悟青瓷好在哪里,青瓷的本质是什么。对了,您刚才说的“出汗”可以解释一下吗?

答:就是人毛孔有点出汗的感觉,有“油性”的效果。所以要充分理解老的瓷器好在哪,特点是什么,不能盯着它的瑕疵, 要发现它的好,这样你才能有进步。

问:可能是陶瓷艺术在中国的历史太悠久,发展得很成熟,所以我们一般也不能容忍任何残缺和瑕疵。另外我觉得这也是审美和文化的因素在影响,比如说日本,好像日式的美学中就有一种对完成度不那么高的艺术的喜爱。话说回来,您的作品给人的感觉一是有自然之美,您在谈《听雨》《芦歌》的时候也涉及了。大自然的辽阔、沉静、灵动……这些意境我在看您的展示柜时感受到了。二是我觉得您是很有现代美学思想的。作品中有韵律、节奏、肌理,有明暗对比,有简约现代的艺术感。三是可能与个性有关,您的作品除了整体的简洁大气以外,手法的细腻精致给我印象很深。您在各种釉色和技法上的尝试和各种组合,比如,跳刀、刻划花、灰釉以及铜红绞泥,还有对大自然的各种材料和灵感的运用得心应手。

爱明会长,龙泉青瓷人不仅是穷其一生,而且一些还是几代人将毕生精力用在青瓷上,用自己的生命在一点点打磨技艺和能力。我觉得既感动、憧憬又为你们担忧,在这个什么都要着急、要创新的年代,这么艰辛的、毫不经济的付出的模式是不是还能世代坚守下去,您觉得呢?

答:在新世纪的今天,每一个人都在期待看到中国伟大陶瓷艺术的复兴,看到属于中国文化的陶瓷艺术的再生。我们龙泉青瓷从业的艺人们,不论是前辈还是当下的新生代,都用他们的热诚在传承这一“非遗”文化,坚守的是内心的一种信念,让我们一直走下去……

在这次访谈的前前后后,我对龙泉、对龙泉瓷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情感上的接近。龙泉人的团结、质朴、热情带给人很亲切舒适的感觉。每个人的作品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烙印,陈爱明会长真的就像他的青瓷作品一样,温厚沉静、细致内敛,但又有一种藏在骨子里的热情,他的很多思考是围绕着龙泉青瓷的发展进行的。他无意中的一句“一定要把灵魂融进瓷器里”,触动了我。这次的聊天虽然行色匆匆,但是,从眼前一件件饱含生命力的作品,从爱明会长沉静的微笑中,从他说起青瓷烧制的眼中闪动的热烈,从他对自己老师真挚的仰慕和感恩以及对后辈恳切的期盼中,我已经体会到了龙泉青瓷人的梦和情怀,这是中华民族的千年青瓷之梦最朴实、最厚重的表达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