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病的治法之下篇:升清降浊、阴阳互济、燥湿相济

 孟溪ProbeT连山 2019-11-01

脾胃病多为慢性疾患,病程长,病情复杂。其病变机理,常寒热互见,虚实错杂,阴阳混淆不一。因而治疗脾胃病,应掌握调理阴阳,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辛开苦降,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调和气血,以及表里同治,标本兼顾诸大法的正确运用,使机体恢复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脾胃病的治法之下篇:升清降浊、阴阳互济、燥湿相济

升清降浊,运脾和胃

此法用于中焦气机痞塞,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之呕哕痞满、坠胀诸症。我们治疗升降失常之胃下垂证常用此法。

案如:男,36岁。脘腹胀3年余,经X线钡餐造影诊断为胃下垂。症见脘胀伴隐痛,食少泛恶,食后胀满,立则坠胀,经久不愈,体瘦乏力,苔薄脉细。

证系中气不足,升降失调,治宜升清降浊,运脾和胃,

药用:党参10g,黄芪10g,白术6g,炙甘草3g,当归10g,升麻3g,柴胡3g,枳壳10g,大腹皮10g,陈皮6g。

此方加减服用三十余剂,痞满坠胀诸症锐减,精神体力明显好转,复查X线钡餐造影,胃上升约50px。本案脾胃虚损,清阳不升则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以致提携乏力,内脏下垂,脾虚失运,气机壅滞。纯补益升提则胃气愈滞,单理气通降则脾气益陷,故脾胃同治,升降双调,切合病机而奏效。

脾胃病的治法之下篇:升清降浊、阴阳互济、燥湿相济

阴阳互济,表里同治

由阴阳互根理论指导确立的阴阳互济的治则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代医家运用此法以调理脾胃每有发展。如补中益气汤用当归,即寓阴中求阳之义;当归补血汤之用黄芪,即从益气生血(阳中求阴)着眼。在治疗属于脾胃虚寒证候的慢性溃疡病时,应用黄芪建中汤,主旨即在阴阳平调,使气血得充,而诸症向愈。如脾阳虚与胃阴虚相兼互见,则又当扶脾阳与益胃阴两相兼顾。

至于表里同治,此系为脾胃病的某些兼夹病证而设。如脾胃病患者,素体气虚,复感外邪,前人以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即系表里同治之法。再如急性胰腺炎,症见胁腹胀痛,呕恶发热,溲赤便结,口苦咽干,苔黄脉数,为少阳、阳明合病,采用大柴胡汤外解少阳,内泻阳明,颇有效验,故录此供参考。

脾胃病的治法之下篇:升清降浊、阴阳互济、燥湿相济

燥湿相济,散敛同用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由于脾胃在生理特性上燥湿相济,因而脾胃同病常须针对其脏腑特性进行调理。脾胃病湿阻气滞,宜以辛香苦燥之品调畅气机,理气化湿,但要考虑伤阴耗血,所以对其阴虚或出血患者,常须佐以甘寒生津或滋阴养血之味。例如加味良附丸治气滞型胃脘痛,在大队理气药中伍用白芍,既能缓急止痛,又可防燥伤阴;加味二陈汤治痰湿内蕴、脾胃不和之胃脘痛,以乌梅酸敛生津,亦系防其苦燥伤阴。

散敛同用,一方面收敛正气,一方面疏散邪气,主要适用于病久邪恋、缠绵不愈者。具体运用,又常须根据病情而分主次,或用敛佐散,即以收敛剂反佐宣散剂,以防疏散太过而伤正气,或用散佐敛,即以宣散剂反佐收敛剂,以防收敛太过而滞邪。如治疗肝旺脾虚泄泻之痛泻要方,即以白芍敛肝,防风疏肝泄肝,白术、陈皮补脾燥湿,共奏抑木扶土之效。治疗虚寒泻痢之桃花汤中,伍用干姜,亦系散敛同用。笔者宗此,常获效验。

从以上诸法可以看出,使用两种药性相对、功用不同的药物(如寒与热、升与降、补与泻、燥与湿、散与敛等)组方治病,通过机体内在的调节系统(现时常以“双向调节”名之)以补不足、抑有余,调整和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在调理脾胃诸法中具有重要意义。李时珍指出:“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前人的这些认识与经验,对于脾胃病与调理脾胃都是十分宝贵的。

脾胃病的治法之下篇:升清降浊、阴阳互济、燥湿相济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