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证辨析“少火”与“壮火”(三)

 莫为天下先 2019-11-01

3当今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社会生活习惯对人体“少火”与“壮火”的影响

为什么现在中医临证中因阳虚而导致相火不能归位的病证越来越多?除了近十年以来,学术界对扶阳学派的研究逐渐完善和深入,对阳虚证候群的关注较以往有明显提升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下面笔者就这些诸多因素中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阐释。

3.1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壮火的减少

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大剂量抗生素的使用(相当于大剂量清热泻火的寒凉之品的运用),加之手术治疗的不断完善,导致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急症、实证、热证不断减少,真热之壮火在疾病初期已被抗生素消灭,到需要中医治疗时候真热之壮火已少之又少。目前对于急性感染的一般治疗流程为:发现感染首先自行在家服药(抗生素、清热解毒类中成药),不效,社区诊所或医院门诊治疗(更强力的抗生素),不效,住院治疗(广谱联合抗生素治疗)。如此流程使得急性邪热壮火之证早已被灭绝。吴荣祖教授认为急性感染性疾病中,若果真属于中医急性热证,大多数处于疾病初期已被西医的各种抗生素、手术所消灭。而到寻求中医诊治的感染性疾病往往是西医通过常规抗炎治疗难以取得疗效而束手无策之病,此时邪热之壮火极为少见,而这些病人在临床上大多可见身重恶寒、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等一派寒象之证象。而出现以上症状多因失治、误治(此处多指清热解毒、寒凉类中成药及中药针剂的运用)或抗生素的滥用损伤人体少火阳气所致。故吴荣祖教授经常在临证中提醒后辈,在运用中药治疗西医控制不了或疗效不佳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时,一定要仔细辨证论治,不要被西医的一些生化指标所障目,若发现阳虚之证象,果断使用温阳扶正大法治疗,效若桴鼓。

3.2生活习惯,养生保健的误区———离位少火的增加

早在《内经》当中就有阐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现今之人因工作压力增加、过度劳累、生活节奏较快、情志不舒,出现了夜不能卧、早不能起、烦劳太过,导致肾中真阳长期处于消耗状态;加之贪图进食生冷之品,空调过度使用,饮酒吸烟,缺乏运动锻炼,进一步损伤命门真阳。当出现身体不适,患者便自行服用滋阴或其它寒凉之品;加之一般医生如在临床中不能准确辨识真寒假热之证,把离位之相火按照真热之壮火进行清灭,起手便是“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更加重了人体内在阳气的损耗。吴荣祖教授认为此时往往呈现的是命门真阳长期损耗,离位少火浮越于外不能秘藏于肾水当中,便出现种种“上火”征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