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讲堂 | 这篇干货满满的文章,让你了解什么是经方?

 华北老狼 2019-11-01

什么是经方?

经方是古代经验方,是千古相传的中药方,是中华民族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医学的临床规范,也是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智慧法宝。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方又不是方,是经方医学的代名词,她是独具特色的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神农氏尝百草)

经方的起源

1.神农尝百草

《淮南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在黄帝之前。

☆1979年-198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蔚县对多次遗址进行发掘,有六处形制基本相同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半地式建筑。这些房屋都是在生土层上向下挖约40厘米,四壁和居住面都用草拌泥进行抹平,然后用火焙烤,居住面平整而又坚硬,火堂位于屋子的中央。同时又发现许多石器、陶器等仰韶文化的文物。

☆1995年在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遗址考证,恰好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也与史书上记载的神农时代相对应。

(仰韶文化出土文物)

☆这些考古资料证实了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逐渐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

☆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也有相应变化。为了防寒、防病则盖窝棚、房屋而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火堂取暖,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用火烤感到舒服,熏烤或热熨皮肤,使汗出而解;或服一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或用大黄、芒硝可以解除便秘之苦……

鲁迅先生曾说过:“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症的就好起来了。于是知道这是对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地累积下来,乃有草创的记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实际上我国第一部中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

(本草纲目)

《神农本草经》其实不是一个人,一个朝代所完成的,而是先人祖祖辈辈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它起始于神农时代,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

2.伊尹制汤液  

公元前1600年前后,伊尹,夏末商初人,原是商汤王的厨师,后为宰相。

《史记·殷本记》:“伊尹以滋味说汤”,伊尹还被民间尊为厨神,厨师的祖师爷,正是他撰写的《汤液经》,奠定了中医方剂学的基础,被尊为“元圣”,现在我们仍然在学习和使用的“经方”就源于此。

(伊尹)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200年至210年间,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论广《汤液经》而著成《伤寒杂病论》十数卷,被尊称为医圣,字仲景,名机,河南南阳郡人,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是当时世界上医学水平最高的医学专著,是中医必修的经典著作,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书中精选了二百多个方剂,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精炼,主治明确,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

(神农本草经)

所以说,经方是从《神农本草经》到《汤液经》再到《伤寒杂病论》一脉相承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