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敦煌遗书《法要》探讨张仲景经方之源

 家乡一品 2022-04-02

以敦煌遗书《法要》探讨张仲景经方之源
张永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9)

   本文所要讨论的经方,是专指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中所载的方剂。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中多次提及南阳张机及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并载方51首,其中许多方剂虽名与张仲景经方有异,但组成及主治多有相似,兹参阅遗书《法要》,对张仲景经方之源提出管窥之见,以抛砖引玉。

1 敦煌遗书《法要》简介
敦煌遗书《法要》为敦煌遗书中极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该书保存较完善,内容中记载着大量久已失传的中医古籍内容,如《桐君药录》、《汤液经法》等,书中所载的内容在历代均无流传、无记载、无刊行,故实非后人妄纂附凤之作。《法要》书名下加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实非陶弘景本人所作,乃后人集其说而成,其人为尊陶弘景托其名而成。其成书年代大约在陶弘景之后至隋唐之间。晋以前之道书、兵书、方使书等技艺类书多以“诀”命名,示其言简意赅也,本书以“辅行诀”名之,亦取此意。

2 敦煌遗书《法要》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记载《法要》中记载:商有圣相伊尹,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尹采药录》,撰《汤液经》三卷,其载方360首,上品上药、中品中药及下品毒药,各120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1]”而《法要》中实载方51首,其中五脏及心胞病大小补泻方各1首,共24首,五脏泻方5首,五脏补方5首,二旦及六神(实为四神)汤大小各1首,共12首,开五脏窍方5首。由此可见,《法要》的作者的确目睹了《汤液经法》,且将其中的60首方剂记载了下来。《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内载医经7家,经方11家,而经方11家中有《汤液经法》32卷。《法要》还云:“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
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者咸尊奉之。”然经方“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来,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存、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故据《法要》记载,张仲景之经方,当以《汤液经法》为蓝本,参照二旦、六神
大小汤而成,并且“后学者咸尊奉之”,也就是后人将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称为方书之祖。然张仲景之方“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有园之规矩也。”指明张仲景之方随证加减,增加新效,扩大治疗范围,但仍不失经方之制也。

3 《法要》与《伤寒杂病论》中相同的方剂《法要》与《伤寒杂病论》方药相同或相近的方剂共有18首,且大部分(特别是二旦、六神汤)与《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之经方在组成、药量、主治、用法及加减变化等方面基本相同,只是方名有异。

3·1 五脏补泻汤与仲景经方相同的方剂其小补心汤与张仲景之栝楼薤白半夏汤方剂组成相同,主治亦同,惟煮药张仲景用白酒一斗,此用
白浆一斗;大补心汤与张仲景栝楼薤白半夏汤组成及主治相同,小泻心汤与张仲景泻心汤组成相同,用法“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倾,绞去滓”。小泻脾汤,《法要》中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此方与张仲景四逆汤组成相同,但此方主治“脾气实证”,实则一派脾气虚寒之象;小补脾汤与张仲景之理中丸组成、主治及加减法均相同;泻心汤与张仲景干姜黄连黄苓人参汤用药相类,惟多一味甘草,主治“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泻肾汤与张仲景之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相类,只多一味生姜,主治“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建中补脾汤组成及主治与张仲景小建中汤相同。

3·2 二旦、六神汤中与张仲景经方相同的方剂小阳旦汤方药组成、主治与张仲景桂枝汤相同,服药法略粗于张仲景之法,“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取一升,服已,即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今汗出,不可大汗淋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正阳旦汤即张仲景小建中汤。大阳旦汤即张仲景黄芪建中汤加入参,治“凡病汗出不解,气息,身劳力怯,恶风寒,腹中拘急,不欲饮食,宜此方。”大阴旦汤与小柴胡汤相似,只多一味芍药,而其主治亦同;小阴旦汤即张仲景黄苓汤加生姜,其证治与黄苓汤相近;小青龙汤主治及方药与张仲景麻黄汤相同;大青龙汤与张仲景小青龙汤主治及方药相同;小白虎汤即张仲景白虎汤,其方药组成、主治及服药法均相同;大白虎汤即张仲景竹叶石膏汤,主治相同,仅此方用生姜,张仲景用人参;小朱鸟汤即张仲景黄连阿胶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小玄武汤即张仲景真武汤,主治及方药皆相同,因唐避玄宗之讳而改玄武为真武;大玄武汤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力弱者。”组成即为张仲景真武汤与理中汤之合方。
  总括以上18首方剂,与张仲景经方有诸多相似之处,只是方名相异,特别是二旦及六神汤12首方剂中,有11首方剂与张仲景经方相似。这正应《法要》所云:“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之语。张仲景之桂枝汤啜热稀粥法、麻沸汤渍服法、白虎汤及和解的小柴胡汤等,皆非其所独创,《汤液经法》中早已有记载,这说明《伤寒杂病论》源于古佚书《汤液经法》。张仲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并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发展和丰富了《汤液经法》中诸多方剂的内涵,扩大了其主治范围,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经方。至于方名的改变,或谓张仲景为避道家之讳,或谓是历代传抄之误。从方药组成上可以证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是以《汤液经法》为蓝本而成,而经方实则源于《汤液经法》,通过《法要》可再现《汤液经法》之原貌。

4 历代医家对张仲景经方之源的认识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中曰:“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张仲景论广伊
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张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宋·林亿等《伤寒论·序》中亦云:“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是张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元·吴澄《活人书辨·序》中说:“汉末张张仲景著《伤寒论》,……而《伤寒论》即古《汤液经》,盖上世遗书,张仲景特编纂云尔。”从以上医家的论述可推论出张仲景经方的确来源于伊尹《汤液经法》,而伊尹《汤液经法》又来源于《神农本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再来看看张仲景自己是怎么说的,张仲景在自序中说:“感往昔之沧丧,伤横矢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为何张仲景序中未见《汤液经法》之书名,而历代医家都认为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确源于《汤液经法》,究其根本,盖一书有两名,张仲景序中所提到的《平脉辨证》可能即为古佚书《汤液经法》[2]。观张仲景序中云:“并《平脉辨证》”,这个“并”字足以说明
《伤寒杂病论》是以《平脉辨证》为基础,结合《素问》、《九卷》等书而成,也就是以《汤液经法》为蓝本而成的。

5 结语
《法要》一书中,较完整地保存了《汤液经法》的一些学术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对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经方的来源,有明确的记载。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期间经过传抄、失散、校正已历800多年,书中传抄之误或编著者之语被作为原文的可能是存在的。而《法要》藏于敦煌藏经洞中,未经过流传,未经过校正,因此较好地保存了该书的内容,从中可窥已佚古书之原貌,故该书值得现代医家潜心研究,以期能将其中的学术思想及其基本理论融入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以丰富现有理论。

[参考文献]
[ 1 ] 丛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116.
[ 2 ] 朱章志,李赛美.经方临床应用与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22.

来源:http://www./thread-63090-5-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