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肃霜的舞台艺术生涯(2)

 老茶树ieh6s3ds 2019-11-01

姚冷

   扎根西南

    关肃霜来到昆明后,先在西南大戏院演出。旧社会的大戏院,全靠聘请名角维持场面 。当时的云南大戏院,就有一位既是“名角”又是“明星”的双重演员挑大梁。她的名字被用霓红灯管制成,挂在剧院大门口招揽观众,剧场里也挂满了五彩缤纷的她的贺幛。这位演员在舞台上演京剧,电影院就同时放映她演的影片。观众买一张她的京剧票,即可得到一张赠送的她演的电影入场券。

    这时的关肃霜既无来头,也无排场,全靠演技取胜。她的一出《大英杰烈》,立即轰动春城,很快就吸引了昆明的广大观众。因此,云南和平解放前夕,有人为她准备了金条,劝她到香港去。关肃霜拒绝了这人的劝说,她说, 我是中国人,用不着到英国人占领的地方上去卖艺! ”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陈赓听说了这件事后,十分高兴,让人告诉关肃霜: 等我工作轻松些就去看她的演出。

    几天后,关肃霜找到在军管会文艺科工作的我,说她准备演出自己的拿手戏《红娘》。我听后很为难,因为当时我负责审批昆明每天演出的电影和戏剧, 而在上级一个有关可以公演京剧剧目的文件中,又没有《红娘》这个剧目。我只得老老实实地对她说: “请你们暂时别忙着排这个戏,让我先去请示一下。”当天,我将关肃霜找我的事向领导汇报了,领导指示: “照章办事,不能上演。”第二天,我如实向关肃霜转达了领导的意见。她很不高兴地说: “我想不通,《红娘》又不是个色情戏,为什么不准演出? 我能不能去找一下陈赓将军? ”真没想到,这个连平时说话都有些腼腆的姑娘,突然之间变得如此大胆和泼辣。我连忙回答说:“司令员很忙,但你不妨去试试看!”

    过了几天,有人告诉我说: “陈赓司令员在百忙中接见了关肃霜,他听她讲完来意后,哈哈大笑说那位军代表准是个本本主义者,没有吃透党的文艺政策的精神。司令员不但批准上演《红娘》,而且还表示要去看戏呢! ”

    过了几天,陈赓同志便和宋任穷等同志一起去看《红娘》的演出。看完戏后陈赓司令员设宴招待了关肃霜、金素秋、吴枫、梁次珊等主要演员,四兵团有关负责同志彭华、苏策等同志出席作

陪。

    席间,陈赓谈笑风生,他对《红娘》中某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提出了看法和修改意见,鼓励关肃霜等人了解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更好地为云南各族人民服务。这次谈话,使关肃霜明白了一个道理: 原来共产党并不排斥传统剧目,他们还十分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

    宴会结束后,陈赓对彭华和苏策说,关肃霜是棵好苗子,大有培养前途,要动员她安心在云南工作。关肃霜十分感动,从而萌发了扎根边疆的思想。

    几天后,关肃霜找到在军管会文艺科工作的我,说她准备演出自己的拿手戏《红娘》。我听后很为难,因为当时我负责审批昆明每天演出的电影和戏剧, 而在上级一个有关可以公演京剧剧目的文件中,又没有《红娘》这个剧目。我只得老老实实地对她说: “请你们暂时别忙着排这个戏,让我先去请示一下。”当天,我将关肃霜找我的事向领导汇报了,领导指示: “照章办事,不能上演。”第二天,我如实向关肃霜转达了领导的意见。她很不高兴地说: “我想不通,《红娘》又不是个色情戏,为什么不准演出? 我能不能去找一下陈赓将军? ”真没想到,这个连平时说话都有些腼腆的姑娘,突然之间变得如此大胆和泼辣。我连忙回答说:“司令员很忙,但你不妨去试试看!”

    过了几天,有人告诉我说: “陈赓司令员在百忙中接见了关肃霜,他听她讲完来意后,哈哈大笑说那位军代表准是个本本主义者,没有吃透党的文艺政策的精神。司令员不但批准上演《红娘》,而且还表示要去看戏呢! ”

    过了几天,陈赓同志便和宋任穷等同志一起去看《红娘》的演出。看完戏后陈赓司令员设宴招待了关肃霜、金素秋、吴枫、梁次珊等主要演员,四兵团有关负责同志彭华、苏策等同志出席作陪。

    席间,陈赓谈笑风生,他对《红娘》中某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提出了看法和修改意见,鼓励关肃霜等人了解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更好地为云南各族人民服务。这次谈话,使关肃霜明白了一个道理: 原来共产党并不排斥传统剧目,他们还十分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

    宴会结束后,陈赓对彭华和苏策说,关肃霜是棵好苗子,大有培养前途,要动员她安心在云南工作。关肃霜十分感动,从而萌发了扎根边疆的思想。

    20世纪50年代初期,朱德委员长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会来昆明时,也都看过关肃霜的演出,并对她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她提高理论水平,在艺术上推陈出新,精益求精。老一辈艺术大师程砚秋、田汉、夏衍等到昆明后,也都看了关肃霜的演出。他们十分欣赏关肃霜的扎实功底和艺术个性,同时也对刀马旦表演上的抱残守缺,提出了改进意见。关肃霜后来回忆起这些事情时,十分激动。她说: “旧社会,我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戏子,政治上受歧视,精神上受压抑,生活上受折磨! 解放后,做梦也没想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会如此厚爱,老一辈艺术大师对我会如此关心! ”

    博采众长

    这以后,关肃霜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她学习毛zedong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了解了文学艺术的性质和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她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使自己的表演为人民群众所喜欢,而不步某些平庸艺人的后尘,以技巧、扮相、噱头讨好观众的问题,并萌生了创作的冲动。

    上世纪50年代初,组织上让她先后去成都、上海、北京等地观摩戏曲会演,向一些地方剧种和地方戏演员学习。关肃霜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在成都看了川剧《思凡》、《秋江》后,她认为这两个戏在结构、人物、造形都很有特色,使她受益匪浅;在上海观摩华东戏曲会演时,她向张美娟学《盗仙草》,向李盛佐学《扈家庄》,向李金鸿学《打焦赞》,向高玉倩和江祈蓉学《拾玉镯》,向李丽芳和刘元桐学《霸王别姬》;在北京时向陈素贞学《梵王宫》;向蒲剧学习一些演技,等等。她把所学的不少东西都用到了《铁弓缘》之中。她在南京看到宜昌市京剧团改编演出的《白门楼》

后,便将其中的长处借鉴到《吕布与貂婵》之中。她还不遗余力地将优秀地方剧《陈三五娘》和《庵堂认母》等移植为京剧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的欢迎。

    关肃霜在向各剧种和演员学习的过程中,把练与学、学与看、看与演联系起来,并把各种行当、流派和地方戏养料融化到自己的艺术中去,使其达到精、通、化的境界,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特殊艺术风格。她从“三军司令”演到“烧火丫头”,从“白娘子”演到“青儿”,虽然人物身份各异,但性格都十分鲜明,一招一式充满了奇异的艺术魅力,唱、念、做、打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1959年关肃霜首次在北京首次参加会演时,一身功夫轰动京城,举座叫绝,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是赞不绝口,于是关肃霜得以拜梅兰芳为师。她向梅兰芳、程砚秋等名旦学到了许多表演少女的精湛技巧,克服了刀马旦抱残守缺的不足。使她以后演出《红娘》、《人面桃花》、《宇宙锋》、《玉堂春》、《霸王别姬》等等文戏时,能做到唱、念、做、舞情真意切;喜怒哀乐发乎于心。演花旦,口齿清脆,体态轻盈,表情细腻,身段优美;演青衣,端庄大方,腔调流畅,婉转自如,韵味隽永。总之,关肃霜的表演艺术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推陈出新

    表演艺术上的博采众长,剧本创作上的推陈出新,是关肃霜的艺术思想的核心。关肃霜通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深深懂得一个成功的剧目和演员的艺术表演才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一个好的剧目可以造就一个名演员;而一个优秀的演员,也同样可以使一个好的剧目代代流传。因此她十分重视京剧的推陈出新工作,并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

    “一个人不进步就会落后掉队。”关肃霜在《京剧必须推陈出新》一文中写道: “一个剧种不发展,不再吸收新的血液,就会脱离群众,就会衰退。这一点我自己有切身的体会。解放前有几出自己最喜爱的戏,当时的观众也喜爱这几出戏,只要一演,就准叫好,自己也就从此满足了。可是解放后,情况起了很大的变化。部队剧团入城后演出《北京四十天》、《将相和》、《黄巢》等戏,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相形之下,我感到自己演的戏,并不都受观众的欢迎。观众变了,自己的戏不变就不行了,于是产生了演新戏的要求。”

    关肃霜演出经过加工整理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毛女》、《座山雕》、《党的女儿》。此外,她还带头参加了京剧现代剧的创作和演出,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喜爱。她演的《阿黑与阿诗玛》,使撒尼族人民欢欣鼓舞;出演《孔雀胆》时,白族段功的后代专门从大理赶来昆明看戏。《多沙阿波》在红河演出后,哈尼人像过节一样庆祝(这个戏,也受到周总理的重视和赞赏)。后来演出的《黛诺》等戏,更是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

    关肃霜深深懂得,任何一出好戏,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许多年、许多代、许多艺人的不断努力,进行研究、加工、提炼才能成功。因此,她每次加工整理传统剧目时,都充分依靠编剧、导演和演员的集体智慧。她所在的云南省京剧团加工整理的《战洪州》和《铁弓缘》等剧,就是这样进行的。

    关肃霜主演的《战洪州》,是根据京剧和川剧改编的,她演这出戏有2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关肃霜演这出戏,是师傅怎么教,她就怎么演。那时的剧本中有不少表现封建迷信和夫妻之间庸俗逗趣的糟粕,场次安排上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加工整理后的《战洪州》,剔除了糟粕,合理安排了场次,并增加了一些精彩内容。在这出戏中,关肃霜主演的穆桂英,在表演艺术和技巧上,前后采用了“马趟子”和“靠旗打出手”,使穆桂英这个艺术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关肃霜18岁在武汉主演《铁弓缘》时,梨园中曾有人说这出戏是“馊戏”,老掉牙了,没什么出息。可是关肃霜十分喜欢这出戏,她有个脾气,凡是自己学过的一招一式,只要是喜欢的,决不轻易放弃。她在这个戏上下了很大功夫,以致后来在武汉演出后打破了过去的卖座纪录。

    自然,老的《铁弓缘》也掺杂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比如其中经常上演的《开茶坊》一场戏,就有人把它演成庸俗低级的“闹包戏”,也有人在台词或表演中随意卖弄噱头,使一颗明珠蒙上了一层暗淡的灰尘。关肃霜前后演了35年这出戏,她边演边改过许多次。1963年,关肃霜和剧本改编者兼导演张宝彝在戏中加强了陈秀英的反抗斗争精神及其机智英武、文武双全的性格。1979年,他们对此戏又作了一次较大的加工整理,突出了除暴安良、平反冤狱、共御外侮的主题,摆正了人物关系。以后《铁弓缘》搬上银幕的时候,电影剧本改编者、导演以及摄影、美工等,又在内容上及表现手法上作了进一步的加工。总之,《铁弓缘》经过反复锤炼后,面貌为之一新,成了关肃霜的代表作,也集中体现了关肃霜的艺术成就和革新精神。(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