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戏笔记 | 怎么会有这么还原的舞台设计?

 板桥胡同37号 2019-11-01
没想到,在观赏一部音乐剧时,视觉编排上给人的惊艳感甚至超过了音乐本身。

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便是如此。

原作曾是一代国内观众对法国电影的初印象,除了旋律和感人至深的情节,印象最深的,估计还有那泛黄的胶片质感,完全将人带回二战结束后那个阴森冷寂却又有希望之光耀于荒芜人生的“池塘之底”。

原本观剧前不抱太大希望,但是实际在剧场中却吃了一惊。没想到电影中这层怀旧的底蕴能够不差分毫地在舞台上视觉化。

七幕的布景做得非常用心,即使不跟近年来的中文版音乐剧比较,在近日来总共的剧场体验中,也令人非常印象深刻。

第一幕马修老师到访池塘之底时,布景刚移出来,观众席就已经有窸窸窣窣的好几声惊呼。投影上的背景画得十分细致,有渐进层叠的油画质感,实体道具的做旧也相当还原,再加上暖色灯光的运用和布景阴影的结合,的确能令观众身临其境。

这种舞台设计上的用心和聪颖也时时刻刻延续在剧中。《放牛班的春天》中场景搭得不多,无论教室还是宿舍的场景,大概都围绕着一个不变的建筑实体展开,但光影和编排的运用上细腻且丰富。

譬如背景设计为连排的落地窗,透过灯光便能营造出一天之内朝阳向落日的转变。而投射在地上的窗的线条与阴影又能时常与场景、与角色本身产生十分微妙的呼应。

同时,这部剧也非常擅长通过画外音加灯光的变化烘托情节与人物登场的“真实性”。丰富的人物“在场”与富于余韵的空场留白结合,使得整个舞台从头至尾都是十分丰富的。

这也是让人很欣赏的一点,这部剧并不会忽视转场和退场等“非表演时刻”。

此前曾遭遇过一些不甚如意的观剧体验:在转幕的灯光暗下去时,演员会垮掉,在退场时免不了一刹将此前好不容易凝紧的角色劲头松懈下来,可能是怀着在黑暗中不会被看到的想法,但殊不知在观众席里其实看得一清二楚。

这种不经意间筛出来的出戏时刻好像无关紧要,然而,一旦被注意到,会给整部戏的观感减分。但《放牛班的春天》对于这种幕与幕之间的转换,就时刻都处理得很细致,演员们无论年龄大小,都始终保持着对角色展现之完整性的警惕。

譬如马修老师揽着孩子下场,蒙丹的愤怒尚未宣泄下场仍是紧紧篡着拳头。这些细节与置景上的还原交融起来,就给观众营造了一个非常浸没的观剧时刻。

(还有一个全剧中视觉上最震撼人的场景,可惜不能剧透就不说太多了)

然而,相比起这些吹爆的舞台细节点,《放牛班的春天》在“成为一部音乐剧”的层面上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遗憾。

除了伴随一代人成长、现在听一听还忍不住要流泪的两首歌曲,《风筝》和《放牛班》都来自于电影以外,音乐剧版在歌曲的增添上并没有给出太多令人惊喜的曲目。个人角色曲的谱写在旋律上不太令人叫绝,记忆点不高,也起不到太多塑造人物性格光谱之起承转合的作用。

譬如校长这个复杂的角色,他很凶恶,如此可憎,把孩子们压成奴隶和机器,但却又显现出令人相当共情的不得志与颓唐。

正如他在狂怒中的爆发:没有一个志在四方、想要大展拳脚的人,愿意终生烂在一个永无希望之地。

马修乐观向上的润物细无声是一曲所有人喜闻乐见的赞歌,但无法遏制的向下沉沦或许才是每个人惧于面对又疲于改变的真相。

某种程度而言校长同样是牺牲品,个人看来完全值得在剧中再添一首个人歌曲写这种心境的变化。可惜尚无。

此外,这部剧的第一群像主角无疑是可爱的孩子们。七幕对小演员们的照顾与培训也很用心的,由两首金曲的童声合唱之催人泪下便可见一斑。然而,在许多细节之处,仍不免显现出力不从心的短板。

(不过这版加入的女学生角色非常令人惊喜,小演员们在诠释孤儿院女孩的叛逆时做得非常到位)

譬如,乐曲《见招就拆招》中舞蹈编排有点吃力,孩子们都比较年幼,可能还是不能跳得非常自如。

由此,这首歌可能原本想展现出一种非常有力、非常有“踩点感”的效果,配着校长的傲慢发言会显得相当讽刺,但实际演出来的效果,却因为孩子们懵懂的舞蹈动作,显出了一丝文艺汇演的尴尬。

如果后续演出中能再注意演员们肢体与乐曲的契合度,相信会更加优秀。

演员方面,蒙丹可能是这部剧中演绎得最为优秀的舞台角色。演员把稍微年长一点的不良少年身上种种“无因的反叛”诠释得富于力度又充满魅力。

剧中,蒙丹威胁他人的方式体现在肢体上制造的逼仄感:百米冲刺地仿佛要用身体刺向对方、下一秒就要施展暴力,然而,拳头却从未落下。

这一动作的重复展现,将这一角色性格与人生境遇中不断打架的两难痛苦暗喻得非常好,不是一颗心就此成为烂泥,而是从未来得及被赋予机会。

因此,“爱的教育”虽然是个老旧到听起来十分磨损的词句,但在重温这个故事的时候,设身处地去想,仍会忍不住深陷其中。

结局,马修离开得很早,带走了黏着他的贝皮诺。剩下的孩子们,ta们可能在未来也很难将这种死水般的处境改善一二,唯有想起这个不过朝夕相处数把月的督导员、音乐老师。这点短暂的“不同”,可能便是余生攒在手中,为数不多的念想。

“童年的欢乐。转瞬即逝被遗忘。一道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

可能这也是为何,多年后,在现场再度听《les choristes》这首歌,还是会不自禁地感到酸涩。

尤其作为观众而言,从青少年视角转变为如今的成人视角,多少算是一种如今来看可能可以更加感同身受的共情。

这样的人生改变,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因此,这部《放牛班的春天》整体来说仍是非常值得的一次观剧体验。虽有瑕疵,但它动人的能量和尽心尽力的舞台制作,也绝对值得在渐寒的秋末里走一次剧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