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批判滿目瘡痍的希望被窒息

 蔡叔刚 2019-11-01
dean5 发布于: 2014-06-04 18:54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年离乱》(1947)泰国版海报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它是一部以人为中心的电影,它的历史感现实感,纵贯八年,横跨千里,多面向的叙述,疏密交错而不紊乱,一气呵成。这样的电影,过了很长时间再看,还是具有相当的魅力。《一江春水向东流》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鸿篇巨制,也是毫不夸张的。当时观看此片,是上、下集分开放映的,上、下午各看一集——因为原片全长七个多小时,1956年方剪裁为三个多小时。可惜那些被减掉的素材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回来啊!

人们深深地被战后一个家庭的破碎的故事吸引:《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政治批判色彩与具体的历史现实有关。其中有民族主义的情感,也有人道主义的批判精神。值得关注的是,蔡楚生和郑君里通过这个悲剧故事,展示或寻求更高的美。

白杨饰演的素芬,深受奴役与欺凌之苦,原是怀抱希望的。然而,在一个美好的心灵破碎之前,我们看到,存在等于不存在,美好被毁灭,最后,就连希望都被窒息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贫弱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诞生,代表了当时中国现实主义影片的杰出水平。

当时上海总人口约500万,首轮放映时,上海连映3个月,观众数是712874人,即上海市无论老幼贫富,平均每7人中就有1人看过此片。这样的成绩就是当年的好莱坞大片《出水芙蓉Bathing Beauty》(1944)也无法与之比肩的。剧作家田汉曾评论道:“在中国电影界今天这样贫弱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而有这样的成就,算是电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更赞道:“这是我所看到的国产片中最好的一部。”当年的上海媒体以“满城争看一江春”为题,报道《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放映盛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时期最卖座的四部影片中,蔡楚生拍摄的影片占了其中的三部,即《都会的早晨》(1933)、《渔光曲》(1934)、《一江春水向东流》,另一部是蔡楚生的恩师郑正秋拍摄的《姊妹花》(1933)。

导演蔡楚生和郑君里,根据抗战期间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为我们编织成这部气势宏大、曲折动人、饱含血泪的影片。片中,人民的英勇抗战,沦陷区中日寇的罪行;慈母的悲哀与不屈,豪富的自私与贪婪,形成鲜明的对照,几个阶段运用交插对比的手法,使情节步步深入展开,使整部影片节奏鲜明,疾徐有致,富有韵味。

【爱国青年与三位女性的恋爱婚姻纠葛】

影片社会背景辽阔,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但脉络清楚,首尾呼应默契,时空转换不露痕迹。它既延承了《渔光曲》等影片丰富而富于感染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又吸纳了我国传统艺术,如章回小说及戏曲展开情节的手法,显现出艺术上的成熟和大师的风范。

《一江春水向东流》描写一个纯朴英俊、热情爱国青年在抗战期闻的经历和思想性格变化的过程。全片以“抗战”“沦陷”“胜利”三个阶段为经,青年与三位女性的恋爱婚姻纠葛渲染衬托为纬,在错综复杂的故事中,真实地勾勒出八年抗战中大后方与沦陷区的社会风貌。

上海某纱厂女工素芬(白杨饰),贤淑善良,在夜校读书时结识教师张忠良(陶金饰),感情日增,结为夫妇。婚后一年,抗战爆发 ,孩子(秦龙饰)呱呱坠地,取名抗生。忠良参加救护队,奉命随军转移。素芬则和婆婆(吴茵)、孩子回到家乡居住。忠良在南京险遭敌人枪杀,后又被敌人俘虏, 备尝艰辛。家乡沦陷后,忠良的弟弟忠民(高正饰)及其在乡村小学的同事婉华,加入了游击队;老父被敌人吊死;素芬带着孩子和婆婆仍逃回上海。

素芬进难民收容所服务,悉心照管孤儿。忠良逃出日军的魔掌后,辗转抵达重庆 ,举目无亲,流落街头,他去求助于在战前已认识的交际花王丽珍(舒绣文饰)。她为忠良在干爸庞浩公(周伯勋饰)开设的公司里谋得一职。最初,忠良对公司的一切陋习极为反感,但在王丽珍的引诱和奢侈生活的腐蚀下,逐渐随波逐流,终至与王丽珍同居,当上庞浩公的私人秘书,周旋于商人掮客之间,成了投机老手。
  
素芬则日夜思念羁旅在外的丈夫,婆婆又呻吟于病榻,全家挤在一个残破不堪的晒台阁楼,忍受着煎熬 。不久,难民收容所因日军强占而结束。素芬与婆婆为生活所迫,随着贫民群众,顶着朔风去封锁区贩米,为日军发现后被驱入水塘监禁,历尽千辛万苦。

抗战胜利后,张忠良回到上海,住在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上官云珠饰)家里, 又与何文艳勾搭成奸。这时,素芬为生活所迫,去何家帮佣。一日,何文艳举行家宴,忠良和王丽珍翩然起舞 。当素芬认出忠良时,一阵心酸,不禁失手打落杯盘,四座哗然。素芬从混乱中逃出。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民国版上下集海报

翌晨回家,接忠民来信 ,喜报已与婉华结婚,在根据地工作 ,并向兄嫂祝福。素芬读信,泣不成声,始把实情禀告婆婆。老母愤极,即携素芬母子来找忠良。老母声泪俱下,力劝忠良不应喜新厌旧。蓦地,王丽珍从楼上直冲下来,猛掴忠良耳光,极尽撒泼之能事。忠良慑于淫威 ,唯唯诺诺,不敢吭声。素芬在绝望中奔至江边,纵身投进了黄浦江。老母坐在江边号啕痛哭,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愁不尽,恨无休......

【创作剧本与筹划拍摄】
  
《一江春水向东流》电影剧本是由昆仑影业公司著名导演蔡楚生于1946年夏创作完成的。蔡楚生创作这部影片源于他本人在抗战时期的一段亲身经历。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拍摄了反映上海租界爱国青年和特务殊死斗争的电影《孤岛天堂》(1939),并因此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迫害。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香港沦陷,日军到处搜捕蔡楚生。蔡楚生不得不夹杂在难民队伍中,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蔡楚生辗转桂林、柳州等地,并于1944年到达陪都重庆。在逃难途中,耳闻挣扎在死亡线上婴儿撕心裂肺的啼哭,目睹倒毙在路上的一批又一批难民,蔡楚生心中充满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广大难民的深切同情。他本人也一度因患肺结核病,在贫病交加中差点命丧桂林环湖一间潮湿的破屋里。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年离乱》(1947)国内影剧版连环画封面

到重庆后,严酷的现实使蔡楚生更感到悲愤与窒息。在军阀显贵的官邸、酒楼、舞厅,达官贵人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用大肆搜括的民脂民膏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啊!”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在蔡楚生心头油然而生,他决心用电影作品来揭露旧中国上层社会的黑暗,唤起民众抗日救国的激情。

为创作这部作品,蔡楚生不顾生活的贫困和身体的虚弱,四处寻访逃难的人们,了解他们的疾苦,积累了大量素材,为电影剧本的创作打下厚重的基础。在创作视角上,蔡楚生选择了一个具体家庭作为载体来表现和描述中国抗日战争前后的历史进程,并通过这个家庭的升沉变迁浓缩和汇聚社会的巨大变化。经过两年多的辛勤耕耘,1946年夏,蔡楚生完成了剧本《一江春水向东

流》的创作。
  
电影剧本写成后,蔡楚生请著名演员郑君里共同执导这部影片。郑君里参加过《奋斗》(1932)、《大路》(1934)、《新女性》(1934)、《迷途的羔羊》(1936)等影片的拍摄,他善于把握角色内在的思想情绪,表演质朴自然,被同行称为“电影候补皇帝”,他的这种演员经历对拍好《一江春水向东流》无疑有莫大帮助。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天亮前后》(1947)国内影剧版连环画封面

而且,两人的艺术鉴赏观也颇为相似,蔡楚生对中国古典诗词很有研究,郑君里也很喜欢古典文学,颇具诗意浪漫的情怀,他俩在影片中的合作真可谓“珠联璧合”。不仅如此,两人的工作方式也出奇地相似,在拍摄之前都喜欢用一个类似沙盘的东西在上面布置机位、灯光,调整拍摄角度。

郑君里正是通过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影片,走上了电影导演之路,先后拍摄了《乌鸦与麻雀》(1949)、《宋景诗》(1955)、《林则徐》(1959)、《聂耳》(1959)、《枯木逢春》(1961)等一批优秀影片。

【秦怡谢绝邀请 白杨顶演素芬】

由于郑君里在表演方面有着较深的功力,且对当时知名演员情况也了如指掌,蔡楚生就将选择演员的任务交给他。事实上,郑君里在挑选演员方面的确颇具眼力。

“留守夫人”素芬是剧中的女主角,这个角色郑君里本来想让秦怡担纲主演。因为秦怡端庄秀丽,宽厚善良的性格特征也很符合素芬的角色。但秦怡几经考虑谢绝了邀请。原来,当时郑君里确定的剧中男主角张忠良的人选是刚刚和秦怡结束婚恋的“第一红小生”陈天国。

郑君里对此并非不知情,只是他感到由这两位演员出演男女主角再合适不过。秦怡不愿出面,郑君里只好起用第二人选白杨。但陈天国拿了定金和预付的大笔片酬之后,到处吃喝玩乐,不知去向。蔡楚生、史东生都不主张用他。于是仍请一向敬业的《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男主角陶金扮演。

由于当时时局极其混乱,再加上国民党政府对电影业的严格控制,《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所需的物资和设备十分缺乏。据《一江春水向东流》摄影师朱今明回忆:“昆仑影业公司设备的破旧当年在电影界是出了名的,拍摄这部影片时,只有一架‘独眼龙’式的照相机,几十盏灯和一个破旧不堪的录音机,摄影棚也是四面透风,用的电影胶片不仅是过期好几年的,而且还是三本五本地从商人手里买来的。摄制工作也常常处于等米下锅的境地,工作人员的生活更是没有保障,几个月发不出薪水……”

另外拍摄时经费不足、物资和设备极度缺乏,影片常常因搭不出布景而停拍。那时一部影片一般两个月左右即可完工,而《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拍停停,拍摄时间长达一年之久。不仅如此,由于这部影片揭示了旧中国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腐败堕落,因而在拍摄过程中常常遭到当时国民党政府百般阻挠和刁难。剧组人员在拍摄时也随时有被捕的危险。

为了躲避搜捕,剧组经常选择在夜间拍戏。如此恶劣的拍摄条件使当时许多人对这部影片的前景并不看好。有一位文人还为此写了一副对联嘲讽拍摄此片的昆仑影业公司,上联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下联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横批是“山穷水尽”(《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此前昆仑影业公司拍摄的一部影片)。

【曲折而辛苦的送审过程】


正是凭着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忠实记录时代印痕的一部经典只作,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民族电影的风采。剧作家田汉看了影片后曾感慨地说:“在中国电影今天这样贫弱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而有这样的成就,算尽了电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拍完后依旧遭到当时当局的刁难,禁止上映。眼看辛辛苦苦拍摄的片子不能上映,制片人夏云瑚和编导蔡楚生、郑君里心里很是着急。情急之中,夏云瑚根据郑君里的建议给检查官送去一束花,不久影片通过审查了。原来,那束花中放了几只金表。当摄制组全体人员盼来这一消息时喜极而泣,抱头大哭。其实,类似这样的事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并非这一次。1979年陶金在接受外国影评人采访时称:制片人夏云瑚在拍片期间曾一路贿赂国民党官员,这才使影片得以完成并通过审检。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年离乱》(1947)民国版海报

现在这种想迈过“雷区”前行的事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这个系统本身对“破坏”以及“诋毁”的故事及形象或“执政人员”的“歪曲”全部都“阻挡”在申报和审查之外了,要看也只能在当天的新闻里找找,毕竟人的遗忘是随着新的事物及外在的冲击随时更新“自我的系统”,何况这种事在当下的社会“满目疮痍”了,内心的麻木也许换来的是将来的“血泪”!

【演员们的表演真切精彩】


一部影片成功与否,演员表演是否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映后之所以能获得巨大好评,与影片中几位主要演员的出色表演是分不开的。

陶金饰演的张忠良,原本是个比较淳朴的爱国青年,但到重庆后,在混浊的环境里,从彷徨、颓废到堕落,终至与反动派同流合污,变成一个玩弄女性,逼死爱妻,抛弃老母和幼儿,为社会所不齿的人。在表演这个角色时,陶金很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微妙心理,把张忠良这个知识分子蜕变堕落的复杂过程,尤其是张忠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性格的两重性和矛盾心理展现得丝丝入扣、真实而自然。

在影片中白杨扮演的素芬是一个文雅秀静、温良贤淑的女性,在丈夫出走后的八年中,她独自挑起了赡养公婆和抚养孩子的重担。然而她苦苦盼来的丈夫却成了一个抛弃妻儿的“负心汉”,悲愤交加的素芬跳江自杀,以自己的死控诉了罪恶的旧社会。白杨小时家境贫困,11岁时考入联华影业公司演员养成所,参加影戏演出,并表现出不凡的表演天赋。她的这种苦难经历对于饰演片中的素芬很有帮助。在影片中白杨出色的表演,深刻、内在地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妇女形象。

白杨和陶金在影片中表演出色,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所饰演的角色也可圈可点。其中尤以饰演“交际花”王丽珍的舒绣文最为突出。

但是今天的观众在观赏中国老片时,常为片中演员的“话剧腔”所苦,这是那个表演艺术由舞台向银幕转型年代特有的痕迹。邵牧君在评论史东山的艺术成就时,谈到了白杨在《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的表演:“从少女时代的天真热情到中年时期的沉静抑郁,无不神情并茂,曲尽其趣,连台词也一洗拿腔拿调之病。同一位白杨,在相去不远的时间里,又主演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之下,表演成绩便有明显差距,惟一的解释只能是导演的功夫了。”——不过在当下重新再来欣赏的时候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吴茵扮演的张忠良母亲也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吴茵擅长扮演老太太,在演艺界有“东方第一老太婆”之称。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没少费心思,常常和左邻右舍的一些老太太拉家常,在马路上、电车上遇见老太太就盯着看,跟着学,有时还不知不觉一路跟随到人家家里。

看过《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人对影片中江边张母哭媳这场结尾戏都印象深刻。老母、幼儿跌跪在江边,眼望着吞噬了素芬的滚滚浪涛,哀告无路,老母哭喊着仰问苍天:“天哪,这到底是怎么回呢?”拍戏时,导演对吴茵说:“你是代表千千万万劳苦大众控诉这吃人肉、吮人血的世界,你要哭得痛彻心肺才行!”吴茵没有让导演和观众失望,她那真切的表演使这场戏成为影片收尾的“点睛之笔”。

【小人物的悲喜引起轰动】

《一江春水向东流》全剧始终强调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或者这个《一江春水向东流》,已不是在谴责一个人是怎样地不择手段,为了向上爬,抛弃了既为他养儿又为他赡养母亲的发妻,它更强调的是一种时代造就的命运悲剧,张忠良终究只是芸芸众生中微乎其微的一粒沙,他所有的不幸,也只是小人物的悲喜而已。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天亮前后》(1947)民国版宣传册内容

忠良对于爱情和理想的背叛,实非本意,他为了出人头地卖身投靠,这种面对现实的态度,也许更像现代人,虽遭人唾弃,亦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

最后所有的冲突在局促的一幕间爆发,这是对剧中一直抱着坚定的信念在等待一家团圆的素芬的一个残忍的交代,也是对忠良最沉重的一个打击。

素芬的死和王丽珍的离开让张忠良再也无法去面对自己,在亲眼目睹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亲爱的人造成惨痛伤害的打击是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身败名裂的张忠良终于知道既无法做回到原来的自己,也永远不可能像庞浩公那样的心狠手辣老谋深算,苦心经营的一切全都付水东流,绝望中饮弹自尽。

忠良的死我不知道是导演刻意的安排还是为了遵循原作,在他扣动扳机的那一刻,仿佛原来的那个张忠良又回来了,曾经那个淳朴善良有情有义的小镇青年张忠良,他在死前的那一刻找回了迷失的自己。悲剧还是悲剧,但结局还是很完美,一江春水向东流,去的尽管去了,而新的一切恰如渐渐亮起来的黎明的天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公映过程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交代。大凡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集《八年离乱》出品者是联华影艺社,下集《天亮前后》出品者是昆仑影业公司。上下集作为一个整体合映时,出品者则变为联华影艺社、昆仑影业公司联合。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该片上集是由阳翰笙、蔡楚生、史东山等于1946年成立的联华影艺社拍摄的。而昆仑影业公司则是由民族资本家夏云瑚、任宗德等人在抗战后合资经营的。1947年6月,联华影艺社与昆仑影业公司合并,仍名为昆仑影业公司。

《天亮前后》由昆仑影业公司继续拍摄。当时电影公司和电影明星对公司产权、影片创作历史和个人排名都很敏感,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昆仑影业公司对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单独放映及两集合映的宣传作了上述规定。

不仅如此,影片放映的“紧要附注”中还特地申明:“各戏院放映本片之报纸及一切文字广告,本片出品名称,演员排名,制片人及广告句,务请依照广告样本;如因上列事项引起纠纷,其法律上之责任,应由发稿之戏院担负。”真可谓小心翼翼,一丝不苟。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天亮前后》(1947)泰国版海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