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做了一项研究,发现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到4岁时,与出生在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会少听到3000万个英语单词。 这项研究一直以来被很多教育学家沿用作为“教育差距”的自证。也就是说,很多事情在孩子4岁之前就已经注定了,所谓“后天培养”,这个“后天”实在短得惊人。 然而真实情况确实如此吗? 01、教育有不可跨越的鸿沟?教育有差距吗?不可否认,当然有。 譬如贫富差距,由它引起的学校教育上的差距一直是社会痛点,所以每当我们看到一些“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报道,就难免焦虑。 回到“3000万字”差距研究,研究结束时,测试贫困家庭孩子们的平均智商是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孩子们10岁接受回访时,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众所周知,词汇是学习的基础。为了填补这个差距,许多父母开始为孩子进行大量启蒙教育,读更多书,送孩子上语言培训类的早教班,穷尽心力。 还有教育学家针对这个问题提出普及免费学前教育的方案,把公共空间改造成孩子“边玩边学”的去处,命名为“城市思维空间”。 但是,麻省理工最近的研究发现了这个差距背后的秘密: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是词汇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他们以波士顿地区30多名4-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孩子们听故事的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并且回顾孩子与父母在家中互动的录音。 他们发现,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无论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都证明了这一点。 词汇量的缺乏不是贫富差距带来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起上个世纪的研究。 02、无效交谈,对孩子思维的禁锢针对新研究,《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中直接说:父母和孩子谈话可以影响孩子大脑的生物成长,它具有一种强大驱动力,让孩子能获得肢体语言、反应能力,以及社交方面的信息等。 所以,当我们想通过给孩子读更多书,或灌输更多想法来弥补“3000万字的差距”时,不如更多地与孩子交流,因为后者对孩子大脑发育影响更大。 对大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习到了什么,而是交流中运用到了什么。 下面的对话可以准确诠释这一点。 爸爸: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了一只,还剩几只鸟? 杰克:在市区里打鸟不是犯法的吗? 爸爸:我们可以假设不犯法。 杰克:那打枪人使用的是什么手枪呢?是无声手枪吗? 爸爸:不是的! 杰克:枪声有多大?会不会震得耳朵疼? 爸爸:肯定会疼的!80分贝~100分贝吧……这些问题跟答案有关吗? 杰克:有关的,爸爸。可是,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了? 爸爸(已经开始不耐烦):确定!你只要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杰克:OK,树上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鸟? 爸爸:没有! 杰克: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边上的树上有鸟吗? 爸爸:没有!只有这一棵树。 杰克: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爸爸:没有! 杰克:鸟里边有没有聋子,听不到枪声的? 爸爸:没有! 杰克: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 爸爸(怀疑):都怕死!杰克,你到底知道还剩几只吗? 杰克: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爸爸。算不算怀孕在妈妈肚子里的小鸟? 爸爸:不算! 杰克: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打鸟人的眼也没有花,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摔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的话,就一只不剩。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到,孩子一直在进行思维发散的训练,预测多种逻辑,进行了十数个假设,但是都被爸爸统统否定了。 爸爸作出的交谈,只是在强行逼近孩子进行“正确答案”的训练,无视孩子在过程中的探索。 这样的交谈,我们可以认定为是“无效”的。 那么,跟孩子交谈,如何做到有效互动呢? 03、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交谈”?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谈,所包含的原则包括花时间倾听、等待、夸奖、不直接给答案等。 以下这位妈妈就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儿子:树是怎么长出来的? 妈妈:还记得我们上次种绿豆芽吗? 儿子:记得。 妈妈:你看,绿豆能发芽,发出芽来还会长出叶子。大树是不是也有叶子? 儿子:是的。大树也是绿豆发芽长出来的吗? 妈妈:不是。绿豆是种子,种子能发芽。昨天你吃苹果是不是看到了苹果籽呀? 儿子:是的。苹果籽也能发芽吗? 妈妈:对啦,苹果籽也是种子,发芽长出来的就是苹果树。不同植物,种子也不同哦。 儿子:那大树是什么种子发芽的呢? 妈妈:那就需要看看是什么树了,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们这个星期去植物园看看怎么样? 儿子:好的! 这段对话中的妈妈,通过给孩子提供思考的线索,与孩子进行反复多次的对话,将孩子的思维发散开,而不是仅仅给出标准答案。 也许孩子在其中会思考很久,这时候妈妈仍会耐心等待;在孩子思维进入正确方向的时候,也会及时进行夸奖的反馈。 这样的对话就是“有效”的,好比打网球,父母跟孩子发球、回球,多打了好几个轮回。 不难发现,聆听、尊重与孩子的对话,远远超过那些昂贵教育机构和补习班的效果。 如何给孩子积极的教育?正如“城市四维空间”创始人哈辛格·达斯所说,孩子们每天醒着的时候,平均只有20%的时间在课堂里。 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也正是这种蝴蝶效应中的一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