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刀与印——传统手工纸的包装与标识

 你我入画 2019-11-02

刀与印

写完上一篇的晒纸,突然就犯了懒,想好好歇一阵子。持续码了一年的字,也想稍微放松一下,于是就这么停更了三个月。不攒稿子的时候,偶尔寻思聊完了制纸工艺,接下来该扒拉哪些内容,最后还是决定听从师友们的建议,打算理一理手工纸的各种性能。

当然工艺部分还没结束,尚有一点小尾巴需要收一下。抄成的手工纸经过晾晒干燥,揭下来便是一张名副其实的纸了。检验合格,按一定的数量裁切成固定尺寸,盖上印章打好包装,就可以上市售卖。本期聊的就是这最后两个问题,手工纸的包装与纸戳。

喜欢书画的朋友大都知道,常用的宣纸一般是以“刀”为单位,100张四尺单宣叠成五折,用包装纸封好,就是市场上最常见的规格。为啥用这个单位呢,主要得归因于这把大剪刀:

这剪刀的形状无比彪悍,像两把菜刀合体在一起。古时没有裁纸机,一摞纸一两百张,要把边缘裁切整齐,就得用这把大剪刀,依靠宽大的刀身和裁纸师傅手上的技巧,可将一大摞纸裁得整整齐齐。再先进的裁纸机,在这大剪刀面前都显得那么笨拙。像六尺,八尺,丈六,二丈,三丈三这些尺寸规格,一般的裁纸机只能望纸兴叹,这把彪悍异禀的剪刀却可以轻松胜任,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当然,传统手工纸的工艺纷繁多样,似乎还没有一个套路四海皆宜,裁纸刀自然也不例外。除了菜刀合成大剪刀之外,还有更霸气的。西南的四川、贵州等产区用的就是名副其实的刀,大弯刀!

裁纸刀一次裁一摞,一摞100张,全国都这么统一?当然也不是!一刀100张大概是近几十年宣纸成为手工纸的标杆之后才逐渐成为主流的,在此之前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时至今日仍留存有不少特例。像夹宣一般是50张一刀,四川夹江地区仍保留有70张一刀的规格,一些地方纸种以及老纸中还有90张一刀、120、150、160、200张一刀等各种不同的情况。广东仁化的玉扣纸至今仍保留200张一刀的包装方式,买一刀扛回去,沉甸厚实,不努点力都很难用得完。

200张一刀,大气!

明末清初叶梦珠在《阅世篇》有这么一段话:“竹纸如荆川太史连、古筐将乐纸,予幼时七十五张一刀,价银不过二分,后渐增长。至崇祯之季,顺治之初,每刀止七十张,价银一钱五分”。价增量减,看来自古都是这么玩的啊……

如果觉得按刀买纸不过瘾,像宣纸还可以按件来,每件宣纸历史上曾有83公斤、60公斤、25公斤等不同的规格,刀数不一。包装方式也从篾篓到麻袋,再到现代的纸箱,“件”之前还用过“块”做单位,用竹篾绑成一个大方块,便于运输和储存。竹纸则因产区分布广泛,情况更加复杂,有按篓、块、担的,一块多少多少张,一担10刀12刀等等不同的情况,各地套路不一。

解放前,手工纸主要由水路运输,许多产区都为篾篓包装,里面以油纸,箬叶内衬隔潮。从南方各纸行发往上海的竹纸,常有一千篓两千篓的说法,或者五百块八百块的。这种篾篓的包装方式有点类似于竹篾花卷茶,非常稳固瓷实。包装时先用纸垫好,四周上夹板,再用油纸和箬叶裹严,最后用竹篾围捆严实,加盖纸号印。

篾篓包装宣纸的照片

篾篓包装的元书纸

当然,整篓整块地买纸毕竟是土豪和纸行的套路,大部分用纸人都没有这种阔气。古时纸还是比较金贵的,日常都是一张张仔细数着用。一些比较讲究的好纸,更有一枚两枚的说法,足见用者的珍视与风雅。即便在宫廷,用纸也是一张张数,而且还得郑重其事地记到小账本上,这些小本本最后都成了历史档案。

这里所说的印,指的是纸戳,如今最常见的就是宣纸上的这种刀口印,俗称橡皮章。在橡皮章之前多用木刻章,比较精致的还有牛角章。

尽管只有短短一列十来字,刀口印的信息量却不小,一刀宣纸基本的产品信息,几乎都浓缩在这十几个字里面。以图中这刀宣纸为例,最上端的五角星是红星宣纸的商标,在宣纸商标出现之前,常见的是“官”字印,表示经过官方登记。“拣选”、“洁白”、“玉版”是生宣的通用印章,大概表示纸张经过质检挑选,纸色洁白,纸质优良的意思。“净皮”是原料配比,“四尺”是尺寸规格,“单宣”是纸张厚度,最下面一团“安徽省泾县宣纸厂”则是厂名。简简单单十余字,把宣纸的主要信息交代的一清二楚。

当然这只是字面的信息,对于一些宣纸行家来说,刀口印中的信息远远不止这些。由于不同年代刀口印在形制、格式、字体、写法、厂名上都有些许不同。有经验的玩家通过刀口印一眼就能看出该刀宣纸的大致年份,当然也包括一些老宣纸的真伪,甚至是某些特殊品类的来历。这些信息尽管不是刀口印直接表达,但可以通过刀口印间接鉴别出来。

在手工纸中,宣纸的刀口印算是比较规范的,相关的信息比较明确。但并非所有纸种的刀口印都这么规矩,一些书画纸上也堂而皇之地盖上“特净”、“净皮”、“加皮”,但那不过是蒙事儿而已。

追根溯源,这种盖在手工纸侧边上的刀口印的历史并不长,大概齐也就百余年。差不多晚清民国往后才逐渐有这个套路,再往前就不是这么玩的了。前两年北方某博物馆的文房展上冒出这么一刀纸,“大清乾隆三十年制”。看到宣传图片时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真没听说宣纸刀口印上还带官窑年款还能准确到年份的。刀口印这么简单粗暴的东西怎能匹配古人的精致风雅?

还有近年市面上冒出来的这种“贡宣”,包装方式不伦不类就不提了,“贡宣”两字华文新魏的字体也是挺穿越的……古人的审美有这么丑陋么?

那古人究竟是怎么玩的呢?其实套路也并没有多大变化,还是盖个印,或者叫纸戳,只是盖印的位置和印文形式略有不同,稍稍文雅含蓄一点。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纸戳,大概是金粟山藏经纸的这方朱色小印:

印的尺寸不大,钤于每张纸心。由于这方小印的存在,金粟山藏经纸的身份一直都非常清晰,仿佛自带光环,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粉丝追捧,这其中就包括乾隆。

乾隆皇帝对许多古代名纸心向往之,于是命工匠仿制了一批。至于仿的水平就不提了,那时候没有现代的纸张分析技术,基本就只奔着外观去了,纸质跟原来根本不是一码事儿,大多都是拿粉蜡笺对上颜色就算过关。譬如金粟山藏经纸原本沿袭的是硬黄纸的套路,乾隆仿出来则满是虎皮宣的既视感。尽管纸质不对路,但乾隆仿的这批纸质量也是极好的,尤其粉蜡笺的质量更是顶呱呱,至今仍有不少人追捧。每张纸的边角处都钤上一方朱色小印,“乾隆仿金粟山藏经纸”、“乾隆年仿明仁殿纸”、“乾隆年仿澄心堂纸”,堂堂正正地仿古,也是一段佳话。乾隆年不少著名笺纸都有类似的纸戳。

“乾隆年仿明仁殿纸”朱印

两图似乎不一样,哪个是假的?

“梅花玉版笺”及“乾隆年仿澄心堂纸”

当然,前面这些个纸戳都是名气比较大的。在明清时期,纸戳是手工纸上常用的一种标识方式。除了这类藏经纸、笺纸的印记,古籍中还常常能见到各类纸号印,纸名印,年号印……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文字和图案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纸戳比较多见的是钤于整刀纸的某一张上,亦有钤于底部刀口,用于标识纸号以及纸张的品类。现存一些古籍、文书、档案的边角旮旯中,偶尔还能发现这类纸号的印记。许多纸号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还会设计专门的图样和文字,不仅是个性化的产品标签,还具备一定的防伪功能。

第一张“大成号”为明代纸戳,第六张则明显在建国后

不同时期的纸戳,常会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钤于底部刀口的纸戳

还有这种片段式的,可能是一个长条印盖在一摞纸的侧面

荆川太史纸、毛太纸(毛六八太)都是最常见的

各种扇料纸,我们不一样,不一样!

京庄纸,苏庄纸,类似于现在的专供

花式纸戳

各个纸号的纸戳都不尽相同,花样繁多,信息量也是非常大的。而且不同时期纸戳的形制风格、雕印水平、印章材质都有所差异,不同产区纸戳的文字内容也迥然有别。这些纸戳的背后都包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或可作为文献鉴定的依据,只是目前做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不多,尚未形成体系。

同是龟壳纹,差距显而易见

某小伙伴收藏的纸戳

刷几张看看,古人商标保护的方法很有趣

再来几张花式的

感谢元兴纸社小伙伴们分享的纸戳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