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变教为学”视角下六年级总复习的实践和思考

 充实9 2019-11-02

1

向你介绍我是谁

大家好,我是朱乐平工作室成员,来自温州市龙港市第一小学的谢树样,很高兴与您在此相遇!

2

本期内容有哪些

听一听:数学复习课需要厘清的四个基本问题

读一读:变教为学视角下六年级总复习实践和思考

笑一笑:连锁反应

3

轻轻松松听听书

数学复习课需要厘清的四个问题 来自一课研究 00:00 06:39

4

坚持阅读8分钟

“变教为学”视角下六年级总复习的实践和思考

                   ——以《数的认识》复习教学为例

       小学数学总复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梳理知识、查漏补缺、应用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同时也为第三学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既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又将开启一段新的征程。基于以上的认识,在“变教为学”的视角下,总复习课应将活动从原先的教师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让复习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阵地,让教师的导学、诊学、助学活动定位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上来。笔者结合“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导学:让每一位学生知学、愿学、会学。

       郜舒竹教授认为,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导学: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导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学:让每一位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什么和做什么;愿学:让每一位学生具有开展学习活动的动机;会学:让每一位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或自主或合作)。基于上述理论,笔者在“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一课分别创设了以下三个活动来促进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

01

复习前置,让每一位学生知学。

       与新授课、练习课、单元复习课相比,六年级总复习课的内容会更多,知识点会更繁杂,仅靠40分钟“以教为主”的课堂根本无法完成相关内容的整理和复习,经常会出现拖堂现象。为了能够改变上述现状并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我们可以将复习前置,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完成复习整理单的内容,把已经遗忘的知识先回忆起来,明明白白进课堂,让课堂成为交流和讨论的场所。通过这一抓手让“教学”向“学教”转变成为一种可能,还教学以本来面目。

       以“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为例,首先教师紧紧围绕学的核心目标设计了《数的认识》课前整理复习单(见图1),接着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相关任务。学生在复习单的引导下,把平时所学点状或块状的知识进行初步梳理,力求纵向串成线、横向连成片,形成知识网络(见图2-图4)。最后,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有特点的学习单作为课堂交流和讨论的材料。

       从课后的效果和听课教师的反馈来看,课前完成整理复习单的学生,无论是学习的启动效应、学习的主动性还是问题意识都比没有经历这一过程的学生要好。复习前置使复习课的教学时间巧妙地向课前作了延伸,使得 “变教为学”的课堂更加从容,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加凸显,知学的功效可见一斑。

02

创设情境 ,让每一位学生愿学。

       如果说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很短,那么为期2个月的复习时间绝对是漫长的。2个月的时间天天重复着自己所熟悉的知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肯定会下降。如果再加上复习课堂过于理性,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知识是……”“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知识有哪些?”,学生还会有多少学习兴趣呢?虽然说学习的动机远非兴趣所能囊括,但是就小学生而言,没有趣味的材料,肯定很难坚持。为了避免复习的枯燥无味,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创设情境,注重复习内容的趣味性。可以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或是精心设计一些与复习内容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话题来吸引学生的参与。

        在《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这节课,引入环节教师并没有直接提问相关的知识点,而是联系生活,创设一个话题:与众不同。课前教师抛出了一个这样问题:“今天我们上课跟平时有什么不同?”待学生众说纷纭,情绪高涨之时,话峰一转将生活中的谈话引入到数的认识比较中来。“你觉得上面的哪个数很特别,为什么?”(见图5)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唤醒和回顾了要复习的知识点。

       通过这样一个话题的创设,把生活的问题和数的问题串起来,营造回忆“知识点”的积极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动机,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回忆、唤醒知识的过程,从而实现数学复习活动中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同步,较好地解决了复习乏味的问题。

03

合作交流,让每一位学生会学。

       在总复习的教学中,有些老师把自己课堂需要的知识结构图事先做好,然后在复习课上展示出来。这种没有经过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而形成的所谓知识网路图,只是再现知识,并非建构知识,常常会造成从背文字到背诵图表的尴尬。总复习课上,我们应该在将零散的知识唤醒之后,接着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加上教师的适度点拨,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弄清其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学生个体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一课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对自己整理的作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自己整理的知识点是否齐全、是否深刻;整理的方式是否合适?接着教师挑选3张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全班交流: “你觉得这位同学是怎么整理的?(见图2)他整理了哪些数?”、“(见图3)在整理方法上,他和第一个同学有什么不同?”、“关于这块知识你有什么疑问?这样分对吗?(见图4)”,在上述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建构本课知识网络图(见图6)。教师最后带领全体学生使用数学工具——数轴,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再次整理和复习。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能在数轴上找到正数、负数吗?0呢?”、“找一找整数、正整数、负整数、自然数、分数在哪里?还有什么数被遗漏了?(见图6、图7、图8)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再加上教师的介入和提升,师生一起经历了概念图、数轴图的建构过程,同时进行了复习方法的渗透。做到了把点串成线、把线联成面、再把面结成网,用合适的方式加强知识间纵横向联系和比较,构建起了一张牢固的知识网络图,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二、诊学:为每一位学生复习更具针对性。

       “诊学”就是诊断学生的学习,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查漏补缺中的查漏。它是总复习课中的一项重要功能。时下,部分教师的总复习课像是新授课的精简版,给人一种不断炒冷饭的感觉。不会的、不明白的,复习了还不明白;明白的,复习了却厌烦了,造成课堂低效,学生厌学的尴尬局面。我们说,要使教学避免低效,就要让教学讲在关键处,练在薄弱处。这样做的一个基础就是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习起点可以通过教师的经验、课堂观察、课堂前测等手段,而课堂前测就是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学习起点的手段和措施之一。当教师使用课堂前测全面了解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存在的共性或个性的问题之后,为后续采取集体教学或个别辅导提供依据,只有经过诊断后的复习才是高效的复习,才是“有的放矢”的复习。

        在“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一课课前,教师已将前测题进行了批改,收集了相关数据。课中教师呈现这道前测题,让学生猜测哪种类型的数据错误率可能更高?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教师则通过呈现前测题目和出错人数统计图给学生一个正面反馈。(见图10)

       基于“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这些数”这道前测题的反馈和师生的课堂交流,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收集了助学环节所需要的教学材料和为助学环节的基于错例的补缺教学的设计提供依据。

三、助学:让教学贴着学生的起点开始。

       助学,顾名思义就是帮助、助推学生学习,依据诊学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对于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课堂专设一个环节进行解决,对于个别学生的困难和问题可以实施个别辅导。在“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设置了两个教学环节,以期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01

错题引路:重点训练,夯实基础。

       基于“诊学”环节收集的材料和反馈的问题,教师呈现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请学生在“错题”上圈一圈错误的地方,想一想错误的原因。(见图11)学生汇报分析错误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百分数、假分数出错的原因是数的意义理解不深、数之间的转化能力差。这类问题可以通过数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和加强各类数之间的转化技能来解决。最后,让同桌设计一组跟进练习进行强化。

       在这部分学习活动中,教师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出特定的百分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问题。利用对学生错例的分析、交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大部分同学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配合相应的跟进练习,将查漏补缺落到实处,夯实基础,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02

综合习题:开阔视野,融会贯通。

       在总复习课教学中,为了避免题海战术、低层次的机械训练,教师必须设置有一定思维含量和知识跨度的习题,帮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总复习课中的习题一般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拓展性等特点。综合性体现在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可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宽度;拓展性可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实践性要求习题能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复习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

       在“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一课中,教师采用了这样一道兼具综合性、拓展性、实践性的习题:综合了数的意义、数的分类、用字母表示数、字母的取值范围、集合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使学生在知识的深度上有突破,广度上能联系,实际应用上有加强。教师先呈现习题:“默读题目,思考下列括号中可以填什么数?”(见图12)学生发现出勤率不能用120%这个百分数填写,让学生再次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强化了哪些百分率是可以超过100%,哪些不能超出100%的。接着让学生在相应的集合圈内,填上这几个数,并说明判断依据。(见图13)最后教师提出a/5应该放在哪?为什么?学生根据a的取值范围,进一步沟通了负数、整数、正数之间的联系,同时加深了对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理解。

       学生经历这样的习题解决过程,调动了个体所有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的储备,有的学生可能在知识的深度上有所突破,有的学生可能在知识的广度上有所加强,有的学生可能在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提升,总之每一位的学生都应该能够获得一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 如果我们教师能在复习课的导学(知学、愿学、会学)、诊学和助学这三个方面上巧下功夫,定能从“教”的复习转向“学”的复习,凸显“变教为学”的理念,提高六年级总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益,使复习课教学拥有别样的精彩!

5

笑一笑:连锁反应

       老板对下属说:下午把企业策划书拿来给我看。

       下属对老婆说:企划书丢在家里了,你下午帮我把它送到公司。

       下属老婆对自己的妹妹说:我有事,不方便。你下午把企划书给你姐夫送去。

       妹妹对家教学生说:今天下午我要去送个材料,不能给你上课了。

       学生对老板说: 爷爷,今天下午不补课了,你能陪我玩吗?
       老板对下属说:企划书下午不用拿了。
       下属对老婆说:企划书不用拿了。
       下属老婆对妹妹说:企划书不用送了。
       妹妹对家教学生说:今天还是要上课。
       学生对老板说:爷爷今天下午又没空和你玩了。

       老板对下属说:活动取消,下午我还要企划书。
        这则《连锁反应》从数学的角度看来,它包括悖论、周期、无限这三个数学主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