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通山】百集历史图文第四十八集:28年前的一个初冬,一镜扫尽厦铺街

 晓峰书阁 2019-11-02

开启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特别呈现

回忆那个从前慢的时代,

品味故事里的山水乡愁,

只需要一张张动人的老照片。

28年前的一个初冬,

一镜扫尽厦铺街

这是厦铺街?没错,不过这是28年前——1991年11月16日,一个初冬的日子。街道两边、街头巷尾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人头攒动。透过老照片仿佛能听见商贩们的叫卖声、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声、乡人们的闲聊声以及孩子们的嬉笑打闹声,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厦铺大桥桥头的柱子写着“通横公路,1967年建”的字样。公路三岔口的道路指示牌,一边指向杨芳,一边指向县城。当时整个通山乡镇街道建设缓慢,房屋一般低矮破旧,街道狭窄,路面高低不平,公共设施简陋。

人稀车马宽,这里是厦铺街最为繁华热闹的所在地,自家的货物已基本售完,摊主收摊之前聊一下生计和琐碎的小事。

经营“理发、烫发、染发、采耳”的理发烫发店,门顶写着“群贤毕至”。

个体协会厦铺分会门口,树上挂着用于工作联系的木制信箱。两位工作人员正享受假日温馨的阳光。

一辆摩托车从身边飞驰而过。还没进入汽车时代,摩托车、戴着的墨镜和蓬松的卷发,当年引领时尚的标配。

老街墙上的大标语,一下子把人的思绪带进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大人小孩子沐浴在暖阳下,平静而快乐地度过初冬的时光。

“人民公社好”的字样和红太阳光芒四射的图案,门旁对联看不清字迹,那个遥远的年代终归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老宅内的照片和招贴画,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烙印。

厦铺中学的操场上,老师们利用周末自制煤球。那时没煤气,煤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利用假日休息时间,老师在宿舍走廊批改试卷,站在一旁的学生忐忑不安,想必急于知道自己的成绩。

空荡荡的教室里,仍有同学聚精会神地做作业。辛苦了,勤奋者!今天的他已过不惑之年,不知如今是否仍向当初那般勤奋、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鄂南边陲的通山县伴随着改革的春风,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进程。近几年,厦铺小镇建设发展很快,原来低矮破旧的老房子被拆除了,形成一条宽阔的道路,再也不是以前狭窄的街道。踩着乡村振兴的步伐,街道两旁的商铺一家紧挨一家,有的一店双铺做起了电商,人们从容地进行着选购物品。小镇尽管发展很快,但是,原来的历史风貌基本保留了下来,小桥流水,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派江南景色。

夏 勋 南,1967年开始从事摄影,先后任职于县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新闻出版局,曾担任《深圳摄影报》、《中国摄影报》记者、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