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城记忆

 litie666 2018-12-19

  一位朋友从网上给我发过来一组反映许昌历史变迁的老照片,大部分是黑白的,只有少许的几张彩色照片。年近不惑,已进入怀旧思古的年龄。老火车站、南大街、老护城河、20世纪50年代的许昌卷烟厂大门……看着眼前这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画面,不由得感慨时光无情,岁月催人。但同时,又感觉这些照片是那么的亲切和温馨,无数的回忆和怀念涌上心头,把记忆瞬间拉回到30年前。

  同许昌这座古城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1984年的秋天,同祖父一道从乡下来许昌上高中。一路颠簸,从汽车站出来已是中午时分,沿着票房街狭窄的小街一直向北,走到现在市城管局门口的位置,在一家小面馆吃了一碗素面条,随后沿着护城河继续向前走。记得当时城河两岸十分热闹,但是河水很脏,河面上漂浮着一团团垃圾。一路步履匆匆,穿过文化宫、以前的西北大操场,顺着西湖公园的外墙,步行走到许昌高中。没有记住沿途多少风景,但七一旅社门前的喧闹、文化宫南面宽阔的砖铺路面,西北大操场高大的杨树和城市的繁华,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的同学来自原许昌地区的十几个县区,家大部分都在离许昌较远的农村。初入城市的少年对一切都十分好奇。节假日没事,就三五成群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漫无目的地闲逛。建设路没有改造前,沿河是一排破旧的民房,脏乱狭窄的街道,一下雨就是一片片泥泞,却是那时我们眼里许昌繁华的地界之一。尤其是我们这些穷学生,可以去那里购买咸菜、便宜的日用品,还可以顺便逛逛街。许昌剧院就在附近,记得当时花两元钱就可以在这里看一通宵电影。但最爱去的还是县委礼堂,因为离学校比较近,票价还便宜。老新华书店去得最多,但囊中羞涩,再省吃俭用,也买不起几本书。学校紧挨着西湖公园,是同学们最常去的地方。在旧日的百花楼前,从禹州来许昌上学的13名同乡还在这里留了一张合影。如今大家已漂泊四方,但留存在心中的影像永远难忘。

  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是那些老建筑和小街巷。那时的文峰塔还没有围墙,可以随便进入,但是塔门被一把古旧的大锁锁住,让我们望塔兴叹。没有整修前的春秋楼,老式的、高高的牌楼,让我们顿时陷入对历史的沉思。大同街、榆柳街、九曲街……很多至今也叫不上名字的小街道,弯弯曲曲,偏僻幽静,最窄的胡同仅容两人并排通过,让大家流连忘返。最有名的是南大街,它虽然已不见了旧日的繁华,那些建筑所独有的民国范儿却让人着迷。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和每一个小巷,都像从远古走来、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无声地记录和诉说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几个同学曾经发过一通宏愿,上学期间要把许昌的小街道全部走一遍。但直到3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

  许昌的城市记忆还体现在舌尖上。曾经在前进路丁家包子铺偶遇一位从外地回来的老人,面对着端上来的包子、胡辣汤,不住地称赞还是老家的味道好,让人感慨万千。包子、油馍、胡辣汤已成了一代又一代许昌人不变的口味和传承。还有清虚街、引龙街的老烩面,王老三、王老五的涮锅,大十字街口的老卤肉店,都让人难以忘怀。谁又能想到,现在车水马龙的南关大街当年曾是许昌市最繁华的夜市,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老摊成为很多老许昌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参加工作以后,由于偶然的机缘,又重新回到许昌工作,时刻感受着这个城市的呼吸和脉动,对它更加熟悉和亲近起来,也越来越被这座古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所吸引。虽然岁月这个装修大师已经把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变得面目全非,但这座城市的灵魂和韵味,却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加丰厚。许昌的城头曾经飘过无数历史的风云,但其中最精彩的篇章是曹魏故都的光辉和建安七子的风貌,张潘古城、藏兵洞、运粮河、华佗墓……这些历史课本上的故事和传说,今天就活生生地摆在我们眼前。“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直到今天,曹魏故都的历史和文化仍然是照亮这座城市的华章,是我们走到全国各地都能引以为豪的城市历史。但是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战争、灾害的破坏,许昌遗留的历史文化古迹和遗存已经不多。但幸好还有许昌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丁爱民、刘革雨、李彬凯、张名扬先生,他们用手中的相机和文字,通过独特的眼光,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印迹,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让我们多了一些感念和回忆。

  一个城市的品位和厚重度与它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些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可能是一座建筑、一条小街、一个文化名人、一段久远的历史,甚至是一颗枯木逢春、开满花朵的老石榴树,一株探出墙头的红杏。每一座建筑、每一块城砖都有时代的魅力和记忆。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幅安详美,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然而,正如时间的脚步一刻也不会停留一样,历史也在滚滚向前,我们熟悉的城市正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现代,但也让我们越来越不认识。传统与现代、旧城与新城时空交错,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环顾四野,满眼皆是水泥的森林、陌生的面孔,总感觉失去点儿什么。欣慰的是,在保护与建设这个两难的命题下,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开始意识到,天然的山水、传统的街区、独特的民居,既是一城一地的鲜明标识,也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对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既是对城市文化的保护和文明的提升,也是为子孙后代带来的福祉。春秋楼和灞陵桥的重新整修、曹丞相府的新建,以及正在进行的三国文化产业园的开发等,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们的良苦用心,为建设一个具有文化历史底蕴的宜居城市所付出的努力。

  从老照片里看到了城市的过去,也看到了城市的变化和未来。我热爱这个城市,希望它能够在保护与建设的和谐中越来越美好。不要让城市留下遗憾,不要让记忆仅仅停留在影像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