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体系结构

 东西二王 2019-11-02

“体系结构”这一术语源自建筑学,指复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施工技术,后也常用来描述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这样具有多层次的复杂结构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

不同于“《老子》由八十一章构成”这样的传统说法,《老子》真经是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结构、由不同层次内容有机联系起来的多层次复杂系统。虽然《老子》讨论的问题丰富多彩,但所有讨论都围绕主线展开,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就如同一棵硕大的朴树,虽枝繁叶茂,却繁而不乱、井井有条。

以下就是我还原出来的《老子》真经的体系结构图:

《老子》的体系结构

《老子》真经体系结构图

五千多字的 《老子》,其体系结构的最深处竟达五层,复杂到如果在图中把每一层次都标明,就会因字太小而看不清了。还原出了《老子》真经,就解决了以前的研究者无法说清楚《老子》主线的问题。

新出土《老子》版本雪中送炭

传世本《老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借用我学“概率与数理统计”课时的主讲教授最爱用的对“概率”的形象比喻,该版本“几乎处处”都存在问题,我们不应该“视之而不见”。

只有在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甲乙本和战国时期的郭店楚简《老子》摘抄本出土后,对《老子》文本的还原工作才因有了改动较少、相对可靠的文本,从而具有了现实性。

出土地不明的北大西汉竹简本《老子》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创新方法与逻辑思辨的胜利

前文已经说过,传统的分章解诂的方法不解决问题,必须创新研究思路。我采用的文理结合的多学科融合研究方法,因其抽象难懂,先不作具体介绍。

在前述四个版本整理者们辛勤劳动成果的基础上,我继续完成了郭店楚简本整理者们没有做完的几个字的释文工作,也纠正了他们的一些关键字释文错误。

这些错误大部分是在对文本进行逻辑思辨的过程中发现的。文本还原工作是一项精细的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经过几百轮反复迭代优化后,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老子》真经终于浮出水面的那一刻,也是发现《老子》体系结构的任务胜利实现之时。

还原成功的《老子》真经,无论在论述内容的完整性、逻辑论理的严密性,还是在文字修辞的精彩程度上,都远胜传世本。

下面就对《老子》真经的体系结构做一全面介绍。

《老子》真经之“道论篇”

“道论篇”是《老子》全文的开端,是关于宇宙观(或称世界观)的讨论。

在“道论篇”总纲中,老子开宗明义地指出,“道”这个大物由“气”构成,先于天地出生。在阴阳二气不断缠绕的矛盾运动中,世间万物就产生了。由于“道”的现象处于不断变化中,给它命名是很难的,只能勉强给个字(术语)叫作“道”,抽象出一个名(属性)叫作“大”(变化)。包括天、地、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服从“道”的变化规律。随后,老子从本体、运动、运用三个方面描述“道”。

“道”之本体

“本体”在古希腊哲学中也称为“质料”或“基质”,即构成“道”的基本物质元素,老子称之为“物”。

对“道”之本体呈现出的宏观现象,老子展开了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生动描述——“风潇潇兮雾茫茫”。在这里,“道”是“三有”的:有象、有物、有声。老子还给“道”赋予了人格化的特质“真”和“信”。

随后,老子又从微观上描述了“道”的不可感知性:无相、无声、无物(微、希、夷)。从这“三无”中,老子抽象出“道”的另一个属性——“一”,寓意“大同”或“一视同仁”。

老子的宇宙观(部分描述出现在“德论篇”中)认为,世界本来是至善的,真信无欺,一视同仁。

“道”之运动

老子从宇宙论和本体论两个方面描述“道”的运动规律。

在宇宙论层面的讨论中,老子明智地拒绝对“道”的始祖继续进行无意义的穷极追问,只提出“道”的演进路线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最终又回归本原的过程。万物的形成都是天地间阴阳二气缠绕运动的交融和冲击的结果。

在本体论层面的讨论中,老子提出了“天下万物生于有(产生),生于无(消亡)”(即“有无相生”)的科学论断。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物质不灭定律。他生怕世人不明白,进一步列举了三个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有无相生”的物质转化原理。

“道”之运用

老子从“物极必反”和“天道贵弱”两个方面阐明“道”的矛盾转化规律及其正确运用。

在“物极必反”的举例中,老子提出了著名的“少则得,多则惑”。在“天道贵弱”中,老子以人和草木幼小时的柔软、脆弱和将死时的坚硬、枯槁为例提醒我们,持守柔弱者居于上升期,一味强硬、恃强凌弱者会进入衰退期。

《老子》真经之“德论篇”

在“德论篇”的总纲中,老子首先明确“大道”的“玄德”(天德)——“生而不有也”(产生而不持有),然后指出“大德”(有大德行者)也应效仿“玄德”,要“长而弗宰也”(助长而不主宰)。这表明老子著作的目的是指导士人修炼成“大德”。(现代人基本都是读书人,都具有成为大德的基本条件。)

《老子》的体系结构

敦煌写本P.2420《老子》片段(图片源自法国国家图书馆网站)

老子把“德论篇”分成“修身”和“实践”(“治国、用兵、平天下”)两大部分展开精妙的讨论。

“修身”部分的主题段落首先阐述了修身的目的在于能够使人“得道”(获得真知和贤能),得道后才能在为政时保持中正、免于翻船,也才能建立不朽功业、德行荫及子孙。然后老子描述了“古之善为士者”达到的高标准,进而对“宇宙观”后的“四观”——价值观、人生观、治理观、行政观进行了深入讨论。

对价值观的讨论即关于名与实、心与物、得与失的讨论。

对人生观的讨论即关于人生的态度、目标、实现路径的讨论。在“圣人修炼三部曲”中,老子第一次强调了“恒”(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对治理观的讨论即关于治理理念的讨论。老子在对“大器慢成”的讨论中第二次强调了“恒”。

对行政观的讨论即关于行政理念和行政能力培养的讨论。在对为政能力修炼的讨论中,老子第三次强调了“恒”。

“四观”讨论之间是无缝衔接的。“四观”之下各层次的走向也是明确的。

“实践”部分同样也是多层结构。

在“治国”总论中,老子从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个角度讲了治国的指导思想。随后他阐述了“兴邦三策”。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讨论中,老子第四次强调了“恒”。

在“用兵”总论中,老子谈了用兵的基本原则。他还具体阐述了“用兵三宝”。

在“平天下”总论中,老子指出要靠和平手段统一天下,强取豪夺者办不到,即使侥幸得到了也守不住。接下来,老子生动阐述了“得天下三战略”。

《老子》真经之“归真篇”(或称“良知篇”)

在“归真篇”的引言中,老子先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当时东周官员的品行,指出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知”才导致他们不能行道。

随后老子对儒家的“德”“仁”“义、礼”分别展开了分析批判。老子认为:

儒家的“德”是虚伪的。老子说,大丈夫要光明磊落,不要虚情假意,更不要用占筮这种鬼把戏自欺欺人。

儒家的“仁”是有分别的。老子指出,天道是一视同仁的,制度也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在此,老子提出了“玄同”(天同,超越儒家的“大同”)的主张。

儒家的“义、礼”学说是无明的。老子认为,儒家的“义、礼”学说不但是片面的,而且是有严重歧视性的。只有那些每个(有理性的)人心中都存在的、因而具有普遍性的善的理念,才能作为适用于整个社会的道德意志和行为规范。

随后,老子对这三个分析批判进行了总结。老子尖锐地指出,东周时期出现的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社会动荡等社会问题,根源就在于统治阶级已经“不道”,此时靠儒家学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此他提出要抛弃儒家“德”的虚伪,“仁”的分别,“义、礼”的无明,这就是老子的“三绝”主张。

《老子》的体系结构

敦煌写本P.2255《老子》片段(图片源自法国国家图书馆网站)

老子特别强调,为政者如果只把“三绝”作为文饰来装点门面是不行的,必须落实到包括其衣食住行在内的具体实践中去,做到“视(持)素抱朴,少私寡欲”,并能“每日三省吾身”。如此上行下效,持之以恒,社会风气自然就向善了。(这是第五次强调“恒”的重要性,只是没有用“恒”而用了“视”(持)。)

最后,老子对全文重要观点作出了生动形象的概括总结,作为对世人最后的启迪和对美好世界的期望。

《老子》的体系结构就是《老子》的纲领。有个成语叫“纲举目张”,把“纲”弄明白了,“目”的问题自然也就好理解了。

下一讲,我将讨论传世本《老子》中一直被误解的第十一章:“无”是“空”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