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天下篇》解说(11·4)

 江山携手 2019-11-02


  11·4

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奚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

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风窢然,恶可而言。”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

【解说】

1、 本章是述评彭蒙、田骈、慎到三人为代表的学派了,从后文看,第一段介绍的可能主要是彭蒙的思想。

头两句中的“党”和“公”,以及“私”和“易”,显是作为反义词使用的:“公”是公平义,“党”是偏袒义;“易”是简单、平坦义,“私”则是隐秘、徇私的意思。两句似乎有个“分工”:前句讲处理别人之间的关系,后句讲处理人我之间的关系;但两句都是规定基本原则和待人态度。所以第三四句就交代操作时要注意的两点:行事要不抱任何成见(“決”通“抉”,挖空义,故“決然”是“空虚貌”;“主”指事先就有的主张),待人要不采取双重标准(“趣”是趋向义,“物”是指人,“不两”显是说只有一个标准)。可见前四句是讲如何待人接物这个属于“行”的范畴的问题。——因此,接下四句就讲在“知”的领域要怎样:“顾”和“虑”,以及“谋”和“知”(同“智”)之间的“于”字可以不要的,“倶往”与“无择”义同,故这四句是说:对待任何问题都不用心计,不作谋划,一切任其自然,随波逐流就行了。下句是交代说:这也属于“古之道术”的一项内容。

从“齐万物以为首”句起,是直接讲彭蒙等三人的思想了:“以”字本当放在“齐万物”前面,为了凸显“齐万物”三字,就移到后面了;“为首”是说他们把“齐万物”作为自己首要的理论观点和行为规范。——为什么接下用“曰”字引出那样三句来?我的体认是:这三句“本身”没有“思想”(其中三个“之”字是指代“万物”;“辩”是分辨义),征引出来是为说下一句而先行摆出证据,所以后面用“知”字开头的一句,应该理解为:可见他们并非不“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千万注意,这不是说他们知道“每一物”都“有所可,有所不可”,而是指明他们虽然“齐万物以为首”,但当然知道,即使天、地、道三者之间也存在着“上述这样的”区别,所以“万物”呈现在人面前的“样态”是彼此有别的。我以为,这其实是暗示“齐万物”乃是在特定的意义上说的,即是指人的一种应然的生活态度。所以接下又用“故曰”领出的三句才是陈述彭蒙的主张。这三句带有“行为指令”的性质,意思是:由于对象呈现出来的样态是“有别”的,所以人们会认为,对待他们应该有所选择,但“(选)择”本身就意味着不周遍(“徧”通“遍”),就否定了万物的“齐一性”;“教”也一样,因为教诲人其实是教人如何选择(“至”是尽义);因此,“齐万物”就该不做选择,不做教诲,依道而行就是了,那样才能、就能达到周遍全面而无所遗漏(这里的“道”字理当与“选”、“教”一样,也是动词)。

2、 第二段是对慎到作“专论”,多有难懂之处:

开头四句就不好懂,我的理解是:头句是承接上文而发,故用“是故”领起:“弃知”和“去己”是说对人对事都顺其自然,不做选择,质言之,这是“应然生活态度”的要求”;第二句头上的“而”字相当于“并且”,“缘”是借作“愿”(音同通假),指采取“不做选择的应然生活态度”的意愿、愿望,“已”是终止义;故此句直接是说:而且他的心愿并不到此为止;自然是暗示“还想有进一步的发展”。——第三句就是交代他想“进”到“泠汰于物”的境界:“泠”是“清凉貌”,“汰”是淘汰义,故“泠汰于物”是说对人冷漠,以至于心中只有“众人”(“物”指众人)而没有“个人”,换言之,在他心中任何个人都仅仅是众人中的一员。这相对于一般的“弃智去己”自然是进了一步。第四句是说他还要把这当做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道理”是指人行事依循的原则)。

头四句的意思明白了,就知接下用“曰”字领出的一句,是借用慎到自己的话说:智不成其为智了(“知不知”),人就会鄙薄智巧,从而进到比反对自己的人更高的层次了。——“知不知”类似于“人不人,鬼不鬼”这种说法,后一“知(智)”字用作动词了;“薄知”的“薄”是鄙薄、轻视的意思;“而后”不仅是就时间的先后说的,更是从事理逻辑上说的;“邻”是借作“临”,居上视下的意思;“伤之者”是指谓可能存在的、对于“薄知者”抱反对、诋毁态度的人(“伤”字有反对、伤害、诋毁的义项)。

“謑髁无任”以下四句(两个对偶的条件复句),是承接上文“邻(临)伤之者”的意思而发:“謑髁无任”和“纵脱无行”意思相近,都是放任不羁、潇洒自如,不执着于某个成见陋习的意思;两个“而”字相当于“就会”;“笑”是讥笑义,“非”是非议义;“尚贤”是与“大圣”对言,故是指“上贤”(“尚”通“上”)。——这里,“尚贤”与“大圣”都是贬义的,是隐射儒家心中的圣贤,因为正是他们这种人最喜欢“知”,想运用“知”来提高人生境界。

从“椎拍輐断”句起,直到“若磨石之隧”的十二句,虽可细分为三个句群,但都是形象地描述前文指示的那种无所顾忌、十分潇洒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人生境界,没有深意,通过译文理解大意就行了,我就不逐句解释了,只想指出:接着提出“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之问,则有深意;马上用“夫”字领出的五句,更是对这个问题的“很有深意的回答”。——注意:这回答中的“物”字是指人,“建己”是树立自己(声誉)的意思。这一问一答告诉的是什么,字面上很明白,至于更其深刻的言外之意,则各有各的领会。

末尾处用“故曰”领出的三句,是作者借用他人的口气,对慎到倡导的上述生活方式作“评价性概括”,意思是:人活到这样子,那就像是“无知之物”罢了,不用说,这时他会像圣贤一样地完全得道,因为你不好说土块“失道”呀。这明显是挖苦话,说明作者并不赞同慎到的思想,认为他的主张同道术是貌合神离的。所以最后又征引豪杰的话来挖苦一下,并于此结束对慎到思想的评述。——“生人”是与“死人”对言,故是指活人;“至死人之理”的“至”字是“达到了”的意思;“适得怪焉”的“适”字是“并非偶然”的意思,“得怪”等于说“让人感到奇怪”。

3、 第三段其实不是专论田骈,而是进而从“学说渊源上”批评彭蒙、慎到、田骈三人所代表的学派未得古人道术的真传,仅仅是教人“随物宛转”而已,故而“常反人,不见观”。——头一句说的“亦然”是针对上文刚刚说及的事情而言,所以是说田骈同慎到一样,也受到人们给予慎到的那种讥讽;因此,接下两句是指出“亦然”的原因:他也是师从彭蒙,受的也是不大讲理论道理的教育(“不言教”)。接着征引师爺,即彭蒙的老师的言论,则是用来说明,在以这三人为代表的学派那里,竟然有个“教道只能是‘不言之教’”的理论观点。本篇作者不认同这个观点,以为这样教出来的人必然“反常人,不见观”,所以这样行文。这段话还有几个难字需要解释:

“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句中的“莫”字,是表示否定的副词,相当于“不”;“之是”、“之非”是“是之”、“非之”的倒装(“之”是代词,作宾语时需提前)。

“其风窢然”的“风”字是教育、感化的意思,可译作“风教”;“窢”是借作“侐”(音同),寂静义,这里指“不言语”。——注意:“恶可言哉”句中“言”的宾语、受事不是“其风”,而是“他们心中的、未予说出的观点”。

“常反人,不见观”两句是作者自创的说法,只能根据语境认定是违反人的常情,因而不受欢迎的意思,于是反过来,就知“观”是“欢”的借字(“观”、“欢”的繁体分别是“觀”、“歡”)

“魭断”就是上段说的“輐断”,因此也当是随顺环境的变化而做自我调整的意思。——“輐断”是这个意思,乃因接下的一句是“与物宛转”,而这两句是“相互发明”的关系。

“所言之韪”的“韪”字是今天还常说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韪”,相当于“是”。

4、最后我要说:按我的体认,本篇作者对彭蒙等人是抱“不屑”的态度的,因此就应该从这态度出发去解读他对他们的述评,品味他的用语的“情味意义”。我就是这样做的。

【辨析】

1、 第一段末几句,《方注》的译文是:“知道万物都有肯定的一面,也有否定的一面,所以说:‘有所选择就不能做到周遍,施以教诲就不能做到周全,顺从大道就不会有所遗漏了。”《今注》的意思几无区别。——这译文用“所以说”连接上下句群,意思很不明确,而且似乎“所以”不起来,是吗?——就因为如此,我改作上述解读了。

2、 第二段开头几句,《今注》在注释中征引了前人的几个说解:“泠汰,脱洒也。”“薄,迫”;“后,疑当为‘复’字之误”;“‘邻’为‘蹸’假”。”因此,它的译文是:“所以慎到摒弃智巧、抛开己见,乃是由于不得已。听任于物,而作为他的道理,说:‘强求其知所不知,就会为知所迫而结果损伤自己。’”如果确认我的解释,这就明显是误译了:意思不明白,又不合逻辑。——《方注》的译文并不稍微好一点:“所以慎到摒弃智能,忘却自我偏见,迫于不得已而后动。听任事物的自然发展,把这个作为大道的发展规律,他说:‘人们要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事,就必将被知道所奴役而遭受伤害。’”

3、 第二段后一部分,《今注》和《方注》都把“是何故”之前的三句,也看作是对慎到倡导的生活方式的描述,所以两书都在原文这三句前面打逗号,后面打句号。这同我的体认不一样,是否我理解错了?——两书的译文,则一律采取直译,不添加解释性的词语,“故曰”也简单地译作“所以说”。这样给出的译文是否会近似于误译?读了我的译文,又觉得它“体现的理解”正确”的话,就会做肯定回答,所以我不征引他们的译文了。

4、 第三段头三句,《今注》和《方注》都是照字面翻译为:“田骈也是一样,求学于彭蒙,学到不言之教。”“田骈也是这样,他向彭蒙学习,受到了不教之教。”——两个译文中的“一样”、“这样”,同原文中的“亦然”,“所指”相同吗?我不知道两位译者究竟是因为自知没有读懂原文就只好做这样含混地翻译了,还是认定自己读懂了,又认为可以也应该这样翻译。

【译文】

处事平而无所偏袒待人平等绝无私心心中虚空不怀任何成见,看人待人不取双重标准;不用心计,不作谋划,对处境不做选择,一切任其自然。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彭蒙、田骈、慎到接受了古代道术的这方面的内容,而且很喜欢。所以他们把齐万物”当做他们学说的第一要义和待人接物的根本要求。他们说:“天能覆盖却不能承载万物,地能承载却不能覆盖万物,大道能包容却不能分辨万物。”足见他们知道亦即并不否认,万物(呈现给人的样态)是有可又有所不可的,(亦即是互有区别的),所以他们又说:进行选择就一定能周遍,施行诲就一定不能全面依道而行则既周遍又全面而无所遗漏。” 
  因此,慎到就想抛弃智去除己见,而且他的愿望不止于此他还想进到对人冷漠,以至于心中只有众人而无个人的境界,并把这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他说:智不成其为智了就会鄙薄使用智巧(的人),从而进到比反对自己的人更高的层次。因此,他放荡不羁,讥笑天下的大贤;潇洒自如,非议天下的大圣。(他倡导的生活是:)随物迁移宛转顺应事态变化,抛是非观念:这就可以免于不依赖智巧谋,不顾及只求巍然独立于世;总是被形势被形势后退,像飘风那样往返,像羽毛那样回旋,像磨石那样转动。如此生活却安全不受伤害无论是还是都没有过失,都不会被认为有罪而受到惩处,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无知的人就不会有成就不了声誉担心,不会有运用智谋不当忧虑因此也就无论做什么都自然地合于自然之理,一生都不会受到他人的毁誉但既然如此,世人的却是人活到这样子,那就像是‘无知之物’罢了,不用说,这时他就会像圣贤一样地完全得道,因为你不好说土块会‘失道’呀。”豪杰们则一起嘲笑说:“慎到宣扬的道虽然不能教导活人如何行事,但却达到了死人一定信奉的道理所以让人觉得怪异是不足为怪的

人们对田骈的评价,和对慎到的上述评价一样,因为他也是师从彭蒙,学到的同样是不言之教:彭蒙的老师就说过;“古来得道之人,达到了对事物既不作肯定表态也不作否定表态的修养罢了。因为他们的风教寂然无声,怎么会用言语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呢?”因此,从他那里学到的东西一定多有违反人之常情的地方,所以不被人待见,但内容也还是教人随物宛转。一个人所谓的道不是真正的道,他所说出来的自以为是的东西就难免实际上是错误的了,所以彭蒙、慎到、田骈是不会懂得真正的大道的。但尽管如此,大道的概要他们还是一定都听说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