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对文臣解缙说:“我有一上联:‘色难’,就是想不出下联来。” 解缙应声答道:“容易。” 朱棣说:“既说容易,你就对出下联来吧。” 解缙说:“我不是已经对出来了吗?” 朱棣愣了半天,方恍然大悟,原来,联已对好: 上联:色难 就这一副对联,仅仅4个字,却饱含着无限的人生哲理,点醒了无数世间人。 “色难”一语,出自《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要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一件很难的事。 解缙所对“容易”,见于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先生曰:於戏(念wū hū)!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在接下来的对话中,非有先生用了四个“谈何容易”,证明向国君进谏、谈论国事不可轻易而为。 解缙巧借“容”为容貌之意,与“色”(脸色)恰成小类对,“易”与“难”则是一对反义词,可谓对仗极为工巧,堪称千古奇对! “谈何容易”一句,古今读法不同、含义不同。 今天,“谈何容易”的读法是“谈—何—容易”,“容”和“易”连在一起读,意思是:事情办起来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说起来容易,做出来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可是,在古代,这句话却是要这么读:“谈—何容—易”,这里“容”和“易”是不连在一起读的。谈,就是说话;何容,意思是怎能容许;易,轻易。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话怎能容许轻易而为呢? 言归正传。这副仅仅4个字的对联,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色难”之一:难在为人子女很难有一个谦和的态度。 有一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便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间好好呆著,别到处乱跑。” 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张报纸,顺便在你床上坐一会。” 儿子脸色很臭,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 晚上11点,老母亲从七楼跳了下去。 儿女有钱了基本上都能做到给父母买车、买房、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但是最难做到的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不到位,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 其实,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面的“孝”;而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色难”之二:难在为人子女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 所以,“色悦”便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准。 要“色悦”,就要做到5不抱怨: 不抱怨父母无能,不抱怨父母啰嗦,不抱怨父母抱怨,不抱怨父母迟缓,不抱怨父母生病。 “色悦”,要求我们经常对父母微笑,经常敬重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每天跟父母亲交谈几分钟,不嫌弃,不抱怨,想对父母亲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他们就会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好脸色不用花钱去买,不用向谁去借,也不用交学费去学,更不需要什么力气。 可现实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又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关键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 真心爱父母,应该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 “色难”,容易,也很不容易啊! 【感谢您的阅读和欣赏,欢迎转发《山湖纪人之心灵早餐》,与智者为伍,与善者同行,我们一起传递正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