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奖的冷思考:不必仰视,平视就好

 心本心123 2019-11-02
时事 2019-10-20 2019-11-02 22:58:42 8573人

诺贝尔奖的冷思考:不必仰视,平视就好

作文素材·高考版

201910月,诺贝尔奖落幕,但其带来的讨论仍在继续。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获奖的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其权威性不言而喻。而诺奖的颁布促进了全人类的科学研究,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长期以来,人们将能否获得诺贝尔奖看成能力评定的一个标准。但对于任何权威,我们都应该平视。如果我们一直匍匐在前人脚下,奉权威为圭臬,最多只能做一个应声虫而已。考生唯有掀开诺奖光鲜的外表,客观地看待诺奖,才能平视诺奖,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今天, 我们就从诺贝尔奖评选备受争议的三条规则开始,进行思考,形成观点。

诺奖评选受争议规则:

1、所有奖项只发给个人,但和平奖例外,和平奖可以授予机构。

2、一笔奖金,或者完全发给一个人,或者最多在两种成果之间平分,或者由两个或更多人 (在实际颁奖中,从未多于三人)联合分享。

3、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思考一:诺贝尔奖该颁给个人还是团队?

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认为是诺贝尔科学奖。但在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之初,就埋下了一个引发争议的伏笔:只重视个人贡献,忽视科学领域中更多的重要贡献者。每年物理、化学和生理学或医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颁布之后,都会有评论家指出,诺贝尔奖只颁给个人的方式是荒谬而过时的。

诺贝尔科学奖的每个奖项都是颁发给个人的——最多三个人,但现代科学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团体活动。有时研究者确实可能独立得到突破性成果,但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即便是在一个单独的研究团队里,一项发现虽然只挂一个研究者的名字,但通常情况下,研究者、学生和技术人员都会参与其中。而且,经常有多个研究团队在同一个项目上开展合作。那么,奖项到底该颁给个人还是团队?

案例:屠呦呦获诺奖来源于团体力量

2011 年,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开启了争议:“不能把团队的成果归于一个人”“把奖颁给她一个人,对项目的其他参与者不公平”。但是拉斯克评奖委员会之所以把奖杯颁给屠呦呦,所依据的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 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 100% 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

同样参加 523 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做出关键贡献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称,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经过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

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屠呦呦发表了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她充分介绍、肯定了中医研究院抗疟研究团队的工作。此外,她也曾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思考二:天才总是孤独的吗?

什么是“孤独天才”?这是由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总结出的一种观点,即世界历史不过是伟人们的传记。在科学领域,这个观点是没有逻辑的。虽然并没有明示,但除和平奖以外的诺贝尔奖只颁给个人的规定,无形中极大地肯定了个人贡献——最终被记录在诺贝尔奖获奖名单中的,绝大部分是个人。诺贝尔奖在潜意识中宣扬了“孤独天才”的观点。

这种倾向是诺贝尔奖本身的评选机制缺陷所带来的。在这样的机制下,有科学家为获得诺贝尔奖夸大自身贡献,也有科学家在诺贝尔奖结果出炉之际发文抗议。生物学家阿图罗·卡萨德沃尔和费里克·范恩说道:“这强化了科学领域中存在缺陷的奖励机制,胜利者获得一切,大部分贡献者被忽视。”

案例:落选诺贝尔奖,他选择反抗

2003 10 6 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随后,美国科学家雷蒙德·达马迪安在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瑞典的《每日新闻》上花费重金刊登整版广告,称自己在核磁共振成像领域最早的突破性发现是所有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础,要求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 12 月正式颁奖以前把他放在获奖者之列。

乔治·华盛顿大学近代科学史研究中心主任贾德森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评论,达马迪安确实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迈出了第一步,诺贝尔奖评选历史上有多位科学家依靠类似的先驱性发现获奖,但也有不少科学发现的先驱人物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比如马丁·赖尔和安东尼·休伊什 1974 年因脉冲星发现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一发现是基于乔斯林·贝尔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结果,乔斯林·贝尔未能获奖,但平静地接受了现实。

对此争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汉斯·琼沃尔说:“我们保持我们的观点,我们没有出错。”按照诺贝尔奖惯例,评选委员会从不解释某人不得奖的原因,相关文件要 50 年后才公布。

思考三:诺贝尔奖也有时效性?

诺贝尔奖只颁给在世者的规定旨在为现存于世的科学家提供资金,鼓励他们继续研究。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奖金发出,研究者却早已因缺少经费而关闭了实验室的情形。这说明诺贝尔奖存在滞后性,同时也牵扯出一个事实,评委会评判一个人能否获得诺贝尔奖,并不只考虑他在过去一年内做出的贡献。

诚然,科学贡献的价值是需要时间来评判的,然而,再结合诺贝尔奖只颁给在世的人的规定,这就显得矛盾了。一些为现世做了极大贡献的科学家,只因逝世于诺贝尔奖揭晓前一两个月,就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也会因为这位杰出科学家的逝世,而不得不将目光投向贡献次一级的科学家们。

案例:谁能获得诺奖就看谁活得久?

1931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和 1961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都颁发给已去世的人,然而 1974 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而正是因为不能在身后被授予,从一定程度上说,谁能获得诺奖只是看谁活得久。

高中生物课本中,记载着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发现 DNA 的故事,两人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分享1962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在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背后,有一位女物理化学家罗莎琳·富兰克林,她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罗莎琳·富兰克林没能得到认可,因为她在诺贝尔奖颁给詹姆斯·沃森和弗兰西斯·克里克的四年前就已经逝世了。

天文学家维拉·鲁宾通过研究星系转动找到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这一成就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宇宙的理解。科学作家雷切尔斯·费特曼在 2016 10 月说:“维拉·鲁宾应当获得诺奖,但她等不及了。”因为鲁宾在两个月后就去世了。她所贡献的价值还需要时间去证明,然而,鲁宾没有时间等到那一天了。

思考总结:

诺贝尔奖不过是一个评选活动,我们应平视它

经年以来,诺贝尔奖在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心中,具有极其神圣的地位,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中国人甚至产生了一种诺奖情节,对获得诺奖的渴盼达到了一个高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屠呦呦又摘下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至此,国人似乎对诺贝尔奖的热衷才渐渐降下温来。近两年,人们对诺贝尔奖关注不如以前那么强烈,心态似乎已趋平衡,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巴西奥运会,傅园慧如同一股泥石流,让人们看到,奥运会不过是一场运动会。

客观看待诺贝尔奖,其实就是看到,诺贝尔奖不过是一个评选活动。它会有评选活动常有的争议,也会有各种矛盾的冲突。它本身是没有错的,因为几乎所有的流程、规则,都是按照诺贝尔本人的遗嘱、原则进行的。它之所以引发争议,原因在于人们将它捧至一个世界顶级的地位,然而它的规则与这样的地位产生了冲突。

小笔提问:

在诺贝尔奖评选的背后,可能存在着被忽略的科学家,存在着做出了更大贡献的研究者。那么,你认为应如何看待诺贝尔奖评选与科学领域发展之间的矛盾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