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的禁忌人群与使用剂量

 Earlycl6i7o9ek 2019-11-03

本品为天南星科半夏的块茎。我国大部分地区皆产。夏秋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一般用生姜、白矾等炮制后人药。入药以陈久者良。

附: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的块茎。性温,味辛,有毒。功效与半夏相类似,但无降逆止呕之功,兼有止血之效。临床多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痈疮疖肿,蛇虫咬伤,外伤出血。用法用量同半夏。

【处方用名】法半夏、姜半夏、半夏曲。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散结消肿。主治寒痰证,湿痰证,呕吐,胸痹,结胸,梅核气,痈疽肿痛,乳疮等。

【禁忌与不适宜人群】

1. 半夏擅燥湿化痰,适用于寒痰,对于痰热壅盛者则不可用。如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胸胁满胀,痰黄,量多而稠黏不畅,并见咽干、咽痛,咽喉红肿,舌质红少津,苔黄,脉弦数有力者皆忌用。

2. 2.半夏辛温燥烈,有伤阴助火之弊,故热盛津伤,失血脱液,阴虚火旺等证者断不可使用。如临床表现为发热汗多,口渴思冷饮,各种出血证,以及盗汗,潮热,不寐多梦,心烦,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弦数者忌用。

3. 历代本草著作皆说半夏堕胎,近年的动物实验亦表明,半夏有抗早孕的作用,能终止动物怀孕而导致流产,故孕妇忌用。

4.半夏有毒,生半夏毒性更大,制半夏用量过大也可引起中毒。故临床当谨慎使用,切勿过用。

5.过敏体质史者使用半夏时,应严密观察;过敏者则禁用。

6.半夏辛温而燥,功专燥湿化痰,但有伤阴耗液之弊,故阴虚血少,热痰,燥咳,津液不足,津伤烦渴,出血病证者忌用。

7.半夏有毒,故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临证应用注意事项】

1.半夏能抑制腺体、胰蛋白酶的分泌,故萎缩性胃炎,贫血,消瘦,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患者忌单味药久服。

2.半夏与乌头、附子,属“十八反”配伍禁忌之列,临床当遵从,切不可违禁。

3.姜半夏擅长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至于竹沥半夏,其性由温变凉,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生半夏只宜外用。

【用量用法】一般用量3~9克,水煎服;或制过,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临证用药体会】

1.半夏生食,确有较强毒性,但伍药入煎,则成熟品,毒性大减,虽用量较大,却未发现中毒现象。生半夏的毒性可能就是它的某些有效成分,所以有时用姜半夏、法半夏无效而改用生半夏时却能显效。生半夏用之散结仍须辨证,以痰结之象为要。生半夏与生地黄同用有相得益彰之妙,两药一燥一润,一温一凉,且《神农本草经》谓,生地黄能逐血痹。如此配伍,则大可不必拘泥于“津伤、渴者忌之”之说。从单味生半夏治疗不寐、腹痛有效,可知该药尚有止痛、安神之功效。生半夏用于散结时量宜大,反之则用量宜小。

2.半夏炮制后毒性虽去,药力亦大为减弱。故用于治疗疑难重症,主张应用生半夏,常用量6~9克,并先煎30分钟以去其毒。生半夏用于治疗顽固性呕吐,每能获效。如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尿毒症,朝食暮吐,证属中阳不足,痰浊上逆,用镇逆法往往无效,可取生半夏与干姜、人参等同用;若痰湿弥漫,舌苔白腻者,则配以玉枢丹方剂芳香辟秽;痰湿化热,舌苔黄腻者,则加入左金丸方剂,以辛开苦降,并佐以伏龙肝方剂煎汤代水,频频少饮,则呕吐自止。生半夏与竹茹配伍,辛开苦降,可使胶结难化之湿热得以分解,气机得以调畅,用于湿热气滞者,最为合拍,若佐以枳壳、桔梗,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则收效更佳。生半夏又为化痰妙品,每与葶苈子相配,宣肃并施,能使顽痰倾囊而出。症见痰热为患者,则与麻杏石甘汤方剂同用;寒痰为患者,则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剂。若系哭笑无休,烦躁不寐,口干唇燥,痰结如胶,脉洪等癫狂症,则佐以黄连、胆南星、大黄之类;对于风痰所致的癫痫频作,兼有眩晕头痛,胸膈痞闷,胃纳不馨者,则加以天麻、白术、陈皮之属。

3.妊娠忌用半夏,《珍珠囊》与《本草纲目》均有明确记述。故妊娠如无呕吐以不用半夏为妥;如有呕吐,或者呕吐严重,半夏乃是可用之品,使用时配伍益气安胎之品则更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