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毒—效—证关联性的半夏用药规律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9-25

目的:通过搜集历代含半夏方剂构建数据库,对半夏的用量、剂型及主治病证、配伍药物进行数据挖掘。基于毒性、功效与病证关联性探究半夏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半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梳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梳理历代文献中有关半夏毒、效的记载,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半夏减毒增效的手段。3.采用关联分析,揭示含半夏方中药与病、药与证之间的关联性,归纳半夏主治不同病证的常见药物组合及剂型、用量、给药途径等。结果:1.系统整理了半夏毒、效的特征,总结出了影响半夏毒、效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产地、采收、炮制、用量、煎服法、病证、配伍等。2.构建的含半夏方剂信息数据库,收集方剂2868首,涉及663种中药,393种疾病和182种证候。3.总结了半夏的应用规律:内服方中常用制半夏,外用方多用生半夏;内服方用量大多处于《中国药典》规定的3~9g之内。治疗奔豚气、胸痹、中风、癫狂之风壅痰实证时用量偏大,治疗小儿病证时用量较小。


5.常用于治疗呕吐、痞满、咳嗽、痰饮、伤寒、疮疡、妊娠恶阻、惊风、喉痹等疾病,多见于以痰湿为主的实证或虚实夹杂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


结论:1.半夏的毒、效皆源于其药性。燥湿、化痰、降逆、散结是其主要功效,辛温燥散、辛开苦降为其效能特点,辛温苦燥、体滑走散之烈性、偏性是其毒性最重要的属性,烁阴(津、血)、耗气、滑泄是其毒性的主要机制,喉痛口麻、口噤发吐、酸心少食、气逆怒满、损胎堕胎等是其毒性的主要表征。2.在临床应用中,制衡半夏“毒-效”之害利关系,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的关键。3.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通过合理配伍以减毒增效,结合适度用量、合理炮制、优化剂型、选择给药途径等,是合理使用半夏、确保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