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心理学实验告诉你为什么富人越富,而穷人越穷?

 心理三冬暖 2019-11-03

生活很难,但是有钱人却从没这样想过。

毕竟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快乐都能用钱买到。

失恋了有钱人可以飞到世界各地疗伤调整,而没钱的人还得顶着哭肿的双眼去上班;有钱人去商场买衣服可以不用在乎标签,没钱的人看到好看的衣服会下意识地会撇一下标签。

当然,有钱人最不在乎的就是钱,王健林随随便便就可以定个小目标“先挣它一个亿”,而马云爸爸更是直呼“我对钱没有兴趣”。

有钱人的生活千奇百怪,没钱人的生活大致相同——买不起这,也买不起那。

所以,我们拼了命也想跨过阶级的门槛,哪怕成为不了一个多么有钱的人,至少也得过上想去哪就能去哪的生活。

但是太多的人在一番努力后便决定破罐子破摔,生活还不如从前。

成功道路上的荆棘从没消失,只是有人遇到它的的时候竭尽全力跨过去,而有人被刺了一下便扭头回家了。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狗分为两组,将其关在两个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

第一组小狗在通电后,感受到难受,就直接跳过去了,跳过去就安全了。

第二组小狗在通电后,由于捆绑住了,跳不过去。

在这个实验每天持续一小时,进行了7天以后,有了以下发现:

第一组小狗仍然采取行动,直接跳过去。

第二组小狗却已经无任何的逃脱行为,甚至把捆绑的绳索取掉以后,小狗依旧在原地痛苦挣扎,而没有任何逃脱行为。

实验还在进一步进行:

每次通电的时候,会有警铃发出声音。

第一组小狗在警铃刚发出的时候就立刻跳过去。

第二组小狗在听到警铃,不通电的情况下,也表现通电时的难受状。

通过多次类似的实验,心理学家形成了心理学结论:

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

比如上面实验中的第二组狗狗,刚开始受到电击的时候会选择越过障碍,然后,由于被困住挣扎无望,所以对未来的期待就会降低,哪怕是再有机会逃离电击,但一想到之前的经历,就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力气,很难再变的主动。

“万事开头难、中间难、结尾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各种“丧文化”盛行。我们认为自己已阅尽生活的辛酸苦辣,想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让一切归于平庸,却未曾想过这只是生活为我们设下的一个障眼法,越黑的天空才能看见越闪烁的星星。

学生时期,你问起文科生为什么会选文科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会告诉你“我数学不行”,尽管每天晚自习都拿出很多时间做数学题,但在几番努力后仍未达到理想中的成绩后,便开始对数学有了抵触心理,直接放弃它,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典型表现形式。

在同一个地方努力了很久,尝试了很多次却仍未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就会下意识地对自身产生怀疑心理,经常思考是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行,自己永远不如别人,自信心一点一点的被吞噬,自卑感袭上心头,不愿再去尝试和努力。

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情况。努力准备了很久的考试最后不如隔壁宿舍天天打游戏的人考得好;认认真真写的策划书最后竟败给了一个刚来公司实习的小女孩;同样的时间里和别人做同样的事,最后的结果却和别人天壤之别,内心从此深刻地领会着无助,也在此刻默认自己就是这样废物了。

没有一个人的无助和挫败是与生俱来的,他们都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经由心灵偏差认知和外界负面提醒,逐渐“学习”得来。

人,生而无知。我们都是一张白纸,都在经历、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产生的无助、焦虑、烦躁都是因为在漫漫人生路中我们找不到自己的出口,急切想要改变的心和复杂硬核的世界产生冲撞,我们找不到方向,也极易丢了自己。

人的一生很长,不应该用几次的失败和成功来衡量,也不应该把别人的评价当成自己的行为的指向标。

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原则,有着自己的信念,没有什么不可能,也没有什么必须,很多时候因为有了未知数,生活才充满了乐趣。

提高自身认知程度,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念,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努力做吧,终会苦尽甘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