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心 | 我给了孩子一切,怎么就变成害孩子了?

 香光庄 2019-11-03

《音乐疗愈》中国最美音乐微刊

心本自静,何须外求

修行在心,不贪不嗔

音乐 | 静心 | 冥想 | 疗愈 

Snowdreams 来自音乐疗愈 05:01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1

被歪曲的无条件满足
 
有哪些陌生人的瞬间,让你心疼?
 
微博上有人说:孩子让父母买iphone,父母买不起,给孩子下跪认错。
 
这是心疼的瞬间吗?不,我并不觉得心疼。
 
买不起手机要给孩子下跪,本质是父母想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极端心态。
想要满足孩子的心态,我想,很多父母都会有,或者曾经有过。
 
在一些家庭里,教育“扭曲”了:有些家庭抱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信念,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还有些家庭,出现了穷人家的富二代,“宁肯穷全家,也不能穷孩子”,把溺爱当成了至高无上的育儿理论。
 
结局往往是:溺爱越深,恨得越深,累了自己,也毁了孩子。
 

前几天同学聚餐, M同学的6岁女儿小月,跑邻桌上骚扰别人吃饭,被投诉好几次。

M同学愤愤不平:孩子还小,大人怎么可以跟孩子一般见识?
 
接着,小月跑去找旁边的男孩捉迷藏,受到拒绝后,她把男孩手上的玩具抢来扔了,然后自己哭了起来,男孩也哭了起来。
 
听到哭声,M同学出手了:
 
“好了好了,男子汉不要哭。”
 
“她是妹妹,让着她点。”
 
“你是个男生,怎么惹女孩子哭?”
 
女儿侵犯了他人,反而成了男孩的不是, M同学回到座位后说:养孩子真不容易啊!
 
我相信M同学说的是真的,对她来说,确实太不容易了,哪怕自己被掏空,也要无条件让女儿舒服。
 
“我小时候日子过得很苦,所以不能让孩子也过苦日子,我要给女儿无条件的爱,” M同学一脸坚定。
 
我问:“可是当她长大后,发现四海之内皆不是她妈时,她会如何?”
 
小月的骄横无礼,源于从来没有人告诉过她什么是尊重,什么是边界;妈妈的无条件满足,让小月变得自私且傲慢。
 

2

无条件满足的背后真相
 
M同学是在爱孩子吗?
 
表面上是爱,实际上不是爱,只是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内心缺失。
 
M同学总是害怕女儿被欺负,害怕她受委屈,她总是竭尽全力创造有利女儿的环境。
可是越干涉女儿,女儿就越是很难与小伙伴友好相处。
 
某次,小伙伴不配合小月玩游戏,小月很生气。妈妈力劝小伙伴们配合女儿,可小伙伴们还是不愿意。
 
女儿大喊,妈妈你真没用。M同学非常难过,因为女儿被拒绝,更是因为自己孤单的童年。
 
M同学的童年很孤独,每次受了委屈,只会引来妈妈的训斥,所以M同学很羡慕别人有妈妈的关怀、有玩得来的好朋友。
 
当M同学成为母亲后,她把童年受过的委屈投射到女儿身上。
无意识里通过满足女儿来填补自己,这是在爱自己的小时候,是在照顾自己内在的缺失。
 
心里匮乏的父母努力掏空自己去满足孩子,以此来满足自己和避免焦虑。
这种失去理性的满足,是溺爱,是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容易培养出“他人的地狱”。

为什么有的父母会这样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1、源于自身的匮乏
 
父母在孩子身上填补自己的缺失:
小时候遭遇到不好的,不希望在孩子身上重演,想要孩子过着与自己不一样的生活,害怕给予孩子的不够多,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焦虑。
 
2、误解了富养的真正含义
 
富养不是物质的无条件满足:很多父母只有1块钱,却告诉孩子我们有10块钱,而且10块钱都是要留给你花的,这是可悲的富养。
 
真正的富养是被丰盈地爱着,是得到高质量的陪伴,是精神上的富足,是拥有美好的体验。
 
3、父母自身没有价值感
 
他们的价值需要在孩子身上延伸,于是会无条件满足孩子,包办孩子的一切,其实无意识里是用满足孩子来让孩子离不开自己。
 
当孩子不会独立的时候,只能依附父母了。

▲点击图片购买《儿童教育心理学》

3

无条件的满足≠无条件的爱
 
“我这不是因为爱孩子嘛”,这只是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在满足自己,并不是爱孩子。
 
衡量一个人的行为是爱他人还是爱自己,要看这个行为是在满足谁的需求。
父母在为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你是基于谁的需求?
 
无条件的爱,是指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人、一个生命、一个公民来尊重。


给予孩子安全感与信任感,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站在你后面,都会爱你:
 
不会因为你不吃饭而不爱你,不会因为你考试不及格而否定你这个人,不会因为你不听话而对你施加情感暴力。
 
无条件的爱,指的是父母基于孩子的需求爱孩子,不是因为孩子做了什么,而仅仅是因为他这个人:我爱你,如你所是,非我所想。
 
无条件的爱,是塑造孩子健康良性发展的内心世界:精神的独立、心灵的自由和爱的能力。
 
被无条件爱过的人,会爱满自溢,他相信自己是可爱的、是配得到爱的,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
 
所以,无条件的爱,不是无条件的满足。
 
无条件的满足,是无节操地满足孩子的欲望,助长孩子的侵犯。


给孩子制造了“全能自恋”的假象。孩子在这样的假象里,会造成3个丧失:
 
1、丧失爱的能力;

2、丧失正确的三观;

3、丧失独立的能力。
 
网络上,有位妈妈这样诉说:

5岁,你要我帮你整理满地的玩具;

10岁,看到同学气派的皮鞋,你哭闹着让我去买;

15岁,你写情书给同学说,我妈认识很多人,谁欺负你尽管告诉我;

20岁,你在大学里总跟我抱怨食堂的菜如何糟糕;

现在,你25岁,要我给你买房。

我发现,这样牺牲自己的方式,并没有培养出感恩的孩子。

反而造就了意志消磨的社会弃儿:我们越是满足你,你越是依赖、索取和自私懒惰。


我终于承认,25年,我对你无节制的满足,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
 
终有一天,所有的无条件满足,都会变成凶器刺向孩子、刺向自己。
毕竟,我们努力打造的“假象”不是真实的世界,孩子最终要走向外界,面对他的战场。
 

被无条件满足过的孩子,长大后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不敢细想。
 
这个世界,是讲规则的世界。被无条件满足过的人,不懂得规则,不知道哪里是边界,长大后,很容易触碰社会规则,甚至闯下大祸。
 
无条件的满足,是慢性毒药,吞噬、剥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撕掉了孩子的规则与平等意识,把孩子关进自己的温柔陷阱里。
 
让孩子变得索取无度,不懂感恩,不会尊重他人,沉迷于自我世界,变得虚荣、懒惰、逃避、退缩、啃老,甚至成了社会的弃儿。
 

4

爱是着眼于光明处的无条件接纳
 
一直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我想你很累吧?那么,可不可以不要那么累呢?
 
首先,要看到真实的自己。
 
看到自己的匮乏,看到自己的欲望,看到自己的焦虑,看到自己的所有阴影部分,承认自己有恐惧。
 
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些,就会懂得去爱孩子,而不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其次,懂得跟孩子说不。
 
爱是无条件的,但行为不是。我可以给你爱,但是不代表一切都要满足你:
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与平等”的基础上,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孩子做错事,告诉孩子行为错了做错了,但妈妈爱你。
 
“你的想法很美好,保留好你的这份审美,妈妈现在能力有限。”

“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但我们现在去不了,等我们有能力了再说。”
 
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时,跟孩子说不,但妈妈依然爱你。
 
温柔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不,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一次次的生活碰撞中。
在恰到好处的挫折中学会成长,懂得什么是爱与被爱,习得什么是尊重与自律。
 
爱,是着眼于光明处的无条件接纳;爱,是抱持与陪伴,是激励孩子成长的坚强支撑和力量。
 
愿我们,先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活好自己:

活好自己的人生,就是给孩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那么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活好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