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枫桥夜泊》与日本的前世今生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11-03

《枫桥夜泊》中日对照版本如下:

中文版: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日文版:

楓橋夜泊(張継) 月落ち烏啼いて霜天に満つ 江楓漁火秋眠に対す 姑蘇城外の寒山寺 夜半の鐘声客船に到る

《枫桥夜泊》与日本的前世今生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虽然在国内名气稍逊,与李杜之篇相比更是难以望其项背。但在我们的邻国日本确是完美逆袭,受到了极大的推崇,我们从清代学者俞樾的这句话“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中便可见一番。

自诗作诞生以来,日本人民便对此备受青睐,即使在近代中华文化衰落,日本脱亚入欧运动盛行以来,这首诗的地位从未动摇。甚至被写进其教科书,成为必考诗篇。

那至于此时为何如此受到日本的欢迎,数千年来热度不减的原因,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点:

1.盛世唐朝文化繁荣,中日两国交流频繁。唐朝在于日本人心中无可比拟的地位在这里自不多述,至今每个日本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对于唐朝难以割舍的情结。很难想象开化未久的日本人在初次见识到万千繁荣的盛唐气象是的震撼,以及他们对他文化的痴迷。也正因如此,官方的、民间的遣唐使团被一次次的派往中国,极大的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日的传播。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大背景,作于唐朝的这首诗才能传到日本。

2.爱屋及乌,寒山之功难掩。当时的日本人文化水平总体并不是很高,加之语言文字的隔阂,很多著名诗作日本人难以理解。向我们所推崇的李杜等人诗作,寻常中国人都难以理解,更不用说他们了。而一生倡导诗歌的白话风格的诗人寒山,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关心民间疾苦的诗作却随着时间愈发受到了日本人的欢迎,随着森鸥外的《寒山拾得》的畅销,寒山自然而然成为日本人难以割舍的情结,深深的扎根在日本人的心底。

寒山在中国最有名的故事便是他与拾得的那次谈论。寒山问拾得: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如何?

后来拾得带着寒山的诗走向更远更远的远方——东瀛。在拾得的宣传和推广下,大概是一生穷苦,遭遇太多的挫折,寒山的诗在日本引起了共鸣,引发了追捧。日本建起拾得寺、寒山寺,还把两人的诗统称为《寒山诗》。两人在日本和我们国内神一样的存在。所不同的是寒山是大圣,拾得是二圣,叫“和合二圣”。因此,同样描写了寒山寺的这首诗便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及喜爱。

《枫桥夜泊》与日本的前世今生

3.诗作本身的魅力。成于科举失意的这首作品,其所蕴含的孤寂、落寞与萧条之美,可谓是与日本人对死亡、残缺、荒凉极度热爱的民族性格不谋而合,日本人在这首诗中情感得以纾解。

以对家乡的情感来看,中国人是恋家的,在世界文学中,怕是只有中国人才有如此多的对于故土的眷恋情怀。日本人是顾家的,日本人有着很深的家庭观念,这种家庭观念或许是他们能够欣赏吟咏乡愁的唐诗的情感基础。而张继的这首以清淡之笔出之的《枫桥夜泊》,洗净了浓郁的愁思,代之以清浅的伤感,在一轮月、一声钟、一叶舟的夜晚,只有辗转反侧的落第书生,一个人静静地在江上,为失眠所扰。人生的失意掺杂着思乡的清愁,万籁俱寂,只有寒山寺的钟声传来,打破岑寂,也打破缱绻往复的情绪的沉溺。这种情感自然是中日两国国民洪有的也都是互相彼此能够理解的因此,中日文化交流大的背景、寒山的间接推动、诗作本身的魅力、以及文化皈依感等因素的综合,成就了《枫桥夜泊》于日本民族的不世经典。

至于日本人到底喜欢这首诗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从以下几个小故事便可见一番。

1.在日本民间还流行这样的传说,只要在除夕之夜敲钟108下,便能除去过去一年的烦恼,迎来新一年的快乐。因此每年除夕,便有成千上万的日本人来到苏州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

《枫桥夜泊》与日本的前世今生

2.当时唐代诗人张继诗中所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先生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

3.有一次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先生第一次来到苏州,也曾说:“苏州和苏州寒山寺是我向往的地方”

《枫桥夜泊》与日本的前世今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