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北佬”的辛酸南迁路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0-31

  李居白  

“江北佬”的辛酸南迁路

微信版第472期

“江南好挣钱,一去二三年,心想回家转,腰无盘缠钱。芜湖二坝一过江,两眼泪汪汪,再下江南,男盗女娼!”

宣州北乡狸桥镇,一个叫江家圩的地方,江北移民区,多年来,这首歌谣一直在人们口中传唱。南迁北回,聚散离愁,几多辛酸,如歌在耳。

在宣州,人们习惯把江北移民分为两个部分——“江北佬”和“安庆佬”。“江北佬”通常指的是来自于安徽合肥、庐江、巢县、和县、无为等地的人,即本文中所指部分;而“安庆佬”则是指来自于潜山、怀宁、桐城等地的移民(本书另有章节表述)。

“江北佬”(也有人称“江北侉子”),名字的最初来源应该含有一定的排外因素,所谓“客土难于融洽,不免各存意见”,某种程度上可能还有一些歧视的成分,所以,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都为这些江北移民们所抵触。只不过现在看来,抵触的原因大概还是因为贫穷,因为贫穷缺乏足够的自信,使得他们总觉得被人瞧不起,进而觉得这些称谓也是一种侮辱。不过,本文引用这种称谓并不是因为排外,也没有任何歧视的含义,纯粹为了表述的需要,以便和“安庆佬”相区分。

宣州境内“江北佬”的到来和整个皖南移民的历史大背景是一致的,最早的一批应该也是发生在晚清时期,即太平天国战争(本地人俗称“长毛之乱”)之后,因皖南人口锐减,清政府号召移民填入,“募民开垦以实其地”,在招垦政策的鼓励下,湖北、河南等地的移民大量迁入,皖南地区先后移入人口近百万,这些“江北佬”也随着迁移大军陆续南下。

资料显示,整个皖南移入的客民中,湖北人居首,其次是河南、江北移民,但是具体到各州各县,分布又有所不同,而落户于宣州的江北移民更是要多于河南,仅次于湖北位列第二。也有一些研究资料分析,说当时整个皖南移民中,江北移民要占到10%—20%。

要是这种分析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当时陆续迁入皖南的江北移民(包括“江北佬”和“安庆佬”)最少应该不低于10万,虽然他们分散迁入宣州、宁国、广德、南陵、青阳、当涂等地,但因为宣州的地理位置更靠近“江北佬”的祖居地,相对于“安庆佬”来说,宣州至庐江、巢县、无为等地的距离更短,而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人们受安土重迁观念的影响,对远适他乡存有畏惧心理,故能够在距离家乡较近的地方找到适宜的定居点,一般不会舍近求远,以保持和家乡最短的距离,减少迁移成本。这种对路线的选择原则,对移民的分布影响甚大。也许这就是宣州“江北佬”要更集中的主要原因所在。

纵观历史,整个晚清移民其实应该是一个较长的延续过程,虽然光绪初年皖南地区已停止招垦,政府禁止外地移民迁入,但对有亲朋可依者仍予放行。及至到了民国,安徽各地年年灾害不断,江北地区更是水灾连着旱灾,“家住庐江、吃饭喝汤”,“家家三不管、你碗倒我碗”,“风扫地、月点灯、老布衣裳穿不上身”,是当时“江北佬”的真实生活写照,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外出讨生活。所以整个民国时期,以投亲靠友为主的南下移民一直没有间断。故此,自清政府的招垦政策开始,一直到民国之后,这种南迁潮其实应该持续了大半个世纪之久。大半个世纪的迁徙,南来宣州的“江北佬”最少有几万人,这个数字应该还是可以肯定的。

最初南迁的“江北佬”,大多集中在当时的宣城县县城一带,他们占据着较好的地理位置,发展也较好,他们的到来对宣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影响也较大,这一点从宣州语言的转变上就可见一斑。现在的宣城市区的语言发音已不再是吴语,而是“皖北江淮官话”,这种语言的变迁应该和江北移民的到来是分不开的。只是,这些“江北佬”们后来又不断转迁,分散于夏渡、金坝、向阳、峄山、杨林等地,其中有些家族繁衍很旺,据说杨林境内的杨茂埂,合肥王姓移民后裔修建的王家祠堂规模就大到占地约5亩之多,只是遗憾的是,祠堂在70年代初被毁,现已没有任何痕迹。而现今的杨林村,江北移民的后裔已经发展到有1500多人,几乎要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

“江南好挣钱”,前来垦荒者络绎不绝,岁无虚日,先来的占据着先机,他们可以选择最理想的地方栖息安身,垦殖发展,而对于后来者,留给他们可供选择的空间并不大,只能退而求其次。因此,后期尤其是民国中后期南迁的“江北佬”,城市周边的水草丰美之地已被人占据,他们只能转而移居于宣州北乡的水阳、雁翅、狸桥、南湖、昝村等一些圩区,而当时的宣州北乡大多是水泽之地,易水患,各圩口“十年九不收,三年破两头”是常有之事,所以他们的生活并不如意,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歌谣里所唱的那种情景。

据说歌谣所出的江家圩,圩内居住的均为“江北佬”(主要来自于庐江、和县等地),解放前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区,它紧临南漪湖,又面对郎川河出水口,即使在今天水利科技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仍被用作行洪区,更不要说在移民初入的年代,低下的生产力状态下,人们薄弱的抗洪能力,圩口三年两破,水患频仍,生活怎会美好?同样,在水阳、雁翅等地,在金宝圩没有联成之前,各小圩口的抗洪能力也是极端薄弱,所以情形肯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你在他乡还好吗?

背井离乡,本就酸楚,而困顿的他乡生活,太多艰苦,更会让他们掀起巨大的怀乡情愫!筚路蓝缕,江南一梦,“一去二三年”、“腰无盘缠钱”的窘迫状态,让他们萌生“再下江南,男盗女娼”的恨意,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对于一部分“江北佬”来说,虽然皖南并不是他们理想的移民圣地,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最后还是留了下来,扎根江南,开花散叶,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当今宣州社会的主流人群。

(作者系宣州区宣传部工作人员)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ID:xclswh999

制作:童达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