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是一位典型被环境所耽误的天才。他的父亲华瑞栋据说年轻时候也是一位热血青年,曾参与辛亥革命有关活动,后来经营一家小杂货铺,勉强维持生计。华罗庚从小的时候,就喜欢自己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华罗庚小的时候经常把作业乱改一通,好几门科目也因此不及格。许多老师都对华罗庚的印象不好。还因为字写得不好,时常受到语文教师的训斥。认为华罗庚以后绝对没有大出息。 但是,他还是在读书期间遇见了自己的伯乐,他的初中数学老师王维克,可以说正是有了王维克,华罗庚的人生才得以改变。 1923年王维克执教华罗庚所在的班级,王维克批改华罗庚的作业时候,看他本子上涂涂改改,很生气,可是他极细看了作业本之后,发现每一道题目都给了好几种解法,这一下子就引起了王维克的兴趣。 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还经常邀请华罗庚来自己家里,把家里的藏书借给华罗庚翻阅,而且还积极解决、指正华罗庚在数学上的问题。 这件事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对于学习数学越来越有诀窍、有方法,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一个险些被耽误的是数学家苏步青,在《苏步青的故事》讲到,苏步青少年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可是,因为初三时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这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1998年,数学家齐民友先生书有一条批语,提到刘薰宇的《马先生谈算学》对其影响,言道:还是在1944年我初中毕业时,我的一位数学老师给了我一本书,是刘薰宇先生著的《马先生谈算学》,……。 那时初中一年级还要学算术,除了讲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辗转相除法以外,有许多很难的四则应用题。因为不准用代数方法,就更困难了。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而且读了以后就仿照它的方法做出了一些很难求解的应用问题。其中最难的一题专门写在一张纸上,我十分高兴地把这张纸交给老师。我知道他也很高兴,但他一句称赞的话也没有,而是用毛笔在这张纸上工整地写了一条批语“见猎心喜,浅尝辄止,偶有所得,不足为法”,这张纸和这条批语就贴在书的第一页上。 当时,我确实感到震动,知道了自己的毛病。从这本书起,在中学阶段,凡我自学的书都力求全书通读,该做的题目都要做。那时找书远不如现在找书容易,有的书只是借来抄,至今还留了一本作为纪念。 可见,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和一本好的数学书是能够让孩子爱上数学。 一个好的数学老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好的数学家出的好的数学书还是有很多的,前面数学家齐民友先生提到刘薰宇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刘薰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数学科普著作的开创者,他曾任多所大学和中学数学教师或校长,担任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审定过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出版了中小学数学教科书和科普读物,发表了大量数学教育方面的论文... ... 他的论著对杨振宁、谷超豪、丰子恺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数学三书《马先生讲数学》、《数学趣味》、《数学的园地》,就是刘薰宇先生专门写给中小学生的数学科普读物。 这套书内容丰富、有趣,视角、方法独特,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思维。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刘熏宇化身马先生,讲解了一百多道题,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刘薰宇简直就是科学家里的段子里,里面的函数知识全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段子,小孩子看了爱不释手,妙趣横生,又引人入胜,实在是培养孩子数学兴趣的一本好书。 这个书合适小学生以及初中生,可以做为他们的自学教材。让他们能够课外自学。 因为是中国数学家写的,所以里面有很多中国的数学妙题。比如什么是“八仙过海”和“韩信点兵”? 正在苦恼孩子数学学习的家长可以给自己的孩子看看这本激励了很多大师的数学启蒙书 这套书原价99元,朗读君给咱们粉丝申请了团购价,只需68元,赶快点击链接(蓝字)抢购吧!👇👇👇 给孩子的数学三书——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全三册)type=604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