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到底能承受多高的血糖?超过这个值,可能会立即要命

 健康生活维他命 2019-11-03

血清中的糖称为血糖,这种糖多以葡萄糖为主,主要是为了给机体及时提供能量的备用。

血糖值需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血糖的正常范围:

1、空腹血糖值

正常参考范围:3.9-6.1mmol/L

如果大家在多次检测空腹血糖的时候都发现血糖数值超过6.1mmol/L,那么就可以断定这个人的血糖数值偏高。

当空腹血糖数值高于11.1mmol/L,说明身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相当缺乏,这时候就能确诊是得了糖尿病,不需要再去做其他检查了。

2、餐后血糖值

餐后1小时,血糖为6.7~9.4mmol/L,最大值不超过11.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8mmol/L;

餐后3小时血糖恢复为空腹血糖的水平,3.9~6.1mmol/L。

人体到底能承受多高的血糖?

我们都知道,一旦血糖过高,表面上,我们可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慢慢地,高血糖会破坏血管,引发很多并发症,其中大部分都可能危及生命,这也正是糖尿病的可怕之处。

与这种慢性的伤害不同,当血糖过高,超出人体能够承受的范围,还会出现急性并发症,这可是分分钟就会立即要命的,一定要注意!

一般来说,当血糖超过16.7mmol/L时,就容易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般达到20-30左右就会有明显不适症状。尤其当血糖值超过30的时候,可能出现昏迷休克,如果抢救不及时,则会危及生命。

注意:睡觉若有3个表现,很可能是血糖太高!

一、手脚发麻

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出现手脚发麻的情况,就要注意了。

人体神经对于血糖的浓度是很敏感的,血糖浓度过高会伤害到身体的下肢神经。

如果长期血糖浓度过高,身体下肢神经就会受损,晚上睡觉血液流通比较慢就会出现手脚发麻、干裂的情况。

二、容易饿

有些人就算晚上吃完宵夜再去睡觉,在睡觉的时候也常常感到肚子饿,第二天起来的时候精神状态也比较差。

如果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很有可能是血糖过高了!

其原因与血糖代谢异常有关,身体中的血糖不能够充分被吸收,身体就得不到充足的能量来维持机体的活动。从而导致肚子经常感到饥饿。

三、睡觉时出现心慌

晚上睡觉的时候,温度没有白天高,这个时候就需要消耗能量给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热量。

如果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出现心慌、出汗的表现时,极大的可能是血糖过高造成的。

因为可供身体取暖的血糖过低,从而导致身体无法保持合适的温度。出现这种情况的时间都是比较短,有很多人会忽略掉。

做好三件事,平稳血糖,糖尿病将与你无缘!

一:常吃降糖食物

1、洋葱

在欧洲,洋葱被誉为“菜中皇后”,营养丰富,含抗坏血酸及18种氨基酸等。

近代研究发现,洋葱含有硫化物、类黄酮、苯丙素酚类,甾体皂苷类、前列腺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消炎抑菌、降血糖、降血脂、降胆固醇、降血压、抗血小板凝聚、预防心脑血管病、抗氧化等作用。

常食洋葱,可长期稳定血糖、血压,降低血管脆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

2、黑木耳

黑木耳这种食物经常出现在饭桌上,而且黑木耳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经常吃黑木耳不仅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还可以有效的抑制糖原吸收,起到降血糖的效果。

二:喝点降糖茶水

1、金麦须茶

有大量研究表明,金麦须中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如皂甙、黄酮、生物碱、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等,而其中的皂甙是降低血糖的主要成分。

另外,金麦须中还含有铬这种元素,铬是糖耐量因子的组成部分,可以加强胰岛素功能,使身体内糖分能够很好的利用。

日常将金麦须泡水代茶饮,可以起到不错的降糖作用。

2、白谷丁桑叶茶

血糖、血脂等指标和肝脏的关系密切,谷谷丁可养护肝脏,提高肝功能,同时,可调节血脂和餐后血糖。

桑叶中富含特殊降糖成分1-脱氧野尻霉素,这是一种糖苷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肠道内糖类分解酶的活性,阻止食物中的多糖转化为易吸收的单糖。

两者搭配饮用,具有抑制血糖上升的作用,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三:改掉不良习惯

1、根本不动

现今社会的是“最有福气”的,出门就打车,工作一般都是长期的久坐,即使有时间也要懒在床上。

不运动就会导致我们的糖的代谢慢,导致胰岛素不敏感,所以就形成糖尿病。

再者就是不动就会导致肥胖,而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2、熬夜不睡

现代人晚上不睡觉就是习惯、是时尚,最后导致自己的身体不健康了。

美国一项大型的跟踪调查显示,熬夜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远远高出不熬夜的人。

熬夜不仅导致我们身体各项机能不能修复,超负荷的工作,破坏身体的内分泌,阴阳平衡等问题。

主要是手机、电脑的造光可以使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所以降糖的效果降低。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