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儿子这次考试怎么样啊?” --“甭提了!那点分说出来都嫌丢人,我告诉他,假期一天也别想玩了,到辅导班老老实实补课去!你儿子呢?” --“我儿子倒是挺争气的,每科都在95分以上,班上前三名,这不刚刚去给他买了一部手机当奖励!” 以上这些是家长们在孩子考试后,相互之间的谈话内容。不论到什么时候孩子的分数、成绩、排名每一次总是牵动着家长的神经。 中国家长为什么这么注重分数? 家长追求好成绩背后,隐含两个推理: 1、成绩好→上好大学→好工作→好前途 2、成绩差→上差大学(或考不上大学)→差工作(或失业)→没前途 为了证明这是个伪命题,我们就来举例: 一个小孩6岁才会说话,10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你能说他是差生吗?他叫爱因斯坦。 一个孩子高考也考了3年,第一次数学考了1分,第二次数学考了19分,第三次数学才考了79分。他叫马云。 当然以上只是针对性的举例,并不是代表学习不好、低分的人就有前途。成绩好的人就没有前途! 但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确实是存在差异的。 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孩子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孩子对电子产品感兴趣,有的孩子对花花草草感兴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80%的学生都不清楚自己在考试中真正存在的问题,85%的老师和家长对问题原因也没有做到追根溯源。那么怎样解读考试分数,才能挖掘出孩子的提升空间,帮助他进步呢? 来看看优秀的教研团队怎样分析“考试分数”! 面对成绩时,分析丢分原因、拟定对策。 原因1:对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基础原理的掌握不广、不深、不透。 对策1:对题目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认真复习巩固,真正理解透彻。 原因2:对运用基础知识、基础概念解决综合问题的技巧不会、不熟。 对策2:从一道题上升到一类题,多做练习,熟练掌握这一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答题要领,真正融会贯通。 原因3:审题不仔细、计算失误、考虑不周、碰到大题产生紧张畏惧心理等非智力因素。 对策3:有意识锻炼自己应试技巧和应试心理素质,保持平常心,养成答题完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我们是看重孩子学到的知识还是一纸试卷上的分数呢? |
|
来自: 沐李 > 《2019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