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樊哙,早年曾以屠狗为业,刘邦的老乡。他后来有三个身份:皇后吕雉的妹夫、鸿门宴上的救命恩人,西汉大将军及左丞相。 ⒈刘邦有三大功臣集团,樊哙处于最核心的丰沛集团 我们知道,刘邦以一介亭长,能在秦末乱世中崛起并开创汉室江山,不仅与他本人的能力相关,也跟他身边的三大功臣群体息息相关。这三大功臣群体分别是:以丰沛(砀)人为主的丰沛集团、中途加入刘邦队伍的张良陈平等人,异姓诸侯王如韩信英布等。 这三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就像滚雪球一样,丰沛集团最核心,其次是半路加入的,最外面则是诸侯王。 其中,丰沛集团是跟刘邦一起闹革命,比如樊哙、夏侯婴、萧何等,张良陈平则是半路加入革命,至于韩信、彭越、英布等,则是因为利益走到一起的联盟。 当刘邦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萧何即“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刘邦触犯秦法,是夏侯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主动为其开脱责任。 更关键的是,丰沛故人集团是刘邦起事的基本力量,当刘邦率领砀郡的部下兵临沛县城下时,其中一部分人与刘邦里应外合,夺取了沛县。 用今天的话来说,丰沛功臣集团是刘邦的基本盘,正是他们的凝聚力,无论成败都始终跟随,如蒯成侯周绁,沛人,最初以舍人从刘邦起事,“军乍利乍不利,终无离上之心”,正是因为他们维持着队伍的稳定,才使得刘邦散而复聚,屡败而屡起。 丰沛功臣集团不仅赤胆忠心,而且打起仗来也不含糊,《史记》在樊哙传中载其“先登”10次,“斩首”11次,因为战功显赫而“益爵”加官16次。此外,彭城惨败后,刘邦士卒多逃散,夏侯婴驾车载刘邦西走;曹参“围取雍丘。王武反于外黄,程处反于燕,往击尽破之”;灌婴“从还,军于雍丘”,击败叛将魏公申徒,与曹参会师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樊哙“还至荥阳,以将军守广武一岁”,与主力成抵角之势,从而迅速将战线稳定下来,为韩信的反击和争取英布等创造了条件。 刘邦作为反秦主力的地位确定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能人加入,其中包括平民出身的陈平、郦食其郦商兄弟、韩贵族后裔张良、秦故御史张苍等,这部分人由于其突出的才能和战功获得了刘邦的认同和信任,并对其委以重任,言听计从。 和这两个群体不一样的是异姓诸侯王集团,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一共分封了7个异性诸侯王。他们是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齐王韩信(后为楚王)、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不过,刘邦分封他们并不是出于本心,而是在汉弱楚强的形势下,为壮大自己力量,孤立项羽,广泛交结同盟的结果。 ⒉刘邦杀功臣?错,他打击的重点是异姓诸侯王集团 在楚汉战争中,诸侯王们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然而,诸侯王在战争中形成了强大的实力,使得刘邦对他们忌惮不已。随着战争的进展,刘邦与他们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公元前203年,楚军围困荥阳,事态危急时,韩信竟乘机请封齐王;次年,刘邦与韩信、彭越约定会击项羽,韩、彭却爽约,差点导致刘邦功败垂成,最后不得不扩大三人封地。 虽然正处于亡楚的关键时刻,刘邦不 能发作,“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但在这以后,刘邦就暗下决心准备铲除异姓王了。 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就开始逐一收拾异姓诸侯王集团,最早是燕王臧荼,包括自己的女婿赵王张敖和有手足之情的故友燕王卢绾。 要么带军队出击,要么施以刑罚,仅仅用几年时间就消灭了势力强大的诸侯王集团。 相比之下,丰沛功臣集团日子却过得很滋润。 开国之初,“所封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初置18侯中,丰沛砀地区的人员占了11个,而余下的几乎全部与这三角地带邻近。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侯年表》中载147侯,籍贯在丰沛砀三地的51人,占了1/3强,朝中重臣更是如此。 樊哙属于最早一批跟随刘邦的丰沛故人,曾经在战场立下无数战功,又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性命,且还娶了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和刘邦算是连襟。 简直是功臣中的功臣,核心中的核心。 这样的人,为什么也会被刘邦列入死亡名单呢? ⒊功劳比天还大,关系比谁都亲——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身兼功臣和亲戚身份的樊哙,居然也被刘邦列为诛杀对象,这件事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刘邦听人打报告说,樊哙要在他死后诛杀所宠爱的戚氏和打算立为太子的赵王如意。他立刻决定派陈平和周勃去就地斩首樊哙——如果不是刘邦已经油尽灯枯,或者陈平坚决执行圣旨——樊哙早已经成为刀下亡魂。 那么刘邦为何要杀樊哙呢? 前面说过,刘邦能做皇帝,有三大功臣集团基础,在诛杀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之后,朝廷之中只剩下丰沛功臣集团和张良陈平等谋士为主的功臣集团。 刘邦晚年宠幸戚氏以后,想废黜吕雉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戚氏的儿子赵王,刘如意。 这件事上,刘邦本人的意愿非常强烈,《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 但是,从朝廷角度来看,包括留侯张良在内的朝臣们,都持反对意见。刘邦最后没办法,只能装病不见大臣。 尤其是在大败英布之后,刘邦病得越厉害,越感到来日无多,就越想换太子,无论重臣怎么劝谏都不听,就有了商山四皓的出场,而刘邦在看到这四个老头之后,与戚夫人说道: 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但是,经验丰富的刘邦在被迫放弃更换太子的念头时,看到了一个更加可怕的征兆:吕后家族实力无人能比。 一方面,更换太子一事上,他是绝对少数,几乎所有有分量的大臣都支持吕后。 一方面,如果是太子刘盈继位的话,必然会更加强化吕后家族的实力并危及刘氏江山。 可是这个时候,刘邦已经是风烛残年,无论如何也没法采取措施压制吕后一党,但他仍然是大权在握的皇帝,所以他听到有人报告樊哙打算兴兵作乱的消息后,并没有去判断是否真实。 而是直接下令将樊哙予以就地诛杀,完全不顾及此前的功劳,完全不顾及吕后的考虑。 此时的吕后,也不敢干预,只能在悲伤中等待樊哙的命运落幕。 而陈平周勃一旦沾上樊哙的鲜血,以后再想投靠吕后也绝无可能。 可是,刘邦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他要死了。 他死后,就没人听他的了。 陈平周勃一起耍了小聪明,保下了樊哙的性命,讨好了吕后,为自己在刘邦身后赢得一个不败之地。 但人生真的那么简单吗? 孝惠六年,樊哙卒,子伉代侯。伉代侯九岁,高后崩。大臣诛诸吕、吕须婘属,因诛伉。 吕后死了后,周勃等人发动政变,诛灭诸吕,其中就包括樊哙的妻子和儿子。樊哙不死,大概也是一样的下场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