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知识,其实不是你真正的知识

 陳小剑Jan 2019-11-03

每天一本书”专题系列连载的第 4 篇文章

大家好,这里是#每天一本书#专题系列,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美国布朗大学认知语言与心理学教授史蒂文·斯洛曼,以及认知科学家、科罗拉多大学利兹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菲利普·费恩巴赫

本书主要是从认知科学角度来介绍我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并结合一些案例让我们了解到个体思考的局限性以及对知识存在的偏见。

另外,《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为本书作序。

总的来说,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社科类著作。

我们绝大部分都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从而高估了个人的能力和知识的水平,而事实是我们总是需要依赖集体的智慧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

01 什么是知识的错觉?

其实就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但事实上个体对于世界和掌握的知识了解得很少,但我们意识不到,而且这个是普遍现象。

只有少数个体才会意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比如学习的知识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科学地说明人们实际知道的东西与他们自认为知道的东西之间的差距,认知学家弗兰克·凯尔创造了一种测试, 叫“解释性深度错觉”。

比如通过对拉链的工作原理的前后两次提问进行评价打分,发现两次的评分差距很大。第一次提问时志愿者会认为自己很了解基本都打了高分,而当他继续追问详细的工作原理时,志愿者反而没办法详细回答了而只能打低分了,因为他们对拉链的原理确实一点都不知道。凯尔又分别用钢琴键盘、锁芯还有前边提到的抽水马桶等我们常见的事物进行了测试,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这个测试结果表明: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并且无时无刻都置身于知识的错觉之中。

02 为什么会产生知识的错觉呢?

知识的错觉,主要来源于——我们分不清知识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或是外界的。我们常误以为自己了解掌握了很多知识,其实不然,因为我们的脑容量能存储的信息非常少,虽然每时每刻都有信息发送到大脑里,但因为大脑的运作模式,为了节省容量,一方面会选择性接收部分信息,另一方面接收的信息真正能成为长时记忆存储下来的少之又少,所以即便是有意识地去记忆,仍旧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更多是通过外界和他人头脑的知识来进行调用,这也就是知识共同体,群体总是通过互相提供知识协作完成任务工作,只是我们更多时候以为都是自己的知识。

也因此,个人的独立思考只能说是相对的甚至是不存在的,因为独立思考的前提,也是需要通过理解他人和外界及收集信息之后做出的判断决策,个体总是非理性的会受到群体影响,不管是心理上、思想上还是行为上,这也是作者书名的副标题写的——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

因此,面对知识的无知,我们更应该保持谦卑和包容。

03 如何做出更好决策呢?

对于个体,可以从改变环境入手,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比如,想减肥的人在餐厅总会点一个大汉堡或而不是沙拉,吃完以后又很后悔,而通过改变人们的点餐顺序,让他们先选沙拉再决定要不要吃披萨,就能让更多的人点沙拉了,因为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先出现的食品。

只要稍稍改变环境,就能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对于集体,则可以通过重视团队的力量来达成默契从而提升知识共同体的水平,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比如有一些教育机构尝试建立在团队合作中学习,他们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提出一个讨论话题,由每个小组负责研究话题的某一部分。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报纸等渠道收集整理信息,写成报告,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分享,这样全班所有同学基本都掌握关于这一话题的全部信息。在这里,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也学会了共享资源,也能更好的做出决策和判断。

此外,对于个体或集体的决策影响,还有就是多学习掌握一些决策方面的思维模型,比如决策树模型、5why分析法等,在不同情况或问题时选择合适的方法工具或组合方式,来做出好的决策减少误判,进而更好解决问题。

总结一下,知识的错觉就是我们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对于世界和掌握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只是我们意识不到而已;头脑的运作模式更多是为了节省容量,因而对于知识的接收记忆少之又少,更多时候是调用他人或外界的知识,只是我们误以为是自己的知识;通过改变环境的方式来影响个人决策,而通过集体学习来提升知识共同体的水平,从而影响集体做出更好的决策。

—END—

陳小剑,自律者、晨型人、多元思维模型践行者、终身学习者

帮助提升个人认知水平和人生效率

微信公号:chenxiao-j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