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故事。 小男孩和爸爸一起去买气球,他在蓝色和粉色气球之间选择了后者。但爸爸告诉他,你最喜欢的颜色,是蓝色。 这个故事隐喻着父辈与年轻人之间那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不管谈论什么,他们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武断专行”。小到柴米油盐,大到人生选择,就连交什么朋友喝什么酒,似乎也要横加干预。 就以喝酒为例,我和父亲就聊不到一块儿。他习惯了重口味的高度白酒,嫌弃我喝江小白就是装X。我觉得他顽固,不懂年轻人的喜好。他认为年轻人涉世太浅,等到了一定年纪,才懂得酒中滋味。 这条“喝酒鄙视链”不只是横亘在我和父亲之间。 口感的优劣真的有标准吗? 从口感上来说,在时代和市场的浸润之下,老一辈大多偏爱高度重口的酱香型或者浓香型白酒,单凭舌头就能盲测出好坏之分。 他们还会告诉你,酒是如何优雅细腻、醇甜绵柔,甚至盛过酒的杯子,都会留下幽远的香气。 但年轻人不好这一口,对他们来说,低度、利口才是最棒的,红酒、洋酒等才是心头好。像天使之手、百利甜酒这类颜值与味道并存的酒,分分钟就能被捧成网红。 不过,虽然市面上大多数白酒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但也有例外——江小白在年轻人当中好像颇受欢迎。这可能是因为江小白属于清香型白酒,口感对于年轻人来说比较友好吧。 其实,喝酒的选择会随着人生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实在不必要强求。 谈品牌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除了口感,在酒品牌上的选择,多少也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观念。 “喝酒要喝酱香酒,喝酱香酒要喝茅台”已然成为一部分老辈子的共识。对于他们来说,名酒是身份的象征,自己喝是对自己大方,当礼物送人也能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在这一点上,年轻人与老一辈有天壤之别。倒不是说他们不在意品牌,他们更在意品牌够不够潮、样式够不够新、品牌文化够不够年轻。双方对品牌的理解天然不在一个维度上。 这两种维度所体现的,其实是在各自世界中的价值来源。 在传统观念之中,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你是否赚了足够的钱,或者你是否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在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则普遍交换着这样一种思想:衡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你是否活出了真正的自己,“独特”“个性”早已取代了金钱的决定性意义。 尊重彼此,在酒中相逢 无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变更,价值的坐标也在发生位移。杨澜曾经在《一问一世界》中写道,“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了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句话是一座灯塔,在远方照亮着人生的面貌,帮助他们修正成功的定义。那些跟朋友们围坐在大排档、喝着江小白的深夜,是最畅快也最安慰的生活记忆。 而对于老一辈而言,这句话更像是人生感叹,是历经千帆的彻悟。这时候应该给他一瓶属于他自己的酒,毕竟那滋味已经陪他好多年。 横亘于父辈和年轻人之间的不了解,往往可以透视时代加诸在人们身上的影响,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局限。但如果意识到这一点,这种局限就有可能被打开。当有一天,双方都能够接受彼此可以各自在自己的世界过得很好的事实,而自己的观念也不用建立在反对对方观念的基础上,也许他们就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喝一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