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西汉时期没有马镫, 骑兵如何在马背上作战?

 昵称散步收藏 2019-11-03

1.解决骑兵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公式,如何让分开的“马+兵=骑兵”。

通俗一点说,如何把兵固定在马背上,如履平地,活动自如,不要求他能在马背上翻跟斗,只要他能做到刺出手中的长枪以后,还能拿稳手中的利刃,在马速的加持下,继续砍击敌人,而这样的最小的代价又很小,士兵又很容易学会。

2.这就涉及到马具。

马背是光滑的,运动的,抖动甚至震动的——主要向前后左右4个方向,就算一个训练娴熟的骑手,面对裸体的马,在各种复杂场景动作下,夹紧马肚,抓紧马鬃,也很容易被摔下马来———因为夹马肚提供的力量有限。.搞懂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牛顿第3定律。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一个物体使另一个物体受力,会受到一个反作用力。

就像打枪,军训打过枪的人就会知道,子弹发射时枪的后座力是很强的, 因为高速射出的子弹会给火药燃气及枪体一个巨大的反作用力。

骑兵这个模型中,兵器相当于子弹,士兵相当于机枪,马相当于卡车、装甲车等射击平台,马具就是枪架。

连续射击,如果没有枪架,巨大的后座会让机枪会疯狂跳动,不但难以命中敌人,甚至会伤到射手。有了枪架,机枪就能和平台良好契合,稳定好操控。

马具如枪架,让马和兵的身体合二为一,达到人马合一的境界。

4.早期的马具除了笼头、缰绳等,没有马镫、没有高桥鞍。

如果马鞍没有足够强力的对人体固定措施,那么马鞍的作用比骑裸体马仅仅稍微进步一点点,但仍然主要还是靠两腿加紧马鞍产生摩擦来固定身体,没有质变,作用不特别大,人还是容易摔下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甚至可能包括很多权威)说,先秦到西汉时代,如果没有马镫、甚至没有高桥鞍这样的马具,人坐在马背上,是没办法完成提挥舞兵器这么大难度的动作的,哪怕他是项羽(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骑马的项羽战力也应该不高,没那么可怕,人们也用不着那么害怕),最多也就是射射箭,射完就跑——这种不能参与近战的骑兵,花费很高,但作用真的不大。

古人就算不懂牛顿定律,在摔打中驯服马匹的千百年里,吃了那么多亏,不可能感觉不到这个问题,不可能不去想办法解决,所以我建议,在这问题上,还是不要轻易藐视古人的智商。

5.没有马镫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其他手段代替。

没有马镫,没有高桥鞍,古人也会想其他办法。

比如秦朝马佣,马鞍上的皮带配件,下面部分绑紧马腹,前后部分可以配合士兵的装束(比如皮带)固定士兵身体。

又比如,古罗马的四角鞍,可以通过固定大腿根部来固定士兵。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虽然不像马镫利用脚底的力量来固定身体那么极限,但利用限制大腿根部及臀部的力量进行固定已经完全达标。

6.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是有利旁证。

像胡服骑射这种国家大规模列装军队的装配定制,如果连马背如何固定士兵这种问题的大头都还没有解决,那么赵武灵王无疑是在加快给自己掘坟的速度。

没有发现金属马镫,目前的考古发现西汉壁画上的单马镫(可能为布的,也有可能是竹木等材料制造)说明就算没有马镫,当时能大幅度利用马力的马具措施早已具备,最初发明马镫只是用来帮助上马而已。

要不然,汉武帝派去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骑兵大军,就算有环首刀的加持,在与敌人人马肢体剧烈的碰撞中(又是牛顿第三定律),肯定会有不少士兵经常被摔下马来,这种大国级别的战争中是绝对承受不住这样的乌龙的。

图片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