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呃逆分胃阴不足、脾胃阳虚、气机郁滞、胃火上逆..如何辨证?

 爱中医2 2019-11-03

呃逆,人们并不陌生,几乎所有的人都经受过它的折磨,它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一般情况下也没有性命之忧,但给人带来的感觉非常难受,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且治疗也比较困难,有的人一呃逆就是几天、几十天,甚至一两个月都难以治愈。

今天就看看呃逆的胃阴不足、脾胃阳虚、气机郁滞、胃火上逆等证型,该如何辨证:

呃逆分胃阴不足、脾胃阳虚、气机郁滞、胃火上逆..如何辨证?

先从症状和表现上进行区分:

1、胃阴不足证型呃逆:

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脉象细数。

2、脾胃阳虚证型呃逆:

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适,喜温喜按,面色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弱。

3、气机郁滞证型呃逆: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象弦。

4、胃火上逆证型呃逆:

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 口臭 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 便秘 结,舌苔黄,脉象滑数。

呃逆分胃阴不足、脾胃阳虚、气机郁滞、胃火上逆..如何辨证?

5、胃寒证型呃逆:

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愈甚,食欲减少,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

再从形成过程上进行辩证:

1、胃阴不足证型呃逆:

津液不足,胃失濡养,失于和降:由于热病耗伤胃阴,胃失濡润,难以和降,故呃声急促。气逆无力,故不连续发作。虚热内扰,液耗津伤,所以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质红干或有裂纹,脉象细数,亦属津液亏耗之征。

2、脾胃阳虚证型呃逆:

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脾胃职司受纳运化,能升清降浊。如脾胃虚弱,虚气上逆,则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食少困倦。甚者生化之源不足,可面色苍白无华,阳气不布,故手足不温。若导致肾阳亦虚,则腰膝无力,终至肾气不能摄纳,呃声断续而病转严重。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弱,为阳衰气弱之征。

3、气机郁滞证型呃逆:

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情志抑郁,肝气上乘肺胃,胃气上冲,故呃逆连声。病由情志而起,故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气逆于胸,则胸闷。木郁克土,脾运失司,故纳减。脘乃胃之所属,胁为肝之分野,肝胃不和,则脘胁胀闷。气多流窜,下趋肠道,故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象弦皆为气滞之征。

呃逆分胃阴不足、脾胃阳虚、气机郁滞、胃火上逆..如何辨证?

4、胃火上逆证型呃逆:

热积肠胃,胃火上逆:

多因嗜食辛辣炙煿及醇酒,或过用温补之剂,胃肠蕴积实热。胃火上冲,故呃声洪亮。胃热伤津,肠间燥结,则口臭烦渴而喜冷饮,便结尿赤。舌苔黄,脉象滑数,皆为胃热内盛之征。

5、胃寒证型呃逆:

寒凝中阻,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故膈间及胃脘不舒。胃气上冲喉间,故呃声沉缓有力。寒气遇热则易于流通,遇寒则益增邪势,所以得热则减,遇寒愈甚。食少,口和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均属胃中有寒之象。

最后从疗法上进行辩证:

1、胃阴不足证型呃逆:

生津养胃止呃。和胃降逆,滋阴养胃。

益胃汤加枇杷叶、石斛、柿蒂等以降逆止呃。

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滋养胃阴,是为甘寒生津之法。加石斛可增强养阴之功,又加枇杷叶、柿蒂以和降肺胃而平呃逆。如胃气大虚,不思饮食,则合用橘皮竹茹汤以益气和中。

呃逆分胃阴不足、脾胃阳虚、气机郁滞、胃火上逆..如何辨证?

2、脾胃阳虚证型呃逆:

温补脾胃,和中降逆。温补脾胃,降逆止呃。

以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为主方。方中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干姜扶阳温中;吴萸、丁香温胃透膈以平呃逆。另可加刀豆子温中止呃。若呃逆不止,心下痞硬,可合用旋复代赭汤以重镇和中降逆。

如肾阳亦虚,见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质胖嫩,脉象沉迟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肾助阳。如兼有食滞,可稍佐陈皮、麦芽之类以理气化滞。若中气大亏,呃声低弱难续,食少便溏,体倦乏力,脉虚者,宜用补中益气汤。

3、气机郁滞证型呃逆:

顺气降逆。理气解郁,降逆止呃。

五磨饮子加减。

如气郁化火,心烦、便结、口苦、舌质红,脉象弦数者,可加山栀、黄连等,泄肝和胃。

若气逆痰阻,则可有头目昏眩,或时有恶心,舌苔薄腻,脉象弦滑,可合旋复代赭汤、二陈汤化裁,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

4、胃火上逆证型呃逆:

清降泄热止呃。清胃泻火,降逆止呃。

用竹叶石膏汤加柿蒂、竹茹以清火降逆。

方中人参可改用沙参,配合石膏、竹叶、麦冬以清阳明胃火;半夏、柿蒂以化痰降逆。如大便秘结,脘腹痞满,可合用小承气汤以通腑泄热,腑气通则胃气降,而呃逆自止。

呃逆分胃阴不足、脾胃阳虚、气机郁滞、胃火上逆..如何辨证?

5、胃寒证型呃逆:

温中祛寒止呃。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丁香散为主方。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良姜温中散寒。另可加刀豆子温中止呃,如寒重者,加吴萸、内桂以温阳散寒降逆。若挟寒滞不化,脘闷嗳腐,可加.厚朴、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等以行气化痰消滞。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