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亡于魏忠贤,还是亡于东林党?其实是亡于崇祯不懂得搞平衡

 剧透历史 2019-11-03

明朝末年的政治格局,跟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的处境十分类似。

朱由检从哥哥天启皇帝手里继承的大明江山,初期呈现“崇祯、东林党、魏忠贤”三足鼎立的态势。

作为统治阶层的三大代表,他们都是权力金字塔的终端尖顶,是社会财富的最终流向。所以在李自成、张献忠等底层农民百姓群体看来,他们都是要被抓起来砍头的对象。

这块“塔尖”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东林党与魏忠贤就是斗得死去活来的两方。天启帝在位期间,宠幸魏忠贤,因而东林党被阉党压着吊打。而到了崇祯时期,以魏忠贤的死为标志,太监集团再也没能染指最高权力。

经过200多年的财富兼并,明末藏富于官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魏忠贤一死,便无以抗衡代表富人集团利益的东林党。而为了保持国家财政税收和边关告急所需的军饷,崇祯只好把税目摊派至广大农民百姓身上。

在旱灾、蝗灾和不堪重负的税务影响下,河南、陕西等地的农民相继揭竿而起,起义队伍席卷整个中原地区。于此同时,辽东满洲八旗屡屡突破长城防线,突入北京周边区域,一次次给明王朝放血,最终导致帝国财源枯竭,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殉国。

崇祯也曾尝试向文官集团伸手借钱筹集军饷,但这帮老抠死活不肯拔下几根毛,到头来全让李自成用杀威棒逼着全部吐了出来。也该农民军用点硬手段,要是这根棒子握在魏忠贤手里,指不定崇祯也能榨出文官集团好点银子。

魏忠贤是个什么人?

魏忠贤(1568年—1627年)出生于北直隶肃宁(今河北肃宁县),小时候家境贫寒,经常混迹于市,除了吃喝嫖赌,整天无所事事,因为一次赌债走上绝路,不得不阉割了自己进宫当太监。

日常生活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就是不识字或者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反而因为善于能说会道、阿谀奉承,在社会上很混得开。有文化或者拥有高学历的人,倒是因为太老实和不会讨好上司,常常得不到重用。

魏忠贤就是这样的例子!因为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进宫后的魏忠贤在上司魏朝和乳母客氏的引荐下,经常有机会到皇帝身边当差,并且很快受到了天启帝的宠幸。

天启帝生来不爱管理朝政,反倒对木匠工艺十分感兴趣,于是便让宠幸的魏忠贤出任司礼秉笔太监,专门替皇帝审阅奏折和批红事务。

从此魏忠贤权倾朝野、一手遮天,开始了长达7年的专权,权势最盛时被奉为“九千岁”,全国上下官员为了巴结这位皇帝身边的大红人,纷纷为其修建生祠。

魏忠贤手握东厂和锦衣卫两大特务机构,庞大的情报系统和党羽组织,使得他具备充足的实力与东林党叫板。

由于魏忠贤出身贫苦,对市井民间多有了解,也晓得农民普遍交不起税,因此主张富人商户多交税务。另外,他还力主在东南那些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征收工商税、矿税,为明朝的财政收入开辟了新的来源。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魏忠贤也贪污受贿,但从富人口袋里掏钱,总比压榨赤贫老百姓逼着他们造反强吧!

只不过东林党也不是盏省油的灯,他们作为庞大的社会上层利益集团代表,掌握着国家的大部分社会财富,却享受着豁免税赋等诸多特权,因而所以魏忠贤的征税主张受到了东林党的极力反对。

这种情况下,高明的皇帝就应该充分利用魏忠贤和东林党的矛盾,站在中间左右逢源。

然而,崇祯继位时年龄才过17岁,而且也没接受过正规的帝王之学教育,看不清魏忠贤正反两面的作用。他只是一味看不惯魏忠贤的专权行为,刚当上皇帝就马不停蹄地拿掉魏忠贤。

少了魏忠贤的牵制,光杆司令崇祯再也掌控不住势力遍布天下的东林党。其实崇祯搞掉魏忠贤,并不见得是件坏事,但他没有看到东厂和锦衣卫对民间社会的情报搜集作用,一棍子打死司礼监势力,便是极为不明智的失策了。

崇祯年间,东林党抱成团,向他们征税基本不可能,可对战满洲八旗的“辽饷”、扑灭农民军的“剿饷”总得要有地方来,从哪里来?还不得向本就已经濒临破产的穷苦老百姓身上榨取!

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农民军是越剿越多,直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大明王朝覆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