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在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再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其制作程序是:先在景德镇烧造里白釉外无釉的瓷器,送进宫中(个别的使用宫中收藏的明代永乐白瓷),再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涩胎上用进口珐琅料描绘纹饰,然后入窑焙烧而成。雍正以后则以景德镇新创的细白瓷为胎,在白釉上施彩。 台北故宫藏品(瓷胎) 台北故宫藏品(瓷胎) 二 台北故宫藏品(紫砂胎) 三 康熙珐琅彩主要几个特点: 1、基本是进口珐琅料,料彩浓郁; 2、基本是花卉,少见花鸟,不见诗文; 3、满器色地,极少白釉; 4、基本金红料“康熙御制”款,极少蓝料款,更不见青花款; 5、整器荣华富贵,皇家霸气; 6、康熙珐琅彩的器型主要是碗,有少量瓶子和盘子。 台北故宫藏品(铜胎) 因康熙西洋彩料主要是国外进口,供应始终不足,导致珐琅彩瓷烧制数量、规模始终无法提升。基于这样的情况,珐琅彩瓷材料成为当时清宫的重要物资,提取时都要严密监控,而在彩绘过程中更是不能马虎,以免绘制失误造成资源浪费。直到雍正六年这样的情况才得到彻底改观,宫廷造办处自行提炼珐琅颜料成功,珐琅彩瓷烧制受颜料制约窘境得到彻底根除。从内务府档案记载可知,雍正六年造办处在仿制出西洋“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黑”等原有九种颜色外,又增添了“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等十多种颜色,不仅摆脱了对西方颜料的过度依赖,新色泽的加入,极大丰富了彩瓷绘制色彩表现,画面更加生动传神。 北京故宫藏品 北京故宫康熙珐琅彩藏品,黄地开光珐琅彩花卉纹碗,高6cm,口径10.8cm,足径4.4cm。外底署红料彩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红料彩双方栏。 康熙珐琅彩瓷和铜胎珐琅器一样多作色地装饰,少见白地画珐琅者。常见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等色。纹饰以缠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团花中心加寿和开光花卉等为主,画工严谨细腻,具有图案化的效果。此碗的绘画技法已经改变了铜胎珐琅器规矩、呆板的风格而趋于生动写实。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充分体现出皇家宫廷御用器之精美。由于珐琅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创烧成功的,数量极少,传世品较少,尤显珍贵。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所以康熙珐琅纹饰品种不多。 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京故宫藏品,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清康熙,高7.2cm,口径15.2cm,足径5.7cm。碗外以黄彩为地,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 “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北京故宫藏康熙珐琅彩碗 北京故宫藏康熙珐琅彩杯 大英博物馆藏品 珐琅彩含大量的硼和砷,烧成后具有强烈的金属质感,色彩种类繁多,表现力极强,瓷器外壁多以胭脂红、孔雀绿等色彩为底色,在其上用各种反差色勾画出时令花卉,以牡丹、月季、芍药图案居多,采用双钩敷彩技法描绘,色彩油亮绚丽严谨华丽。 近些年,古玩市场和网络经常看到少量康熙珐琅碗出现,估计数量在500-800只左右,主要是金红料“康熙御制”四字款,也有少量蓝料珐琅款。从我们三十年的研究认为这批珐琅彩是康熙到代的精品,很多博物馆也闻所未闻,史料也未有所见,很多小江认为博物馆没有的就是假的,所以我们感觉有一种责任要告诉大家真相,如果你发现有类似颜料等珐琅彩,请你先拿下,先保护好是我们收藏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将来总有科学手段还你一个事实,真相将告白天下。 下面为了便于大家认清楚,我们尽可能多的选用一些图片,请相信我们,尽可能的保护好,因为未来的故宫博物院需要这批精品。这批康熙珐琅彩有几个特点: 1、珐琅料彩浓厚而不僵板,是纯真进口珐琅,目测比雍正厚很多; 2、器身全部有色地低温釉珐琅,成本昂贵; 3、有些珐琅目测表面有细小裂纹; 4、画工精致,阴阳画技高超,一般是牡丹、月季、芍药、菊花等花卉纹饰; 5、颜色搭配喜气浓重而极其协调,是美学达到极致; 6、整器鲜艳突目,一派皇家霸气(与雍正雅气截然不同); 7、雍正以后素雅,纹饰本土元素,国产料淡雅,风格大变,康熙珐琅的霸气不再。 下面就国内外网络和微信平台收集整理的50多件康熙珐琅彩公布如下: NO:01 收藏等级10 NO:02 收藏等级10 NO:03 收藏等级10 NO:04 收藏等级10 NO:05 收藏等级10 NO:06 收藏等级10+ NO:07 收藏等级9(有分布国产珐琅料) NO:08 收藏等级10+ NO:09 收藏等级10+ NO:10 收藏等级10(有少量国产珐琅料) NO:11 收藏等级10+ (内衬黑色稀少) NO:12 收藏等级10+ NO:13 收藏等级10 (雍正也有同样纹饰) NO:14 收藏等级10 NO:15 收藏等级10+ NO:16 收藏等级10+ NO:17 收藏等级10+ NO:18 收藏等级10+ NO:19 收藏等级10+ NO:20 收藏等级10+ NO:21` 收藏等级10 NO:22 收藏等级10+ NO:23 收藏等级10+ NO:24 收藏等级10+ NO:25 收藏等级10+ NO:26 收藏等级10 NO:27 收藏等级10+ NO:28 收藏等级10+ NO:29 收藏等级10 NO:30 收藏等级10 NO:31 收藏等级10+ NO:32 收藏等级10 NO:33 收藏等级10+ NO:34 收藏等级10+ NO:35 收藏等级10+ NO:36 收藏等级10 NO:37 收藏等级10+ NO:38 收藏等级10+ NO:39 收藏等级10 NO:40 收藏等级10 NO:41 收藏等级10+ NO:42 收藏等级10+ NO:43 收藏等级10+ NO:44 收藏等级10 NO:45 收藏等级10+ NO:46 收藏等级10 NO:47 收藏等级10 NO:48 收藏等级10 NO:49 收藏等级10+ NO:50 收藏等级10+ NO:51 收藏等级10(部分国产珐琅料) NO:52 收藏等级10+ NO:53 收藏等级10+ NO:54 收藏等级10+ 重要提醒 说明:本文藏品来自于网络和各大网站以及微信群,也是我们多年研究各种珐琅彩的重大收获,目前相信有较大的争议,特别各大博物馆不见康旭珐琅彩珍品,以及普遍对民间没有官窑的偏见,我们实事求是从胎料彩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尽管有争议,但是有见识性的重大突破研究,为各位收藏家提供重要的研究成果,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能寻觅一件将是对华夏文化大重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