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看到本文的题目,您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凭什么说,人只要一直活着,早晚会得冠心病呢? 这里面,涉及到对中医理论的解读。 我们都知道,冠心病,是一种发生在心脏上的病变。它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表面看,他似乎病在心脏,但是用中医视角看,它和肾有密切关系。 怎么理解呢?中医认为,肾藏元阴和元阳。肾阳是一身脏腑阳气的根本。肾阴是一身脏腑之阴的根本。如果一个人,若肾阳不足,则必然心阳不足,导致心气失充,搏血失常,胸闷气滞。如果肾阴不足,则心阴随之不足,不但心脏失养,还会因为阴虚而生热,灼津成痰,令痰瘀互结,瘀阻心脏脉络,导致胸痛、心痛。 这就是肾和心之间的关系。肾,属水。心,属火。肾水接济心火,心火温暖肾水,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看似水火不容,实际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人体阴阳的两极,是我们身体运转的主轴。 所以说,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阴阳二气的自然衰弱,我们迟早会出现心功能的衰退、异常。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谁都不能避免。故而,我才告诉你,无论我们怎么保养,只要我们一直活着,我们迟早会患上冠心病。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抛出这个观点,除了说明道理外,还有什么意图呢?这就是,我们在调治冠心病的时候,不能忘了补肾。 在我的记录本里,有一张验方。我写出来,您一看就知道了:山茱萸、熟地黄、当归各12克,丹参、鸡血藤、桑寄生各25克,淫羊藿、葛根、山楂各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以此为基础随症加减,早晚分服。 这是1998年《甘肃中医》上刊发的一张验方。我觉得不错。其中,山茱萸、熟地黄、桑寄生补肾阴,淫羊藿补肾阳,当归、丹参、鸡血藤、葛根、山楂活血养血而化瘀。它体现了益肾养心的思路。其适应症,就是在有冠心病的同时,脉象沉细、腰膝酸软乏力、精神倦怠、舌暗苔干,头晕目眩,气短等等。 这个验方,我写在这里了,供医家同道参考,也供有需要的普通读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另外,平素,我们可以通过穴位刺激的办法来益肾强身,为冠心病、心绞痛的防治打下基础。由于肾的亏虚,往往以肾阴不足为较早体现的症候,所以可以反复刺激太溪穴和阴谷穴。太溪穴有滋肾阴、状元阳之效。阴谷穴有滋阴清热、理下焦之性。两者配合,益肾填阴。我们每天用手指各按压200下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