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xiake172 2019-11-03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文化'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相结合,逐渐被广泛化、深入化,成为巫神媒介,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商周时期,'玉'作为一种重要礼仪用器用于祭祀。

《诗经》:“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玉器的解释和推崇,使神秘并具有宗教、政治、礼仪色彩的'玉'与君子结缘。

玉文化至今也影响着我们的精神内涵,那么“奇形怪状”的玉器到底怎么分清呢?今天我们就来一瞥《大象中原》展出的几种礼玉器。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说文》曰:“璧,瑞玉圜也。从玉,辟聲。”考古发现,玉璧的出现可以上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良诸文化,多光素无纹饰,器型比较简单。到春秋战国时,玉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面纹等雕饰。汉代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更加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璧不多见,在明、清时则又兴盛起来,并出现大量仿古制品,也有用琉璃制者。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玉璧的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具有祭祀、觐见、馈赠、佩饰、随葬等多种用途。“以璧礼天”,玉璧作为礼玉六器之一,祭祀时作为祭天、祭星的祭器。作为佩饰的玉璧一般较小,器身往往有穿孔或系痕。《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古之君子一般指贵族阶级。这说明古代人们佩玉,更多地是来标榜道德、显示身份。在葬玉中,璧则与琮一起用于殓葬,构建灵魂升天的通道。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牙身(其上的纹饰)的玉石器。《说文》称:“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出土的玉琮始见于新石器时期,商、周墓中也有出土,汉代后逐渐消失,明清时期又出现仿制品。清代乾隆时期早已不知此为上古玉琮,将之识为车之辋头,定为汉代之物。玉琮的纹饰主要有简单的切割弦纹、兽面纹、神人纹或神徽纹、云雷纹、几何纹、八卦纹等等。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关于玉琮的用途,古今以来说法很多。“以黄琮礼地”,琮因其外方内圆的造型,被视作沟通天地的象征,而用于礼地。《考工记·玉人》:”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璧琮八寸,以覜聘;驵琮五寸,宗后以为权;驵琮七寸,鼻寸,有半寸,天子以为权;瑑琮八寸,诸侯以享夫人。“《周礼·典瑞》:“疏璧琮,以敛尸。”这些文献又记载玉琮或作为朝聘、丧葬等活动的礼器。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圭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玉制礼器,是一种打磨精致的玉器。《说文》曰:“剡上为圭”又称“圭,瑞玉也,上圜下方”。圭的形状为长条扁平,一端尖锐或弧圆,一端平齐。圭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直到清代仍流行。圭的种类有大圭、镇圭、命圭、桓圭、信圭、躬圭、珍圭、圭璧、裸圭等二十多种,其形式有大小、薄厚、长短、有无纹饰之别。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各时期圭的样式略有不同,用途也有多种。“以青圭礼东方”,祭祀时圭作为“礼东方”的祭器;“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在朝聘活动中圭作为执于手的典礼器;“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圭是观测时间的器物;“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圭可以作为丈量土地的工具和表示分封土地多少的标志;”谷圭,以和难,以聘女“,圭又可用以定亲、聘女。除了文献记载的种种用途,古人还以“圭璋之质”比喻有良好的修养和品质。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数量众多,分布区域广。夏商周时期,玉璜成为重要礼器之一。战国时期也较为流行,造型主要为长弧形或半璧形。多为双龙首、双鱼首等,两面雕刻云纹、涡纹等纹饰。有的璜下边还有镂雕装饰。《说文解字》曰:“璜,半璧也”。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以玄璜礼北方”,璜是用于礼北方之神玄武的祭器。中小型璜,且有穿孔,多用作佩饰玉,佩戴于颈项间、胸腹部居多,亦有肩部和腰部等。玉璜作为玉佩的记载,如《山海经·海外西经》曰:夏后启…… 右手操环,佩玉璜”。西周时期组合佩饰盛行,是权贵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其用玉的特点和限制性也体现了西周时期用玉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礼仪化的轨道。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钺是中国古代一种兵器,最早起源于石斧,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商、西周。《说文》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尚书·顾命》曰:“钺、铖同兵类,脱胎斧。大者钺,小者铖。一人冕执钺,一人冠执铖。”钺一般由钺身和木柲组成,呈弧形,似新月,身薄而宽。依据材质不同,钺一般分为石钺、玉钺和青铜钺三种。玉钺整体器形规整扁薄,一般为梯形、风字形,多具有上下两个或一个半穿孔。据考古显示,有玉钺随葬的墓,通常其他随葬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等级上都位居前列,显示出墓主人富有的身份和高贵的地位。

大象中原 | 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不同时期,钺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贫富分化,玉钺作为随葬器,首先是一种礼仪器,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物。“夏末,桀为虐,政荒淫......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代桀”。这一时期制作精美的玉钺,还开始充当祭祀的职能,象征着持有者的神圣地位。商之后,钺既是征伐用的武器,又是权力的象征,金文中的“王”、“皇”字,即作斧钺的形状,钺常被用于典礼和出行时的仪仗。西周时期的青铜钺比商代后期大为减少,主要是一种象征杀伐之权的仪仗用兵器。春秋战国时,钺的使用重点已移至南方。之后随着铁的发展和使用,逐渐被铁斧取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