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剧“六大名旦”及珍贵视频赏析

 公司总裁 2019-11-03

豫剧六大名旦

豫剧流派纷呈,代表剧目众多。尤其以“名旦六大家”为首的旦角流派更加夺目,在豫剧发展史上有着无可取代的决定性地位,也为豫剧的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0年,豫剧流派汇演确立了豫剧“五大名旦”——常、陈、崔、马、阎,当时桑振君大师退出比赛成为豫剧的一大憾事。2000年,河南省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等确立了“桑派”艺术,形成如今的豫剧“名旦六大家”。
豫剧“名旦六大家”分别是: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
【梨园戏曲】对六位名家进行介绍,并传送珍贵视频。

一、常香玉(1923——2004)

常香玉大师便装照及经典之作《花木兰》剧照。


常香玉大师现代豫剧《柳河湾》中经典唱段,表演细腻真切,加上豫西调的高亢激昂,把现代戏演绎淋漓尽致,精彩绝伦。

常香玉(常派)

声腔流派:豫西调。

代表剧目:古装戏《拷红》、《断桥》、《花木兰》、《破洪州》、《大祭桩》、《五世请缨》、《梁祝》、《杜十娘》等;现代戏《红灯记》、《人欢马叫》、《柳河湾》、《李双双》、《打土地》等。

艺术风格:常派有丰富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纯净的音质、正确的运气方法、宏大的发声共鸣、精巧的吐字技术和娴熟的润腔手段,唱腔舒展奔放,变化自如,吐字清晰,表演细腻传神,刚健洒脱,规范精到,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和艺术造诣。

人物介绍:原名张妙玲。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9岁随父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兼学花旦、小生、武生诸行当,10岁登台,总汇于旦角。得王镇南先生帮助,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她原习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炉,并广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乃更加潜心钻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艺术。日寇侵华,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显示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1938年西向长安,在陕甘演出,名声大振,得“豫剧皇后”之誉。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后改建为香玉剧社。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各地义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团社号”战斗机一架,受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等部门嘉奖。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花木兰》一剧获荣誉奖。同年赴维也纳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并访问苏联、匈牙利等国。1953年率团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半年;1954年又到天山南北为边防战士和新疆各兄弟民族慰问演出4个月。特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1979年,常香玉的歌喉响彻了广西边防。1987年12月,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杯艺术奖”以奖掖河南地方戏曲的优秀人才。常香玉从艺70多年来,在艺术上一直表现着炽热的追求,逐渐形成了众所公认的“常派”风格。代表作《花木兰》早在1956年已拍摄成戏曲影片。1956年曾担任河南豫剧院院长,20世纪80年代初期又担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是戏曲界公认的豫剧大师。

二、陈素真(1918——1994年)

陈素真大师便装照及《黄金蝉》剧照。


陈素真大师《梵王宫》“梳妆”一折,表演时加入“扇子功”“甩大辫”等绝活,层次分明,演活了耶律含嫣这个人物。  

陈素真(陈派)

声腔流派:祥符调。

代表剧目:古装戏《宇宙锋》、《梵王宫》、《春秋配》、《女贞花》、《三上轿》、《黄金蝉》、《三拂袖》、《拾玉镯》等。

艺术风格:唱腔俏丽精巧,表演细致秀美、刚柔相济,台步行走如飘,辫子功美妙绝伦,开创了豫剧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

人物介绍:原名王若瑜。陕西省富平县人。8岁拜著名豫剧艺人孙延德为师,并随继父陈玉亭习艺,攻青衣,兼及其它旦行。10岁在开封相国寺同乐舞台露演,很快显示出她坚毅刚烈、刻苦不辍的性格。13岁在杞县一带相继主演了“四大征”等剧目。1934年重新回到开封,其优雅、脱俗的气质很快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注目。出于对改革、提高豫剧表演艺术的共识,1935年初开始了与樊粹庭先生的合作,在新创建的豫声剧院连续上演了由樊粹庭编写的新编古代戏,并在唱腔、表演、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在社会舆论中获得“梆子大王”、“豫剧皇后”和“河南梅兰芳”等美称。1936年春,应上海百代公司之约灌制了《三上轿》等10张唱片。期间因为过度用嗓导致嗓子失润,遂致力于“做功戏”的求索。1937年随樊粹庭去北京等地观摩学习京剧艺术,得名家指点,技艺更加精进。抗日战争爆发,与樊粹庭合办狮吼剧团。几经周折后,于1940年秋率团赴西安演出。1942年10月脱离狮吼到洛阳搭班,但不久即行隐居,直到1948年才又在开封和平剧院复出。以后曾辗转于郑州、汉口、西安、宝鸡、徐州等地。1953年在兰州创建“素真剧团”,任团长。1956年加入河北省豫剧团,领衔主演。1958年去邯郸戏校任教。1961年调天津市豫剧团。十年“文革”饱经磨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被安排到天津艺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生前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并曾担任过河南省剧协副主席,河南省政协常委等职。1991年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以《情系舞台》为书名出版了她的回忆录。

三、崔兰田(1926——2003)

崔兰田大师便装照及《打金枝》中国母定妆照。 

崔兰田大师《对花枪》中饰姜桂芝别具特色,“含泪笑演”耐人寻味。

崔兰田(崔派)

声腔流派:豫西调。

代表剧目:古装戏《秦香莲》、《桃花庵》、《三上轿》、《卖苗郎》、《对花枪》、《二度梅》、《陈三两爬堂》、《打金枝》等;现代戏《一棵树苗》、《李双双》、《洪湖赤卫队》等。

艺术风格:发音长于鼻腔共鸣。唱腔质朴坚实,韵味淳厚。尤其擅演悲剧,哀怨深沉,缠绵委婉,感人肺腑。“气不暴,声不抢,字不逼,音不撞,形不露”;行腔朴实,较少使用花腔,表演形“静”而实动。

人物介绍:1926年出生于山东曹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崔派”艺术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她自幼家境贫寒。5岁随父母逃荒至郑州,11岁入太乙班学艺,师从周海水、贾锁。初攻须生,后改旦角,为“十八兰”中的佼佼者。1942年出科后,应邀入洛阳楚公民班为头牌主演,与“狗尾巴”、“地牤牛”、“狗头”、“崔照”等豫西名艺人同台演出,后拜豫西名旦张庆官为师,进一步深造。1944年赴西安,先后在高成玉和沈子安班领衔主演,活动于西安、宝鸡、灵宝、陕州等地。在樊粹庭先生帮助下,得与常香玉及名小生常景获、名须生曹子道等联袂演出。在西北剧坛享有盛誉,成为与陈素真、常香玉齐名的豫剧明星。1949年自组兰光剧社,1951年回河南任安阳市人民豫剧团团长。1956年任安阳市豫剧团团长。同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员一等奖。1957年拜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白云生为师。1959年任安阳市豫剧院院长,先后收张宝英、郭惠兰等为徒。同年参加河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优秀演员奖。1963年兼任安阳市戏校校长。1965年曾参加中南区现代戏会演。1980年参加河南省豫剧流派调演。她所主演的《秦香莲》、《桃花庵》、《卖苗郎》、《三上轿》被称为“崔派”四大悲剧。多演端庄贤淑善良坚贞而又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为豫西流派的杰出代表。

四、马金凤(1922——)

马金凤大师便装照及《花打朝》剧照。   


马金凤大师与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合作演出《狸猫换太子》,剧中饰演李娘娘,罕见的古装头造型,难得的悲腔演唱。

马金凤(马派)

声腔流派:豫东调。

代表剧目:古装戏《穆桂英挂帅》、《花枪缘》、《花打朝》、《杨八姐游春》、《罗焕跪楼》、《狸猫换太子》、《窦娥冤》等;现代戏《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嫂》、《扒瓜园》、《情系小浪底》等。

艺术风格:表演细腻、洒脱、生动、逼真,唱腔高亢、明快,嗓音清脆、明亮,吐字清晰,喷口爽利,行腔稳健,韵味醇厚。其特点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她演的穆桂英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

人物介绍:1922年出生在山东曹县。“豫剧功勋杯”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她6岁跟父亲崔合利学唱河北梆子。1930年乞讨到河南开封拜豫剧名演员马双枝为师,改唱豫剧。9岁时曾被卖入开封卢殿元戏班,更名为卢金凤。被赎出后随继父姓,改名为马金凤。1939年到密县太乙新班演戏,曾向燕长庚、翟彦身学唱豫西调。1950年在安徽省界首成立中原豫剧团 ,后转为河南省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1954年并入商丘专区实验豫剧一团(现洛阳市豫剧团前身)。马金凤经70年的舞台实践和不断革新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帅旦”艺术风格。其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三出戏全部拍成电影。并曾多次进北京和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被当代誉为“洛阳牡丹”,并享誉海内外,公认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曾多次荣获戏曲会(调)赛演员一等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现仍担任洛阳市豫剧团团长,属老一代中惟一跨世纪的豫剧名家,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她的代表作“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在祖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家喻户晓,长演不衰。跨入21世纪,马金凤以80岁的高龄,又重新排演了她的拿手戏《穆桂英挂帅》,这出戏的重排在剧本、唱腔、舞点和导演手法上都作了重大改革,演员阵容强大,马金凤不顾年老体衰场场参加排练,并在北京保利剧场连演十场,观众场场爆满,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在全国又刮起了一场马金凤热。马金凤说:“我还要在全巡回演出80场,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要演一天。五、阎立品(1922—1996年)阎立品大师便装照及《碧玉簪》剧照。 


阎立品大师80年汇演版《秦雪梅》“哭灵”一折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尤其是“祭文”念的更是哽咽有声,涕泣有节,令在场者无不撼到摧肝裂肺之痛。

阎立品(阎派)

声腔流派:祥符调。

代表剧目:古装戏《秦雪梅》、《盘夫索夫》、《碧玉簪》、《西厢记》、《蝴蝶杯》、《对绣鞋》、《三上关》、《凤还巢》、《姐妹告状》、《桃花庵》、《红发记》等;现代戏《刘胡兰》、《刘巧儿》等。

艺术风格:阎派艺术风格在豫剧旦行诸流派中独树一帜,清雅之风怡人心神,阎派表演和唱腔极为“精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声韵、甚至具体到个别音符她都要经过反复的雕琢。演唱时注重行腔,注重意思的通达,不仅力度变化大,而且在音色变化上也有许多过人之处,可以说是明暗相宜,浓淡尽显。

人物介绍:河南省封丘县人。其父阎彩云是豫剧著名男旦。自幼家境贫寒,她10岁入开封义成班,拜祥符调名演员杨金玉为师,并问教于宗师周青山(艺名“杂面肉包”),因其天资聪颖,学戏认真刻苦,深受老师喜爱。11岁即登台演出担任主角,虽人小但技艺颇为精巧,观众们便称其为“小闺女”。12岁开始挂牌演戏,初露锋芒。其后又在太康四街班、许昌“一道辙”、许昌二油梆、界首民众舞台等处搭班,很快蜚声剧坛。成名后,她为自己定下规矩:不唱堂会,不唱粉戏,坚持洁身自爱的处世原则。在旧社会,由于她品性刚直不阿,许多恶霸、地痞流氓便寻机欺负、迫害她,但她不降身辱志。当时她有一句格言:我不怕手枪!为了表明自己品性高洁的处世态度,她便将自己的名字由阎桂荣改成了阎立品。她立志学艺先学艺德,立德先立人品。她坚持学戏先学德,一生不演低级下流戏,格守“不贪钱”,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着高洁的品格。抗日战争时期,她削去辫子,剃成光头,女扮男装,流落到偏远的农村,宁肯忍饥受饿,艰苦度日,也绝不给日寇和汉奸演戏。开封、许昌等地的民众教育馆、救济会、商会等团体,赠给她“品端艺精”、“立身不使白玉玷,品高当与青云齐”等许多匾额、条幅。从此,她的名字便由来的阎桂荣改为阎立品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开封戏剧舞台。1948年应邀赴蚌埠大众舞台演出。1954年1月,京剧大师梅兰芳在看了阎立品的演出后,称赞她是“地方戏中很少有的闺门旦”,并主动提出收她为学生。她的唱腔清柔甜润,韵味无穷,艺术上遵循“细想、细唱、细做、细心琢磨、细致入微”的准则,寓情于声,以情动人,独树一帜地形成了为人称道的“阎派”唱腔艺术。其名剧《秦雪梅》在中原大地影响极大,家喻户晓。她主演的《盘夫索夫》、《蝴蝶杯》等剧,也已拍成电视、录像或灌制成唱片、磁带发行全国。她一生培养了许多豫剧人才,其“阎派”传人已在省内外各演出团体挑起大梁。生前曾任河南剧协副主席等职。她倾其一生对豫剧艺术的杰出贡献而赢得了中国戏曲界“永远的少女”和“永不凋谢的闺秀之花”美誉,由她创立的豫剧阎派——闺门旦表演艺术,以及她毕生为之践行的艺德和人品却与日月同光、永驻人间!

六、桑振君(1928——2004)

桑振君大师便装照及《蝴蝶杯》剧照。


桑振君大师《蝴蝶杯》“投衙”一折,是她留下的极其少有的音像资料。

桑振君(桑派)

声腔流派:祥符调。

代表剧目:古装戏《白莲花》、《蝴蝶杯》、《对绣鞋》、《桃花庵》、《秦雪梅观文》、《打金枝》、《下陈州》、《八件衣》、《黛玉葬花》等。

艺术风格:她创造了偷、闪、滑、抢的演唱技巧,被公认为豫剧唱腔一绝。这种唱法给人以委婉细腻、字乖韵巧、声情并茂的审美感受。她的演唱绘形摹境,令人神往;跌宕错落,令人神怡;以情传声,令人神动;如珠落玉盘,清脆分明;如风拂春朵,摇曳多姿,形成了俏丽精巧、高雅优美的艺术风格。

人物介绍:河南陈留人。自幼学习河南坠子,后改学豫剧。桑振君不仅继承了豫剧不同地域派别的演唱传统,而且擅长从各种表演流派以及多种姊妹艺术中,吸取精华,发展变化,而后融会贯通,最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桑派”演唱艺术。她在豫剧声腔中,将河南坠子这门艺术吸收到豫剧之中,豫剧的旋律显得丰富多彩,优美耐听。正是由于她把河南坠子的韵律和嘴皮功夫巧妙地融入唱腔,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她的声腔甜润娟丽,旋律变化有致,尤以“口伶齿俐、韵乖字巧”出名。她早期的拿手戏《对绣鞋》、《桃花庵》、《秦雪梅观文》、《蝴蝶杯投衙》等,多是以唱功为主的传统剧目。几十句或上百句的段式,几个字乃至几十个字的句子,一经她的口唱出,慢时如泣如诉,快时如珠落玉盘,声情并茂,与众不同。因此,在声腔造诣上,她确有“百句不竭”的惊人功力,且表演细腻,善于刻画人物,在20世纪40年代的广大民众中就已经享有很高的声望,在民间流传着“不回门不探亲,也要去看看桑振君”、“断了烟断了茶,省下钱也要听桑振君唱《投衙》”,更有痴迷者说:“搭上二亩地,也得看看桑振君的戏”等等。1951年,西华县逍遥镇的桑派戏迷们把她从漯河“强行”请到逍遥。桑振君一到逍遥,整个逍遥镇就沸腾了。一曲《白莲花》唱火了沙河南北、颍水两岸。从此,桑振君成了逍遥父老的光荣,成了沙颍儿女的骄傲。在西华县,桑振君成了艺术和美的化身。因她曾一场演出收入十二万元(旧币),于是“十二万”的绰号便不胫而走。桑派名剧《白莲花》在1956年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演中一举夺得剧本、音乐、表演、舞美四个一等奖,成为流派汇演中惟一夺取四个一等奖的剧目。1958年和1959年,毛泽东两次来河南,都点名看桑振君演的《打金枝》。20世纪50年代初,桑振君曾有较长的时间在西华生活和演出。上点年纪的西华人至今还记得桑振君演出时那万人空巷的情景。1964年,桑振君调到河北邯郸东风豫剧团任教师兼唱腔设计。她不仅重视自己的舞台实践,而且对豫剧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一大批成绩显著的豫剧名家,也使“桑派”艺术不断地发扬光大。

图文源自《梨园戏曲(豫剧、京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