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悟《管子》四篇17课:白心·五

 文冠厚朴 2019-11-03

解悟《管子四篇17

白心·五

【原文】

()

(tiān),“(huò)(wéi)(zhī)(),“(huò)(zài)(zhī)(tiān)()(zhī)(wéi)()(tiān)()(zhuì)()()()(zhī)(zài)()()()(chén)()()(tiān)()(zhuì)()()(chén)()(huò)(wéi)(ér)(zài)(zhī)()()?!(yòu)(kuàng)()(rén)(rén)(yǒu)(zhì)(zhī)()(zhī)(ruò)()(léi)()(zhī)(dòng)()()()(néng)()(yáo)(zhě)()(huò)(yáo)(zhī)()(huò)(zhě)()(ruò)(rán)(zhě)()(shì)()()(jiàn)(tīng)()()(wén)()()(tiān)(xià)(mǎn)()(jiàn)()()()()(yán)()(zhī)()()()()()(wǎng)(lái)()(zhī)()(shí)()()()(fāng)()(kuò)()()(yuán)()(kuò)(kuò)()()()()(mén)()(kǒu)(wéi)(shēng)()(ěr)(wéi)(tīng)()()(yǒu)(shì)()(shǒu)(yǒu)(zhǐ)()()(yǒu)()()(shì)()(yǒu)(suǒ)()()(dāng)(shēng)(zhě)(shēng)(dāng)()(zhě)()()(yán)(yǒu)西()(yǒu)(dōng)()()()(xiàng)

【解释】

① 天,“或”维之;地,“或”载之。天莫之维,则天以坠矣;地莫之载,则地以沉矣。夫天不坠,地不沉,夫“或”维而载之也夫?!

:《说文解字》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于逼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胡國切。以爲疑或不定之意。臣鉉等曰:今無復或音。”段玉裁注““邦也邑部曰“邦者,國也。”葢或、國在周時爲古今字,古文衹有或字,旣乃復製國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謂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而封建日廣,以爲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盡之,乃又加囗而爲國;又加心爲惑,以爲疑惑當別於或。此孶乳寖多之理也。旣有國字,則國訓邦,而或但訓有。漢人多以有釋或。毛公之傳《詩商頌》也,曰“域,有也”;傳《大雅》也,曰“囿,所以域養禽獸也。”域卽或。《攷工記》梓人注“或,有也。”《小雅天保箋》、《鄭論語注》皆云“或之言有也。”高誘注《淮南》屢言“或,有也”。《毛詩》“九有”,《韓詩》作“九域”,《緯書》作“九囿”。葢“有”,古音如“以”;“或”,古音同“域”。相爲平入。“从口羽非切。“戈㠯守其一从三字會意。于逼切。廣韵分域切雨逼,或切胡國。非也。一部。一,逗。“地也解从一之意。

此句中,或,意为:有某种存在。《易·乾》“或跃在渊”。此处指天地万物现象背后驱动之的无形无象的化存在。做动词,可译为:有某种存在在……。

:《说文解字》车盖维也。从纟隹声。以追切”。段玉裁注“车葢之制,详于《考工记》,而其维无考。许以此篆专系之车葢,葢必有所受矣。引申之,凡相系者曰维,韨维,绶维是也。《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则,维,乃事物得以保持其有机秩序的秩序机制,可解释为;维系,维护,维持。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覆之则下载之,故其义相成。…引申为凡载物之称,…戴与载通用,言其上曰戴。言其下曰载也。”即在下承载、承负之意。(详见《心术下·经五》解释②)

:代词,代指“或”。

:连词,表结果,意为:那样的话就会……。

:没有,否定词。

天莫之维,地莫之载:这二句为宾语前置,之莫维天,之莫载地。

:语气虚词,可不译。

本句意为:天,有某种存在在维系着它;地,有某种存在在承负着它。天没有那存在维系着它的话,那么天就会坠落。地,没有那存在承载着它的话,那么地就会沉没。天不坠落,地不沉没,大概就是那存在在维系着承载着它们吧。

② 又况于人!人有治之。

:《康熙字典》“矧也,譬也。…益也。…兹也。”即,“况”,有“比较于此,而更加”的意思,如何况。

:代词,即前文中的“或”,人生命中的化存在层面,即精神。

人有治之:有,此处为虚词,可不译,亦可译为“也”,表示本句为强调倒装句,强调“人”,原句应为“之有治人”,强调人也同天地一样,是有治他的存在的。

本句意为:又何况人!人,也有治他的存在。

③ 辟之若夫雷鼓之动也。夫不能自摇者,夫“或”摇之。

:音,比如。

:第一个“之”,代词,指“或”这样的氣化存在对天、地、万物、人的治理;第二个“之”,虚词,表强调,强调“动”;第三个“之”,代指天、地、万物、人。

:如,好像,就像。

:语气词,可译为:那。

:动词,打雷。

:动词,敲鼓。

:否定词。

:能力,本能。

:《说文解字》“动也。从手声。”,《诗·王风》“中心摇摇”,《疏》“心忧无所附着之意”,《尔雅·释诂》“作也”。不是从自身而是由于外界而被发起的动。

本句意为:比喻那“或(氣化)”对于天、地、人、物的推动维系,就像那打雷、敲鼓的雷、鼓之动,那本不能自己动的,那称为“或”的存在让他摇动起来。

④ 夫“或”者何?若然者也,视则不见,听则不闻。洒乎天下满,不见其塞。

:语气虚词,可不译,或译为“那”。

或者:称为“或”的存在。

:疑问词,什么,此处为疑问动词,是什么样的存在?

:像,如。

:这样子。

若然者也:像这样的存在。

:《说文解字》視也。从儿从目。凡見之屬皆从見。”段玉裁注““視也析言之有視而不見者,聽而不聞者。渾言之則視與見,聞與聽一也。耳部曰:聽,聆也;聞,知聲也。此析言之。“从目儿用目之人也。會意。《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廣韻》“露也。”《詩·小雅“見睍曰消。【箋】韓詩作曣,云:見,日出也。”儿:《说文解字》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詰屈。”凡儿之屬皆从儿。如鄰切”。段玉裁注“仁人也三字,是爲蛇足。”是其不知“儿”字造字所本之氣化内景。依据中华文化传统,天地万物皆氣形一体、而氣化为主导,中华实践传统则以返观氣化内景为根本。返观氣化内景,本来是人体的本能,只是随着人出生长大后后天识神的逐步发展完善,而这种氣化本能被识神所逐步掩盖而深深地潜藏了。故,训“儿”为“仁人也”,即是指出婴儿时期的人,是可以见到“仁”的人(仁,人体内精氣神凝聚于身体上下丹田中的性命之丹。)。故,“见”造字“从目儿”,应训为“仁人之用目也。會意。”义即:“见”这个字,其造字意义是“氣化返观本能得以保持或开发的人,运用氣化返观能力认识万物以见其氣化内景”。

:《说文解字》:瞻也。从見示。,古文視。眡,亦古文視。神至切”段玉裁注:“目部曰:瞻,臨視也。…《士昏禮》:“視諸衿鞶。注曰:視乃正字,今文作示,俗誤行之。”《曲禮》:“童子常視母誑。注曰:視今之示字。”《小雅》:“視民不恌。箋云:視古示字也。”按:此三注一也,古作視,漢人作示,是爲古今字。“示”下曰“天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博雅》“明也”。

“视”,造字左“示”右“见”。示:《说文解字》“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从示。𥘅,古文示。神至切。”段玉裁注“象。見吉凶。見周易辭。所㠯人也。从二。古文上。謂川。日月星也。觀乎天文㠯察時變。見周易賁彖傳。示神事也。言天縣象箸明以示人。聖人因以神道設敎。之屬皆从神至切。古音第十五部。中庸,小雅以示爲寘。”故,传统上,举凡要表示出“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即以“示”为偏旁部首造字。反过来,见到汉字结构中有“示”,则应按“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来解读该字造字背后所述为何天象(氣化内景)。(参见《管子·白心:四》解释②。)

则,“视”造字乃是以“见”仁人之用目也”,即人本具有返观氣化的本能。《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则是指出如果不实践修身,则人的这种返观氣化的本能就会逐渐被掩藏,而《道德经》曰“复归于婴儿”,其中一个核心意义,即是说要通过“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来恢复并保持、升华并深化人的这种返观氣化的本能,这即是我们提倡的通过修身以开发元神的认识渠道。

:一般解释为否定词。但当我们真正去按照中华祖先的教下去实践修身的氣化实践时,就会发现,此处,“不”,指人生命中存在于氣化的精氣神层面的认识与实践氣化的元神渠道。

:《说文解字》“等畫物也。从刀从貝。貝,古之物貨也。,古文則,亦古文則。,籒文則从鼎。子德切。”段玉裁注““等畫物也等畫物者,定其差等而各爲介畫也。今俗云科則是也。介畫之,故從刀。引伸之爲法則。假借之爲語。“从刀貝:貝,古之物貨也。《》“從貝之意,物貨有貴賤之差,故從刀介畫之。子德切。一部。

可解为“取法于…”。(若将“视则不见”之“视”解为“看”,将“不”解为“否定词”,则,可解为:一般转折连词,译为:却,反而。)

视则不见:“视”这种氣化实践的认识方式,是通过元神渠道来实现人本能的返观氣化内景的。

:现代的“听”字,一是指古文中的“听”,二则是古文“聼”字的简化字,即《正字通》所言“听,俗借爲聽字省文。”

听:《说文解字》“笑皃。从口斤聲。宜引切。”段玉裁注“司馬相如賦“亾是公听然而𥬇”。古音十三部。”《楊愼曰:“听,古哂字。”《廣韻》“口大貌。”《集韻》“大口謂之听。”

:《釋名“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说文解字》“聆也。从耳”段玉裁注““聆也凡目所及者云視。如視朝,視事是也。凡目不能徧而耳所及者云聽。如聽天下,聽事是也。“从耳㥁會意。耳者,耳有所得也。”㥁,读音dé,《说文解字》“外得於人,内得於己也。从直从心。㥁,古文。多則切”《六書精蕰“直心爲悳(亦读dé音,与“”字皆为古“德”字。)。生理本直,人行道而有得於心爲悳。小篆加彳,取行有所復之義。”《長箋》“《論語》“以直報怨”,“以悳報悳”,則知直卽是悳。通溷用德,非是。時尙茂密,故悳字幾廢。”《隂復春》曰“道悳之悳,”

此句中,“听”应是“聽”的简化字。要注意的是,“聽”繁体还写作“聽”,此字才是真正的古“聽”字。此字,左边是上耳下王,王,意为通天地之人。何以人能通天地?乃是人通过氣化修身实践,以自身精氣神感应合一于天地精氣神,乃至感应合一于天地人物之精氣神深层的大道。

故悟:聼,意为在实践氣化的修身中,达到贯通天地人物、并合一于天地人物深层的大道氣化,臻于“王”的境界,在此境界中,通过“耳”的氣化渠道,实现了从天地乃至大道有所得而“德(即“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参见《管子·心术上:经三、解三》原文“‘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得其所以然也。[是]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人]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以及本节解释②、《管子·白心:三》解释⑥对“德”字的解读。)”的过程,从而达到孔子所言“据于德”的境界,这个境界,孔子描述为“六十而耳顺”,即传统教下的“圣”的境界。(参见《管子·内业:十》原文中对“圣人”的解释,以及文化传统第一轮解读“《管子》四篇”之《白心:经六》解释④、《内业:一》解释①、《内业:五》解释③对“圣”字、“圣人”的解读。同学们可以从“圣”字的繁体字“聖”与“聼”的造字比较参悟。我们将在下一讲中统一整理给大家一个详尽的解读。)

又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闻”字的训诂“往曰聽,來曰聞。”,则“聼”是聼者主动实践的所得,而“闻”则是被动地对天地万物氣化变化的照察。

韻會》“聲所至也。《说文解字》知聞也。从耳門聲。,古文从昏。無分切。”段玉裁注““知聲也往曰聽,來曰聞。《大學》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引申之爲令聞廣譽。“从耳,門聲”。無分切。十二部。”《康熙字典》“闻,〔古文〕𦕁䎽䎹𦖫𥹢。”

今按以上训诂,结合中华文化传统实践氣化修身的体会,“闻”字古文又写作“”,昏,是指人的识神处于“我独昏昏”、“我独闷闷”的状态下,修身有素者指出:在这个状态下,元神渠道才可以被解放出来,故老子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感受及技术关节的描述。则在此状态下,就有了“识神退位,元神出现”的条件,于是,“闻”,就可以被解读为:在识神安静的状态下,元神渠道打开,从而实现了对氣化内景的较为全面的照察。

聼则不闻:“聼”这种深层次、高境界的元神渠道较为彻底地开启的认识与实践氣化的境界,是通过在识神安静处于“昏昏”的状态下,实现了“致虚极,守静笃”,从而元神渠道全面开启而获得了在内心安宁不会对氣化造成破坏的识神境界下实现了元神渠道对氣化内景的较为全面的返观照察体认的。

:《说文解字》滌也。从水西聲。”段玉裁注““滌也下文云沬,洒面也;浴,洒身也;澡,洒手也;洗,洒足也。今人假洗爲洒。非古字。按古有假洒爲峻陗之峻者。如《詩》“新臺有洒”,《爾雅》“望厓洒而高岸”,“夷上洒下漘”。《毛詩》“洒,高峻也。”…”故知,洒,有“从高处陡然抛洒”之意,此处用为形容词,纷纷扬扬下落的样子。

的样子。

:《说文解字》“盈溢也。从水聲。

:读。《说文解字》隔也。从土从。先代切。”段玉裁注““隔也𨸏部“隔”下云“塞也”,是爲轉注。俗用爲窒字。而塞之義,之形俱廢矣。《廣韵》曰:“邊塞也。明堂位,四塞世告至。”《注》云:“四塞謂夷服,鎭服,蕃服,在四方爲蔽塞者。”按:鄭注所謂“天子守在四夷”也。《戰國策》“齊有長城巨防,足以爲塞。”《吕氏春秋》“天下有九塞,所謂守在四竟也。”《邶風·庸風傳》曰:“塞,瘞也。塞,充實也。”皆謂塞爲之叚借字也。”可见,塞,本意是“在中央的主持下而实现了达到周边的充实”。此处意为:内在氣化主持形质达到充分地掌握从而使得生命体足够坚实。

不见其塞:通过“不(元神)”返观到其内在氣化主持形质达到充分地掌握从而使得生命体足够坚实。

本句意为:那“或” 是什么样的存在?像(它)这样的存在,是通过元神渠道实现了“视”这种人本能的氣化实践的认识方式而返观到氣化内景;是通过在识神安静处于“昏昏”、保证内心安宁不会对氣化造成破坏的识神境界的状态、实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前提下,从而元神渠道全面开启而实现了元神渠道对氣化内景的较为全面的“聼”这种深层次、高境界的返观照察体认的元神渠道的认识与实践氣化的境界。(氣)纷纷扬扬从空中落下,充满了天下,(只有)通过“不(元神)”返观才能发现到其内在氣化主持形质达到充分地掌握从而使得生命体足够坚实的状态。

本句可以与《道德经》“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相互参阅

⑤集于颜色,知于肌肤。

:《说文解字》“本作雧。羣鳥在木上也。”《廣韻》“就也,成也。”《詩·小雅》“我行旣集。【箋】集,猶成也。”《玉篇“合也。”《廣韻》“聚也,會也,同也。”故,此句中,“集”可解为“体现”

:在。

:《说文解字》“睂之閒也。从。彥聲。”段玉裁注爲眉間。醫經之所謂“闕”,道書所謂“上丹田”,相書所謂“中正印堂”也。…《小雅》“顏之厚矣”,凡羞媿喜憂必形於顏,謂之顏色,故“色”下曰“顏气”也。

:《说文解字》顔气也。从人从卪。凡色之屬皆从色。,古文。所力切”段玉裁注“…顏者兩眉之閒也,心達於气,气達於眉閒是之謂色。顏气與心若合符卪,故其字从人卪。《記》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又曰“戎容”。盛氣闐實陽休,玉色。”《孟子》曰:“仁義理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此皆从人卪之理也。主色而後見於面,所謂陽氣浸淫,幾滿大宅,許曰“面,顏前也”是也。…

:动词,获知。此处可解为“从形质层面证实”。

:肌肉。肤,皮肤。

本句意为:体现在心达于氣,氣达于眉间而呈现;可以从肌肉皮肤的变化来证实。

⑥ 责其往来,莫知其时。

:《说文解字》“求也。从貝朿聲。”动词,从中探求。

:指“或”,即无形无象的化存在。

:从此至彼。

:从彼至此。

往来:指化的运行变化及其规律

:《说文解字》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莫故切。又,慕各切〖注〗,古文。”段玉裁注““日且冥也”:且冥者,將冥也。木部曰:杳者,冥也。夕部曰:夕,莫也。引伸之義爲有無之無。“从日在茻中”:意。”此句中,通“漠”,《说文解字》“北方流沙也。一曰清也。从水莫聲。慕各切”段玉裁注“,北方流沙形成的奇特地貌。一种说法认为,“漠”是“清”的意思。字形采用“水”作边旁,“莫”是声旁。故此句中,“莫”,指入静的状态。

:时间,此处指化运行的时间节律、趋势、特征与节律具体时点的变化特征、趋向。

本句意为:探究那“或(即化)的往来,在入静的状态下(通过开启元神渠道)来获悉其时间节律、趋势、特征与节律具体时点的变化特征、趋向与关键时点。

⑦ 薄乎其方也,乎其圜也,韕韕乎莫得其门。

:《说文解字》林薄也。一曰蠶薄。从艸溥聲。”段玉裁注“…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引伸凡相迫皆曰薄。”此处指万物形质层面的秩序性,紧密无间。此处用为动词。

:《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大雅》“萬邦之方,下民之王。【箋】方,猶嚮也。【疏】諸言方者,皆謂居在他所,人嚮望之,故云:方,猶嚮也。博雅》“大也,正也。”《康熙字典》“術也,法也。…有之也。…今也。…倂也。…旁出也。…常也。…文也。…義之宜也。…中华传统的宇宙观是以为“天圆地方”,即:方,是指天地万物作为氣形并存一体、而以氣化为主导的自然存在,其形质层面的规律及特征,称为“方”,并且,在氣化与形质互动反馈的关系中,方,用以指氣化驱动形质而赋予形质以有机性、规律性、秩序性过程中,在形质规律最初发生时的秩序性的特征。此句中,意为秩序井然若地之方。

:音kuò,”即“淳”,“淳乎”,形容天体运转“流动貌”。《康熙字典》“韕,复貌。谓遇圆则为圆也。

韕韕:同“沌沌”,昏然无分别的样子。(见陈鼓应先生《管子四篇诠释》)郭沫若等集校引安井衡曰:“犹《庄子》所谓‘浑沌’也。浑沌无七窍,此云‘莫得其门’,其义正同,而乎之为圜貌,即在其中矣。”

:指化。

:通圆,指天宇,《说文解字》“天體也。从囗瞏聲。王權切”段玉裁注“,環也。《吕氏春秋》曰:“何以說天道之圜也?精氣一上一下,圜周復襍,高曰襍,猶帀無所稽畱,故曰天道圜;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爲,故曰地道方。按:天體不渾圜如丸。故《大戴禮》云“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盧云“道曰方圓耳,非形也。”《淮南子》曰:“天之圓不中規。地之方不中矩。”《白虎通》曰“天,鎭也。其道曰圓。地,諦也。其道曰方。”許言天體,亦謂其體一氣循環。無終無始。非謂其形渾圜也。下文云“圓,圜全也。斯爲渾圜。”許書圓圜三字不同。今字多作方圓,方員,方圜,而字廢矣。依許則言天當作圜。言平當作。言渾圓當作圓。从囗。瞏聲。王權切。十四部。此处意为:可以圆得如同天宇一样圆。

中华传统的宇宙观是以为“天圆地方”,依据中华传统的氣化修身实践,圆,指天地万物作为氣形并存一体、而以氣化为主导的自然存在,其氣化层面的规律及特征,称为“圆”。

:通“漠”,指入静的状态。

:门径,进入其中的途径。

本句意为:天地万物在形质层面是秩序井然的,如同地之方;在氣化层面则是圆转流动如天之圆。修身实践者只有进入“沌沌”的“致虚极“状态,在入静的状态下才能够找到深入洞悉天地万物的门径。

⑧ 故口为声也,耳为听也,目有视也,手有指也,足有履也,事物有所比也。

:造字左古右文,古代文明的遗存。此处意为:中华古圣先贤对后代子孙的教下。

:做,干……用。

:具有,拥有。

事物:即“事”与“物”。事,事情或事物的有形有相、可听可视、可闻的形质现象层面。

:事情或事物的无形无象不可视不可闻的化层面,即前文“或”。

:比较,此处是比肩的意思,意为并列,并存。

事物有所比也:是讲事物的有形有相这一事的层面,与其无形的物的层面,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即《黄帝内经》所言“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反向运用,故我们从其外象,反推悟其内之变。

本句意为:古代教下告诉我们:口,是用来说话发声的;耳,是用来听声音的;眼,具有观看的职能;脚,具有行路的职能。这些事物的形质层面的现象,与其形质现象背后的无形无象的化存在,是并存的

⑨ 当生者生,当死者死也。

:事物或生命此时此刻的化(参阅《管子·白心:一》解释① “建当立有”)

生,死:动词,发生,死亡。第一个“生(死)”,是指氣化中具有了“生(死)“的内景,即具有了“生机(死机)”。第二个“生(死)”,是形质层面按照氣化中的内景生机(死机)来发生万物(使万物死亡)的过程。

:代词,生命体,天、地、万物、人。

本句意为:古代圣人流传给中华后人的教下告诉我们说(本句在文中省略,现根据上下文补出):“只有化中出现了生机,才会在形质层面依据此生机而开始形质的发生过程。只有化中出现了死机,才会在形质层面依据此死机而开始形质的死亡过程。

⑩ 言有西有东,各死其向。

:说,指上句“当生者生,当死者死”所说的意思,可译为:这是说。

:有形有相,即事物或生命可见可闻的形质现象。

东、西动词,向东,向西,此处指事物或生命的形质现象的向东或向西。

:陈鼓应先生《管子四篇诠释》解释为“归”。此处为动词,归于。

:方向,趋向。

:代词,指上文所说的“或”,即事物或生命的无形无象的化层面。

本句意为:(上句古文)说的是事物或生命的形质现象的向东向西,各归于由其化内的内景内机的方向而确定。

【体会】

(以下体会来自2017313-319日,管子四篇学习群成员部分交流原文摘录,仅代表学员阶段认识,供参考)

1.学友间交流“精气神”

蓝云儿:@旅老师,辟之若雷鼓之动也。这个比喻是不是说,人听到打雷声而害怕颤抖,人身体不会被雷声摇动,是内在的精气神感应声音的波动而反应然后引起身体的反应。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是否可如此理解,人被情所伤时,人心这个器官不会被情伤,是人精气神感应情的起伏,进而作用心引起心疼。

旅敬静:@蓝云儿,《管子》的这句话,我体会,是说人在遇到自己平常见不到的突发事件时,身体的惊骇反应,是身体内无形的化的动荡引发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表现出的肉体与心理反应,真正的控制权是体内精神的五行运化导致的。即《黄帝内经》所言“怒则上,恐则下,思则结,悲则消,喜则缓,恐忧则乱”,这个过程反过来也成立,即上则怒,缓则喜,消则悲,乱则忧恐,结则思虑,散则恐惧。

艾米莉:为什么春天很多精神病发作?是不条达吗?肝郁结?

旅敬静:@艾米莉[]是,春天,空间的东方位主导整个空间,其特征是木性,故生发在此,不舒展则滞,舒展太过则散,则冲,则上冒。

蓝云儿:@旅老师,人的心理变化是形质变化还是气化?另外元神是属于精气神的神呢还是精气神的通称。

旅敬静:元神,存在于人的精氣神的深层,是氣化存在。

人的心理变化,有形质层面的神经传导变化,同时有化层面的神变化

2.学友间交流如何实修?

风儿:旅老师您好,请问您的实修主要是哪些?能说下不,站桩吗?

南山:关于实修,大家都可以谈谈,想到什么分享出来。学习,学什么,习什么?修行,修什么,行什么?有哪些方法,怎么融入生活中?

泥土:坚持学思经典,坚持每天查找自己言行不足,以问题为导向,真心实意为他人为单位排解矛盾和问题。也能感受到心灵净化。[害羞]

荷塘月色:我认为实修即内外兼修,内修即修心,包括心态平和、内涵丰富、修养得体;外修即修身,即健康、健美、内修与外修相辅相成。个人拙见。

旅敬静:实修,顾名思义,就是脚踏实地地修行。如何是修行中的脚踏实地?这问题转一下说法就清楚了:怎样修行才能得到切实的好处?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就要明白,我们为什么修行?修行与生活,做事,做人,有何关系?

荷塘月色:修行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以真诚、善良、包容、做好自己,即做人。人做好,事情就简单了。修行好,人性柔软,做事易成功。生活自然淡定从容。

ZhangLY学习——学习经典,并进行体悟,知行合一。

内修——修心,首先心静,则心态平和,言语恰当,象旅老师不论哪位学友提问,他能很平和的讲解到恰如其分,讲解的非常清楚,我们听起来很舒服,能感觉到他心很静。

方法——体松,静坐、站桩、太极等都能使人静下来,精力集中,使人精气神与人外在合为一体。在生活中不断体悟实践,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当然事业、生活也会顺利,把自己做的更好。

蓝云儿:老师说过一句话,不是把经读明白,而是把自己读明白,我想通过学习把过去的自己对照经文看个明白,也把今天的自己弄个明白,如何做人,如何行事。

旅敬静:古语:朋比曰修。两个朋友在一起,互相比较,心里自然生出正的标准。

生命生活外,没有修行事。

做人与做事,本就在修行。

能醒自己主,便是起步处。

落实在化,心静知祖。

始终随行,无为落实处

隐龙在渊:我觉得修行实际是让自己慢慢变得有修养,这个修养不是你看了很多的书,明了很多的理,就提升了境界,而是要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旅敬静:修行的自然背景:

按照中华祖先及古圣先贤的教下,宇宙天地万物人,是化聚散而来,从最深层的-无极大道,而太极,阴阳,五行,七曜,到神,,精,最后是形质的出现,形质出现后,各个层次之间仍在时刻化聚散中。

由道而形的顺向过程,是申的过程,由形而而神而道的过程,是归的过程。在申的过程中,人获得大道以降的各个深层化支持,我们的祖先协助大道开辟天地,安定万物,那时的人都是通达化的,故称谓真人。

其后天地宇宙处于稳定中,人的欲望知识渐开,私心私意开始干扰乃至遮蔽本来的灵明,于是化本能逐渐隐藏(元神渠道逐步潜藏了)。至于今日,人已经不知有化了,只知有眼耳鼻舌身意视听闻触到的形质现象才是真的。

而一个基本事实是:生命中形质的运转是依靠化的驱动与调整的。

所以人背离化指引而仅仅依靠形质的结果,就是越来越伤害自身的化(精氣神),乃至伤害到天地宇宙及其他万物的化(污染了天地间的氣,从而导致人体内的精氣神与天地乃至大道的精氣神不能再正常的相互感应,从而也就割断或阻碍了“天然感应”的过程,导致人不再能与天地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从而造成各种自身疾病日益深入,环境破坏,天地改变。

所以,自春秋开始的后世至今,人必须通过修行让自身的化首先得到净化与维护,进而保护天地的化的正常,乃至在今日,通过祖先教下的传承,感通大道的化来恢复提升自身精氣神,并通过自身的深入修行而兑现对“天然感应”的实践,乃至兑现对“人与天地相参”的实践,并最终实践“天然合一”的真人修行境界,协助大道与天地完成天地人物的氣化的矫正与修复,从而完成我们“人所以为人”的人生使命,兑现“炎黄子孙”,“龙凤传人”的人生目的。这就是修行的自然背景。

所以,我们修行,唯一的也是最终的目的、根据、内容、只有化。

所以,修行的落实,首先是自身精神的体会与顺应,进而是个人对天地万物精神的顺应,最终是人类对大道精神的顺应

3.学友间交流如何实修,神气足有何表现?

隐龙在渊:很足的表现是遇事很平静,淡然,很自信的一种具象吧!

旅敬静:@隐龙在渊,是,这是神足的人待人处事的状态。还有其身体的表现:神足不思睡,足不思食,精足不思欲。神足,自我调整能力就强,身体至少是没病的,就是遇到外来病也能迅速自我调整康复,用自己神精这个药调整康复,而不用草木之药。

中国文化的传统,也就是其文化内涵,就是“精神”!所以看一幅书法好不好,就要看其形是否内涵着精神,精神是否境界高,看其精神活不活,看其形是否能让精神稳得住,待的舒服。形正神安,神祥形美。

蓝云儿:我正是复习以前的章节忽而明白,忽而糊涂的。看了几遍了,昨晚看的有些深入有些小触动,早晨接着读,既清新又糊涂。活了几十年了,也没想的这么深刻过。

天然:嗯,需要慢慢发酵,看一遍就可以,过段时间再看就不一样了。明白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再看就是伤脑筋。我体会好多触动是在不读书的时候,那些读了隐隐有所得的最容易被触动明悟。你可以谈谈你自己的感受,比如心安。是一种什么状态感受,如何才能心安?

旅敬静:大家讨论的很深入,这些内容都是中华祖先通过以化为核心的实践获得的对宇宙与生命的整体系统的认识,学习这些东西,获知其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在每个人自己对化实践的深入中,才能较为恰当地把握,有些认识,你自己认识到的时候,身体的相应机能就会同时同步地发生改变,这就是为何传统讲“知行一体”,到不了一定境界,把握不住相应的层面,也就体会不到对应真知所描述细节的全貌。

旅敬静:@蓝云儿,境界的提升,就是化实践的深入,就是传统体悟的深化。比如,自己的状态,从“心平气和”,到“心凝形释,骨肉都融”,就是境界的一个飞跃性提升。中间的阶段性境界,比如,气定神闲,心旷神怡,心安理得,耳聪目明,雷打不动。心-神凝、定,身体的骨肉在感觉中融融一团,甚至象没有了的感觉。这个时候,你用手接触别人,给人按摩,你的心意才能通过精氣神直接传达到所要按摩的病人身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