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位置,自古以来都不是秘密,只不过对于皇陵的整体规模,一直都没有确切地探明。 上世纪70年代,兵马俑坑的惊现,激发出全世界新的一股秦始皇陵探秘热潮,而不断发掘而出的规模庞大的兵马俑军阵,更是令人感叹秦朝人的精湛工艺难以想象。 ![]() 皇陵的主体是经历2200多年风霜雨雪侵蚀,仍然高达76米的巨大封土堆。这堆封土东西长、南北宽都近350米,圈占的面积大约12万平方米。以此为中心,四周再分布众多的陪葬墓。 据记载,刚刚修建成的秦始皇陵,应当还包括许多地上土木建筑群,用于初夏秋冬四时祭祀等活动。只不过这些地表建筑,大多在项羽入咸阳时遭遇楚军的疯狂报复,贵重的金银珠宝被抢光,木制殿堂也被付之一炬。 如此显眼的浩大工程,再加上司马迁《史记》里对秦陵地宫富丽堂皇的描述,自然会引来历朝历代盗墓贼的觊觎。但无论是小打小闹的土贼,还是汇集成千上万军队的大军阀温韬,全都在始皇陵面前铩羽而归。 真不愧是汇集数十万民夫,挖断三层地下水修建的秦朝国家工程啊!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也曾对秦始皇陵进行过一系列勘察探测,相继发掘了陵墓周围的兵马俑方阵和少数陪葬坑,可对于最核心、最神秘的地宫,却始终只采取保护措施,并无动真格的考古发掘计划。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在皇陵考古研究上,曾出现过预料不到的巨大损失。 上世纪50年代末,在国学大师郭沫若的倡议下,我国对明十三陵里的万历皇帝定陵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乌纱翼善冠、团龙袍、宫廷玉器等一大批珍贵文物。 这批文物中的丝绸制品,由于深埋地宫400多年,早已适应封闭状态下的特殊环境。如今乍一重见天日,受空气、光线等外部条件变化,很快便氧化发黑,直至呈现出难以修复的碎片状态。 类似的不可逆损失,在考古发掘工作中屡见不鲜。 比如长沙马王堆辛追墓中,曾出土过一盆鲜亮的莲藕片汤,可它暴露在空气中再加上人手触碰晃动,立马就变成了一锅藕粉糊糊,幸好当时还留下过几张特写照片,让世人得以见识西汉初期的烹饪食谱。 搁在秦始皇陵身上,近些年发掘的兵马俑,其中不乏一些通体绘满色彩的精品,但和空气接触后,短短几分钟颜色立马褪个精光,只剩下单一乏味的灰白色。 因此,从保护遗迹和珍贵文物的角度来说,如果考古工艺水平跟不上,倒不如让秦始皇陵地宫保持现状,静等各项外部条件的成熟。 况且,秦陵土方量惊人的发掘,也是一项耗时耗力的浩繁工程。考古不同于挖矿、修水电站,随便排几十上百台挖机举个小红旗就能大包大干,层层封土下面,很有可能蕴含着许多夯土结构、土层包含物等历史信息,得一点点肩挑人扛,甚至拿铲子一点点铲、用刷子一下下刷,别提有多费事了。 秦陵不见得有《盗墓笔记》里的机关、怪物,即便有历经岁月尘封估计也失效了,但地宫里头海量的水银存在,却是经考古探测化验封土汞超标含量证实了的,因而也须顾忌水银、地下有毒气体等对考古工作者带来的伤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