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用典是诗词最重要的修辞 用典使事,是诗词在修辞上区别于白话诗的最根本的特征。只要翻开《 全唐 诗 》《 全 宋 诗 》《 全 宋 词 》 或 任 何 一 部 古 代 诗 人 的 别 集 , 稍 作 统 计 就 可 以 知道 ,不 用 典 使 事 的 作 品 ,在 古 人 的 作 品 中 是 绝 对 的 少 数 。 简 单 说 ,学 诗 词 而 没 有学会用典使事 ,便是完全不懂诗词的修辞术 ,写出的诗词哪怕格律无误 ,也终究只是符合格律的白话诗。当代的诗词创作者,号称有百万大军,但作品能达古人 及 格 水 准 的 却 不 及 千 分 之 一 。 很 多 人 作 诗 填 词 非 常 用 功 ,几 乎 每 日 一 首 ,却 总是 不 断 重 复 自 己 ,毫 无 进 步 ,这 其 中 固 然 有 天 分 、才 力 、性 情 高 下 不 同 的 原 因 ,而 根 本 原 因 却 是 不 肯 读 书 ,不 愿 俯 首 学 习 古 人 ,遂 致 不 能 用 典 使 事 ,无 法 用 典 雅的 语 言 组 织 诗 句 ,进 入 不 了 真 诗 人 之 列 。 用典使事包括引述古事与化用旧辞二途。前者人称之曰“ 事典 ”,或径称“ 典故 ”。后者则是消化了前人创作成果之后的翻新出奇,被称作“ 语典 ”。善用事者,是既要掌握事典,更须掌握语典的。这是因为,事典往往只是起到赋或 比 的 效 果 ,而 语 典 则 兼 有 兴 的 作 用 ,使 得 文 辞 更 加 醇 雅 ,诗 意 词 意 更 加 婉 曲 有致,能引起较高层次的读者更深远的联想。北宋诗人黄庭坚《与洪甥驹父书》云 :“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 、杜自作此语耳 。”又曰 :“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 ,虽取古人之陈言入 于 翰 墨 , 如 灵 丹 一 粒 , 点 铁 成 金 也 。” 李 清 照 《 词 论 》 评 柳 永 词 “ 虽 协 音 律 ,而词语尘下”,秦观词“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 逸,而终乏富贵态 ”。完全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作家绝无仅有,文化的层累式 发 展 ,才 有 了 李 杜 苏 黄 、周 吴 姜 张 。 如杜甫五古《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中有这样几句 :“ 穷年忧黎元 ,叹 息 肠 内 热 。 取 笑 同 学 翁 , 浩 歌 弥 激 烈 。” 很 多 杜 诗 的 选 本 , 包 括 不 少 大 学 中 文 系 教材,都未能注出“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这两句的出处。其实此二句出 于《 庄子 》及《 韩诗外传 》。孔子的学生原宪居鲁,生活得非常清贫,同学子贡 肥马轻裘来见,看到原宪的苦况,感喟说 :“先生何病也!”原宪回答说 :钱财 匮 乏 谓 之 贫 ,学 而 不 能 身 体 力 行 才 是 病 。 我 是 贫 ,不 是 病 。 又 侃 侃 而 谈 了一 番 学 者为己、忧道不忧贫的道理,令子贡羞惭而去。“原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 》 而 反 。 声 沦 于 天 地 , 如 出 金 石 ”。 同 样 的 典 故 , 杜 甫 用 过 多 次 。 如 《 秋 兴 八 首 》 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车马自轻肥”之句,出自上典中的原文“子贡乘肥 马 , 衣 轻 裘 , 中 绀 而 表 素 , 轩 不 容 巷 , 而 往 见 之 ”。 有 注 家 以 为 此 二 句 出 于 《 论 语·雍也 》:“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则已误解诗意,不能得老杜的深 心 了 。 又 其 《 奉 赠 韦 左 丞 丈 二 十 二 韵 》“ 窃 效 贡 公 喜 , 难 甘 原 宪 贫 ” , 也 是 用 同 样的典故 ,不过是把原典的意思反着用了。 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有一首著名的边塞词《 渔家傲 》:“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 万 里 。 燕 然 未 勒 归 无 计 。 羌 管 悠 悠 霜 满 地 。 人 不 寐 。 将 军 白 发 征 夫 泪 。” 前 人 以 为 可 与 唐 代 擅 长 边 塞 诗 的 高 适 、岑 参 相 颉 颃 。 这 首 词 看 似 一 空 依 傍 ,其 实 结 构 、 立意都是学的唐代诗人李益的七绝《 夜上受降城闻笛 》:“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 城 外 月 如 霜 。 不 知 何 处 吹 芦 管 , 一 夜 征 人 尽 望 乡 。” 这 是 用 语 典 的 一 种 特 殊 形 式 。 不 知 其 所 从 出 ,当 然 无 碍 于 欣 赏 此 词 ,但 倘 能 明 其 出 典 ,自 然 对 这 首 词 多 了一 层 感 悟 。 而 学 词 者 也 可 取 以 为 法 ,懂 得 怎 样 从 前 人 诗 作 中 化 生 出 新 的 作 品 来 。 二 须得无二字无来处 不过 ,“ 无一字无来处 ”的说法是文学性的表述 ,因为严格考究起来 ,每一 个汉字都是前人用过的,更精确的说法是“ 无二字无来处 ”。汉语是以复音词为 主的语言,二字即成词,但凡二字的词,都不能生造,都必须要有来历。而高 明的诗家更注重“ 须得无二字无来处 ,不可有三字有来处 ”。三字以上 ,即为成语,古人是要力避用成语的,即所谓的“ 唯陈言之务去 ”。更不必说是四字的成语 了 。 李 详 《 媿 生 丛 录 》 曰 :“ 七 字 之 内 , 不 得 用 成 语 四 字 , 五 律 不 得 用 三 字 。 ” (参李洋《李审言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502页)近代这一规律在文 言文的创作过程中同样成立 。近代学者陈衍《 如不及斋文草叙 》云 :“ 昔昌黎论 文,谓古者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用剽贼。剽贼者,间用古人成语 ;己出,则 自 三 数 字 以 上 , 必 自 己 构 造 , 凡 古 人 已 联 络 成 句 者 , 概 不 假 借 。 ”( 陈 衍 《 陈 石 遗 集 》,福 建 人 民 出 版 社 , 2 0 0 1 , 6 9 6 页 ) 今 天 有 很 多 青 年 出 于 猎 奇 心 理 写 作“ 文 言文 ”,满篇之乎者也 ,自以为很古雅 ,其实不过是沾了点文言语法的边的白话 文 。 所 以 贻 笑 于 大 方 之 家 者 ,便 因 不 懂 文 言 是 雅 言 ,既 要 用 有 来 处 之 字 词 ,又 不能用有来处之成语 。 用 事 典 ,用 赅 博 的 典 故 填 实 到 诗 词 中 ,是 用 典 的 最 基 本 的 功 夫 。 古 人 用 事 典 毫 不 为 难 , 一 是 自 幼 所 读 的 童 蒙 读 物 《 千 字 文 》《 三 字 经 》《 成 语 考 》《 幼 学 琼 林 》《 声 律 启 蒙 》《 龙 文 鞭 影 》 等 , 提 供 了 基 本 的 、 常 用 的 典 故 ; 二 是 古 人 懂 得用一种专门的工具书——类书。类书是把汉语的词藻、典故的出处、前人的 精妙成句等,分门别类编在一起的工具书。唐代有《 艺文类聚 》《 初学记 》等, 宋代则有《 太平御览 》《 文苑英华 》《 册府元龟 》《 太平广记 》四大类书,明代 有《 永乐大典 》等,清代类书则有《 渊鉴类函 》《 佩文韵府 》《 骈字类编 》《 子 史精华 》《 古今图书集成 》等。便于作诗填词翻检的,则当推《 艺文类聚 》《 渊 鉴 类 函 》《 佩 文 韵 府 》 这 几 部 。 老 杜 诗 云 :“ 读 书 破 万 卷 , 下 笔 如 有 神 。 ” 又 曰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 》理,休觅彩衣轻。”南宋诗论家严羽 《沧浪诗话》云:“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 , 多 穷 理 , 则 不 能 极 其 至 。” 都 是 强 调 博 览 群 籍 、 学 习 前 人 对 诗 人 的 重 要 性 。 但古之诗人词家,未必尽能读书破万卷、熟精《文选 》理,却都能写出醇雅的 诗 词 来 ,秘 密 便 在 于 他 们 懂 得 翻 检 类 书 。 所 以 ,今 之 学 者 ,要 想 学 好 诗 词 ,先 得 从 多 翻 检 类 书 开 始 。 在 熟 悉 用 事 典 之 后 ,再 多 拿 自 己 的 习 作 与 古 人 作 对 比 ,逐 步 替 换 掉 无 来 历 、意 思 浅 俗 的 字 词 ,就 能 慢 慢 对 语 典 的 运 用 得 心 应 手 了 。 三 深曲与典雅 用 典 的 根 本 目 的 一 是 求 深 曲 ,二 是 求 典 雅 。 很 多 需 要 繁 复 的 言 语 才 能 表 达的意思 ,一经用典就会凝练深婉 。如李商隐的名作《 锦瑟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据钱锺书先生解释,是自题诗集之作。大意是说 :我的诗如五十弦之古瑟,每 一 弦 每 一 柱 都 寄 托 着 对 逝 去 的 光 阴 的 悲 伤( “ 思 华 年 ” 的“ 思 ” 音 s ì , 是 “悲”的意思)。我的诗写得迷离惝恍,多托于譬喻。而诗之风格,则如明珠有 泪 、良 玉 生 烟 ,既 有 绮 丽 缛 艳 的 文 辞 ,更 有 着 充 沛 的 感 情 和 热 烈 的 生 命 精 神 。 诗 集 中 包 蕴 的 情 感 能 留 待 他 日 追 忆 吗 ?其 实 写 每 一 首 诗 时 的 心 情 ,就 是 惘 然 的 。 诗中二、三联连用四典 :庄子梦为蝴蝶,醒后不知是蝴蝶化为庄周,还是庄周化 为蝴蝶 ;古蜀华阳国杜宇号望帝,失位隐西山,时当二月,蜀人闻杜鹃鸟之鸣, 都替望帝感到悲伤 ;南海有鲛人 ,眼中流泪成珠 ;杨伯雍在蓝田无终山种下玉 石 子 ,后 得 白 璧 五 双 ,聘 得 徐 氏 好 女 。 叠 用 四 典 ,省 却 千 言 万 语 ,表 达 的 意 蕴 却 非常耐人寻味 。 而 直 白 的 时 事 、个人 的 一 些 直 率 的 感 情 ,一 经 用 典 ,就 会 含 蓄 婉 曲 。 如 白 居 易《 长恨歌 》,写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开头却是“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 多年求不得”。用汉武帝听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 城 , 再 顾 倾 人 国 。 宁 不 知 倾 城 与 倾 国 , 佳 人 难 再 得 。” ) 而 纳 李 延 年 女 弟 为 夫 人 的典故 ,意思就含蓄了很多。元稹悼亡的名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 云 ”,上句用《 孟子 》“ 观于海者难为水 ”,下句用《 高唐赋 》楚顷襄王夜会巫 山 神 女 之 典 ,就 比 直 接 表 达 哀 悼 亡 妻 的 情 感 要 婉 曲 得 多 ,这 才 能 成 千 古 名 句 。 假如要表达的意思是浅俗的,用典会增其雅趣。苏文擢先生指出 : 一般文学都有俗事雅写之法,在古人中以东坡为最工此道。如赠王子直秀才中四句:“五车书已留儿读,二顷田应为鹤谋。水底重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把王秀才的家当全数出来了。本来说他有能读书的儿子,有几亩田,有一间屋,还有果园收租,原是十分浅俗之事,一经用了四个典来代入,加以对仗的工巧,顿觉风雅绝伦。(苏文擢《邃加室讲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360页) 苏诗所用的典故如下 :《 庄子·天下篇 》:“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 史记·苏秦列 传 》 中 苏 秦 曰 :“ 使 我 有 负 郭 二 顷 田 , 安 能 佩 六 国 相 印 乎 ? ”《 南 齐 书 · 孔 稚 珪传 》 :“ 门 庭 之 内 , 草 莱 不 剪 , 中 有 蛙 鸣 。 或 问 之 曰 ‘: 欲 为 陈 蕃 乎 ? ’ 稚 珪 笑 曰 : ‘ 我 以 此 当 两 部 鼓 吹 , 何 必 期 效 仲 举 ? ’ ”《 三 国 志 · 孙 休 传 》 注 引 《 襄 阳 记 》 :“ 李 衡 于 武 陵 作 宅 , 种 甘 橘 千 株 。 临 死 敕 儿 曰 :‘ 吾 州 里 有 千 头 木 奴 , 岁 上 一 匹绢 , 亦 可 足 用 耳 。’ ” 这 样 扫 俗 为 雅 , 正 是 诗 家 的 高 明 功 夫 , 切 不 可 轻 慢 地 讥 讽为 “ 獭 祭 鱼 ”“ 掉 书 袋 ”“ 以 学 问 为 诗 ”。 四 用典的赋与比 用典使事的第一种方法是赋法 。 赋 者 铺 也 ,托 意 于 事 ,把 典 故 事 实 铺 叙 一 遍 ,使 之 成 为 一 个 或 多 个 完 整 的 故 事 ,即 是 赋 法 。 如 魏 晋 乐 府 歌 辞《 折 杨 柳 行 》: 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末喜杀龙逢,桀放于鸣条。祖伊言不用,纣头 悬白旄。指鹿用为马,胡亥以丧躯。夫差临命绝,乃云负子胥。戎王纳女乐,以 亡其由余。璧马祸及虢,二国俱为墟。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卞和之刖足, 接舆归草庐。 此诗押上古韵,与平水韵不同。诗旨由“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引起。作 者列举古来昏主( 夏桀、商纣、秦二世、吴王夫差、秦穆公时邻国戎王、虢虞二 国国君 )不用忠言、施政行令与道相违的故事,作为“ 厥罚随事来 ”的例证。 最后则说,贤人君子当善处衰世。你看只要有三个人谣传曾参杀人,连他母亲 都要投杼下机,逾墙而走。楚国卞和不知此理,双足被刖,而楚狂接舆就懂得 谦 藏 韬 晦 的 道 理 ,保 全 了 性 命 。 又 如《 梁 甫 吟 》: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 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 相齐晏子。 齐 景 公 时 ,齐 相 晏 婴 认 为 景 公 所 蓄 的 三 位 勇 士 公 孙 接 、田 开 疆 、古 冶 子 不 知 礼 义 人 伦 ,又 勇 力 难 制 ,不 如 杀 之 。 他 使 景 公 赐 三 位 勇 士 二 枚 桃 子 ,让 他 们 各 夸 己 功 以食桃 。公孙接 、田开疆先取桃 ,古冶子勇力功劳皆过之 ,逼令二士返桃 ,二士 羞惭自刎,古冶子也因内疚而自刎。这就是“ 二桃杀三士 ”之计。这首乐府诗 敷 演 了 这 段 悲 壮 的 故 事 ,用 的 便 是 赋 法 。 汉 末 诸 葛 亮 躬 耕 南 阳 ,时 歌《 梁 甫 吟 》 以自遣。黄庭坚认为,诸葛亮是在感叹曹操专秉国政,杀杨修、孔融、荀彧诸 贤士 ,有刺时之意 。 辛弃疾的《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 绿树听鹈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 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 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 冷 ,满 座 衣 冠 似 雪 。正 壮 士 、悲 歌 未 彻 。啼 鸟 还 知 如 许 恨 ,料 不 啼 、清 泪 长 啼 血。谁共我,醉明月。 从上片“ 马上琵琶关塞黑 ”开始,直到下片的“ 正壮士、悲歌未彻 ”,词人罗 列的典故包括 :汉朝乌孙公主刘细君及王昭君远嫁、废后陈阿娇辞别汉武帝谪 居长门宫、春秋时卫庄姜送别戴妫赋《 燕燕 》诗、汉代李陵与苏武在河梁相别、 战国晚期荆轲辞别燕太子丹入秦行刺,在易水慨慷为变徵之歌。作者学习的是 南朝文学家江淹《别赋 》的写法,为词之用典提供了全新的模式。 用典使事的第二种方法是比 。这也是用典使事最常见的方法 。 比 ,是 诗 六 义 之 一 ,托 于 人 、物 ,以 与 人 、物 相 比 类 ,今 则 称 比 喻 。 一 般 比 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明喻,是既有本体,又有喻体,更有比喻词 “ 如 ”“ 若 ”“ 似 ” 等 的 比 喻 。 如 李 白 《 清 平 调 》 :“ 借 问 汉 宫 谁 得 似 , 可 怜 飞 燕 倚新妆。”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诗 :“ 东阁官梅动诗 兴 , 还 如 何 逊 在 扬 州 。” 是 以 明 喻 的 手 法 用 典 。 暗 喻 , 是 有 本 体 , 有 喻 体 , 但 却用“ 是 ”“ 乃 ”“ 为 ”等词连接。初唐诗人王绩《 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 赠 》 :“ 尔 为 培 风 鸟 , 我 为 涸 辙 鱼 。 ” 就 是 以 暗 喻 的 手 法 用 典 。 而 更 多 的 用 典 使 事 ,采 取 的 是 借 喻 的 手 法 。 借 喻 ,是 用 喻 体 借 作 了 本 体 ,本 体和比喻词都不会出现 。如杜甫《 秋兴八首 》:“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 事 违 。” 就 是 借 喻 的 比 法 。 匡 衡 、 刘 向 , 都 是 作 者 的 自 况 。 意 谓 想 学 匡 衡 向 汉 元 帝上疏,以获朝廷重用,却功名难就 ;希望能如刘向传经学给儿子刘歆,自己的 孩子宗文、宗武却没有刘歆一样的资质,徒然伤感而已。李商隐《 安定城楼 》:“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也同样是借喻的比法。西汉贾谊慨叹时 事“ 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息者六 ”,多次上书言事,却不获文 帝信任,年仅三十三岁就去世了;东汉末王粲避乱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 》 以 自 遣 。 作 者 借 以 自 比 ,表 达 了 有 志 不 获 骋 、只 能 寄 人 篱 下 的 悲 抑 之 情 。 输入文字输入文字 输入文字输入文字 五 用典的兴法 诗 词 家 对 典 故 成 辞 经 过 一 番 裁 剪 ,使 得 典 故 成 辞 浑 如 景 语 ,或 能 通 过 典 故成辞,令读者联想到未说出的内容,便是兴的手法。如杜甫的《 咏怀古迹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诗因游宋玉宅而作。宋玉《 九辩 》有“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语,故“摇落”二字实为语典,隐指作者深知宋玉的“秋士之悲”。第三联用《 高唐赋 》巫山云雨之典,但写来却如绘眼前景,便是以“ 兴 ”法用典使 事 。 老 杜 集 中 ,颇 多 此 类 。 又 如《 秋 兴 八 首 》 其 二 :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第 二 联 分 别 用 《 水 经 注 》《 博 物 志 》 的 典 故 , 但 写 来 一 片 虚 行 浑 化 , 让 人 只觉 是 写 景 而 非 用 典 ,这 正 是“ 兴 法 ” 的 胜 境 。 李商隐诗学老杜而深有自得。如《漫成三首》其一: 不妨何范尽诗家,未解当年重物华。远把龙山千里雪,将来拟并洛阳花。 诗 中 的 何 、范 分 别 指 南 朝 何 逊 与 范 云 。 诗 的 三 四 句 ,其 实 是 有 语 典 的 。 上 句 出 自鲍照诗 :“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下句出自何逊、范云联句诗 :“ 洛阳城东西 , 却 作 经 年 别 。 昔 去 雪 如 花 , 今 来 花 似 雪 。” 一 经 裁 剪 镕 铸 , 便 如 实 景 而 豁 然在目矣 。 词 中 以 兴 法 用 典 者 甚 新 开 夥 。 如 秦 观 《 满 庭 芳 》 :“ 销 魂 。 当 此 际 , 香 囊 暗解 , 罗 带 轻 分 。” 香 囊 二 句 , 是 说 分 别 时 脱 下 身 上 的 衣 饰 相 赠 , 这 是 古 时 分 别 的习俗。“ 销魂 ”二字,看似常语,实出自江淹《 别赋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样用典,就把离别时的脉脉情愫含而不露地表达出来了。张炎《 高阳台·西湖春感 》:“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接叶巢莺 ”是用杜诗“接叶暗巢莺”的语典,是寄托于景的兴法。南宋葛长庚《水调歌头·丙子中元后风雨有感 》:“钓台边,人把钓,兴何浓。吴江波上,烟寒水冷剪丹枫。”前用严子陵富春江垂钓之事典 ,是赋法 ;后用唐崔信明“ 枫落吴江冷 ”之语典 ,是兴法。 在实际运用中,用典还有以下的需要注意的原则 : 1.明典暗用 近代李详《 媿生丛录 》引王敬美世懋《 艺圃撷馀 》曰 :“ 善使故事者,勿为 故 事 所 使 ,如 禅 家 云‘ 转 法 华 ,勿 为 法 华 转 ’。 使 事 之 妙 ,在 有 而 若 无 ,实 而若 虚 , 可 意 悟 不 可 言 传 , 可 力 学 得 不 可 仓 卒 得 也 。 宋 人 使 事 最 多 , 而 最 不 善 使 。”李 详 评 论 说 ,敬 美 此 论 ,真 得 诗 家 使 事 三 昧( 李 详《 李 审 言 文 集 》,江 苏 古 籍 出版 社 , 1 9 8 9 , 5 0 2 页 )。 作 诗 用 事 , 当 如 王 士 禛 《 池 北 偶 谈 》 所 云 , 以 不 露 痕 迹为高。《池北偶谈 》记,御史董文骥外迁陇右道,作诗给送行者留别,有“逐臣西北去,河水东南流 ”之语。王士禛初读时以为常语,后读到《 北史 》所记,魏 孝 武 帝 西 奔 宇 文 泰 , 循 河 西 行 , 流 涕 谓 梁 御 曰 :“ 此 水 东 流 , 而 朕 西 上 。 ” 这才悟出董文骥的诗句乃有所本,对其用古之妙深为叹服。李详《媿生续录 》引述此条,并进一步指出,黄仲则《 送张大还扬州 》诗“ 春水方生君速去,大江东 下 我 西 行 ”,一 用《 三 国 志 》 注 ,一 用《 北 史 》,更 是 无 痕 迹 可 见( 参 李 详《 媿生续录 》,《 夏星 》杂志 1914 年第 1 期 )。按《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注引《 吴历 》:孙权致笺曹操 ,说“ 春水方生 ,公宜速去 ”,意谓曹操军中多北方人 ,不 谙 水 战 ,劝 其 速 去 。 明 典 暗 用 ,是 本 有 所 典 ,却 让 普 罗 大 众 即 使 不 知 其 典 ,也 不 妨 碍 读 懂 诗 句 。试比较南宋刘一止与北宋苏轼的两首词,便可知其中消息 : 浣溪沙 刘一止午夜明蟾冷浸溪。姮娥应有辟寒犀。桂岩仍在曲阑西。 撷蕊攀条情未已,经丘寻壑想招携。不应痴马惜障泥。 西江月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障 泥 是 垂 于 马 之 两 腹 , 用 以 遮 挡 泥 土 的 布 饰 。《 世 说 新 语 · 术 解 》 记 : 王 武 子 善解马性。尝乘一马,着连钱障。前有水,终不肯渡。王云 :此必是惜障泥。使人 解 去 ,便 径 渡 。 上 二 词 皆 用 障 泥 之 典 ,刘 一 止 是 明 用 ,苏 轼 是 暗 用 ,苏 词 就 比刘词更耐寻绎。 再 看 近 代 诗 人 张 尔 田 的《 昆 明 湖 》: 一片空濛晓镜开,恩波犹绕旧瀛台。广寒夜夜无人过,汾水年年有雁来。玉座苔移唐殿柳,瑶阶叶落汉宫槐。伤心万古丹棱沜,流出人间竟不回。 此诗为凭吊光绪皇帝之作。颔联上句用唐明皇梦游广寒宫习得《 霓裳羽衣曲 》之典 ,下句用汉武帝汾水作《 秋风辞 》之典 ,用典极切凭吊对象的身份。但更重要的 是 ,两 个 典 故 被 作 者 精 心 化 用 ,用 得 毫 无 痕 迹 ,的 确 是 用 典 的 神 妙 之 境 。再如民国诗人冯冷斋《 北游道阻感赋一律 》: 燕赵经过地,萧条战垒多。 不殊好风景,如此旧山河。 已误和戎策,谁挥返日戈。 迷阳满前路,郤曲一兴歌。 第二联用的是《世说新语》中的常典: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 相 愀 然 变 色 曰 :“ 当 共 戮 力 王 室 , 克 复 神 州 , 何 至 作 楚 囚 相 对 ! ” 诗 人 只 是 将典故中出现的原话略加剪裁,便见新意。用典这样地不着痕迹,确实非庸手所能想象。 2.死典活用 李 调 元 《 雨 村 赋 话 》 载 : 唐 代 考 进 士 试 , 有 一 次 赋 题 是 “ 腐 草 为 萤 ”。 应考 举 子 中 有 一 少 年 ,不 知 此 典 所 出 ,于 是 就 问 邻 号 的 老 举 子 。 老 举 子 卖 弄 渊 博 ,回 答 他 说 :“ 草 , 就 是 ‘ 青 青 河 畔 草 ’ 之 草 , 也 就 是 ‘ 君 子 之 德 风 小 人 之 德 草 ’之 草 。 萤 就 是《 三 字 经 》 上‘ 如 囊 萤 ’ 之 萤 。” 少 年 举 子 即 据 他 的 回 答 ,写 成一 联 曰 :“ 昔 年 河 畔 , 曾 邀 君 子 之 风 ; 今 日 囊 中 , 却 照 圣 人 之 典 。 ” 后 果 被 取 中 ,而 老 举 子 反 落 了 第 。 能 将 死 典 活 用 ,便 是 极 上 乘 的 诗 家 功 夫 了 。 北 宋 宋 郊 、宋 祁 兄 弟 还 为 布 衣 时 ,深 得 安 州 太 守 夏 竦 赏 识 。 有 一 次 ,夏 竦命 二 人 作 落 花 诗 。 宋 郊 一 联 云 :“ 汉 皋 佩 冷 临 江 失 , 金 谷 楼 空 到 地 香 。 ” 上 联 用《列仙传》:郑交甫汉皋逢二女,得其赠佩,去数十步,怀中失佩,女亦不见。下 联 用 晋 石 崇 妾 绿 珠 , 在 石 崇 死 后 坠 楼 相 殉 之 典 。 宋 祁 一 联 曰 :“ 将 飞 更 作 回 风舞,已落犹存半面妆。”上联用汉武帝宫人丽娟唱《 回风曲 》,庭中花皆翻落之典,下联用梁元帝妃徐氏作半面妆之典。苏文擢先生认为,二联的好处是,落花很难有正面的典故,宋氏兄弟用了拟人法,借用了典故,赋予典故全新的意义,是用典的借用法 :“典而出于借用,是无而为有,点铁成金,其艺术境界应该 又 高 一 层 次 。 ”( 苏 文 擢 《 邃 加 室 讲 论 集 》 , 台 北 文 史 哲 出 版 社 , 1 9 8 5 , 3 6 2 页 )我以为 ,这也可算作死典活用的例子。 3.熟典生用 诗 词 当 中 都 有 一 些 常 用 的 典 故 ,如 在 使 用 时 能生出变化 ,才称得上善用善使。如庄生梦蝶的典故,是一个常典。李商隐诗 :“庄生晓梦迷蝴蝶。”明刘基 词 则 曰 :“ 蝴 蝶 不 知 身 是 梦 , 飞 上 花 枝 。 ” 意 境 顿 然 一 新 。 《 神 仙 传 》 记 仙 女麻姑自言“ 接侍以来 ,见东海三为桑田 ”,是一个常典 ,古人多借以慨叹世事变幻。然而李商隐《 海上 》诗云 :“ 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把另一个关于麻姑的典故( 蔡经见麻姑手似鸟爪,心中念言“ 背痒时得此爪以爬背乃佳也 ”)与之合用,就更透了一层意思,谓 世 之 痴 人 ,莫 说 不 遇 仙 ,便 遇 仙 人 而 无 仙 骨 ,遇 之 何 益 ?近 代 诗 人 黄 节《 无 题和张孟劬韵 》:“ 徒结中衣双绢白,可期沧海一桑红。”与原出典故意义很是不同 ,变 成 了“ 万 万 没 想 到 世 态 竟 有 如 此 巨 变 ” 的 意 思 。 《离骚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是一个常典。鲁迅《悼丁君 》 诗 :“ 如 磬 夜 气 压 重 楼 , 剪 柳 春 风 导 九 秋 。 瑶 瑟 凝 尘 清 怨 绝 , 可 怜 无 女 耀高 丘 。 ” 即 用 此 典 。 守 宫 点 臂 , 也 是 常 典 , 唐 诗 人 李 贺 《 宫 娃 歌 》 有 云 :“ 蜡 光高 悬 照 纱 空 。 花 房 夜 捣 红 守 宫 。” 熟 典 生 用 , 可 谓 别 出 心 裁 。 4.正典反用 诗 词 中 的 典 故 ,为 避 免 熟 、俗 、滑 ,有 时 会 正 典 而 反 用 ,更 增 兴 味 。 如 李 商隐《 瑶 池 》: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此诗讽刺唐武宗好求仙。《 穆天子传 》记周穆王乘八骏会西王母于瑶池,西王母 歌 曰 :“ 白 云 在 天 , 山 陵 自 出 。 道 里 悠 远 , 山 川 间 之 。 将 子 无 死 , 尚 能 复 来 ? ”此 处 反 用 ,谓 穆 王 纵 遇 仙 人 ,终 免 不 了一 死 ,不 复 再 能 与 西 王 母 会 面 。 清 代 诗 人 黄 仲 则《 绮 怀 》 其 十 六 : 露槛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当游仙。 有情皓月怜孤影,无赖闲花照独眠。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 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 “ 屏除丝竹 ”句反用《 世说新语 》中的典故。原文是 :“ 谢太傅语王右军曰 :‘ 中 年 伤 于 哀 乐 , 与 亲 友 别 , 辄 作 数 日 恶 。 ’ 王 曰 :‘ 年 在 桑 榆 , 自 然 至 此 , 正 赖丝 竹 陶 写 , 恒 恐 儿 辈 觉 , 损 欣 乐 之 趣 。’ ” 典 故 中 王 羲 之 的 原 意 , 是 说 人 过 中 年后,常有慨叹生命易逝的情怀,正需要多听音乐陶写,而这种情怀自有欣乐之趣,是无法与年轻人分享的。黄诗说的是直面中年哀乐,不必借丝竹陶写,与王羲之的生命精神完全不一样。诗的尾联,同样是正典反用。羲和驾六龙而御日车 ,前人用此典 ,都为的是喟叹时光易逝 ,而诗人在现实人生中经受了太多的苦 难 ,反 说 来 日 茫 茫 ,无 非 愁 苦 ,何不让时间快 点 过 去 ? 又 如 陈 寅 恪《 吕 步 舒 》: 证羊见惯借锄奇,生父犹然况本师。 不识董文因痛诋,时贤应笑步舒痴。 第一句用《论语 》其父攘羊,其子证之之典,及贾谊谓秦因法制而弃仁义,导致“ 借 父 耰 锄 ,虑 有 德 色 ;母 取 箕 帚 ,立 而 谇 语 ”,社 会 风 气 大 崩 溃 的 典 实 。 次句说对生身之父尚且如此,更何况对待自己的老师呢?三四二句是反用事典。 《 史 记 · 儒 林 列 传 》 记 董 仲 舒 “ 居 舍 , 著 《 灾 异 之 记 》。 是 时 辽 东 高 庙 灾 , 主 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陈诗谓吕步舒不识本师之文 ,故加痛诋 。 除 了 赋 比 兴 的 用 典 法 之 外 ,古 人 把 拟 似 依 倚 前 人 作 品 而 浑 如 己 出 的 创 作 过程,称之为“用势”(《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赵次公自序)或“用意”(《 王 状 元 集 百 家 注 分 类 东 坡 先 生 诗 》 引 赵 夔《 东 坡 诗 集 注 序 》),可 算 是 特 殊的 用 典 使 事 。 如 前 引 范 仲 淹《 渔 家 傲 》 即 是 。 用 典 使 事 之 法 ,略 如 上 述 。 然 而 要 想 真 正 写 出 与 古 人 并 肩 的 作 品 ,除 了会 用类书 ,更须多读经典作家的经典笺注本 ,深入体会古人驱使经史子集于笔端的技巧 。 如 此 作 诗 ,方 能 源 头 活 水 ,常 年 不 竭 。 ( 作 者 单 位 :深 圳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