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省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东西二王 2019-11-04

摘 要:为了加快山东省蓝莓产业的发展, 突破蓝莓产业发展的瓶颈, 通过对山东省蓝莓产业链中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环节, 以及基于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4个宏观条件进行分析, 找出制约山东省蓝莓产业发展的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建议。

蓝莓是自20世纪早期在美国兴起的小浆果树种。蓝莓营养价值丰富, 其果实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SOD、熊果苷、花青苷等[1], 叶、根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叶能够制成茶, 根可入药, 用途广泛[2]。

我国于1981年引进蓝莓, 2000年开始规模化种植[3]。经过多年的品种引进、栽培试种、技术改良, 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国种植的蓝莓品种[4]。在市场需求拉动和政策的推动下, 我国蓝莓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形成以长白山产区、辽东半岛产区、胶东半岛产区、长江流域产区及西南产区5大产区为主的分布局面[5]。至2017年, 全国规模化种植蓝莓的省 (市) 达27个, 全国蓝莓种植面积46 891 hm2, 产量114 905 t, 山东省蓝莓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处于前列。山东省作为全国最早实现规模化种植蓝莓的省份, 蓝莓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将制约山东省蓝莓产业的发展。因此, 探究山东省蓝莓产业发展现状, 并提出有效解决对策, 对进一步优化蓝莓产业发展空间有重要意义。

1 山东省蓝莓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和产量

山东省于2000年在胶南市引进栽培蓝莓, 率先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商业化种植区。2005年开始陆续在日照、烟台、威海等地实现蓝莓产业化种植, 山东省蓝莓产业由此进入高速发展期。2005—2015年10年时间里, 种植面积由43 hm2到6 000 hm2, 增加约140倍;产量由99 t到15 000 t, 增加约152倍, 种植面积和产量近年来上升态势显著 (表1) 。

表1 2005—2015年全国和山东省蓝莓种植面积和产量

山东省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目前, 山东省蓝莓栽培品种以北高丛蓝莓为主, 其中‘蓝丰’占比较高, 其次是半高丛、南高丛蓝莓[6]。栽培模式采用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相结合 (表2) , 采用不同的栽培模式可将果实成熟期延长至5个月, 日光温室栽培果实成熟期为4月中旬至5月底, 冷棚栽培果实成熟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 露地栽培果实成熟期为6月中旬至8月底。根据2017年中国蓝莓产业年度报告, 全国蓝莓日光温室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 010 hm2和8 520 t, 山东省分别为300 hm2和2 000 t, 分别占30%和23%;全国蓝莓冷棚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 315hm2和8 520 t, 山东省分别为986 hm2和6 986 t, 分别占75%和82%。2017年山东省蓝莓露地栽培面积为3 381 hm2, 产量为6 014 t。

表2 山东省蓝莓主要栽培品种及栽培模式

山东省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2 加工和销售

山东省蓝莓加工企业少, 产业相关加工产品类型较少, 主要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 蓝莓饮料、蓝莓果酱、蓝莓酒、乳制品、休闲食品居多, 蓝莓保健品、医药用品等深加工系列产品涉及较少, 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山东省蓝莓集中在5、6月上市, 非成熟期蓝莓供应紧张。目前, 市场上蓝莓产量的65%用于鲜果出售, 主要供应全国一、二线城市及出口, 剩余的蓝莓用作加工的原材料。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 蓝莓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在逐步提高。在互联网热行的时代, 电子商务渗透到各个方面, 借助于电子商务模式, 就能帮助蓝莓果农一天出售上百千克蓝莓, 收益可观。而山东省蓝莓主要以实体销售为主, 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2 山东省蓝莓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及存在的问题

2.1 宏观环境分析

基于PEST分析, 从政治、经济、社会及技术4个宏观条件分析山东省发展蓝莓产业的优劣, 为蓝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明确方向。

2.1.1 政治环境

(1) 国家政策扶持。2007年, 国务院对“关于加快我国蓝莓、树莓等小浆果产业发展的建议”作了批示, 同年, 农业部将蓝莓的品种选育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列为首批支持的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 我国蓝莓产业进入高发展阶段。2011年青岛市黄岛区被农业部立项为“国家蓝莓标准化示范县”, 山东省先后建立多个蓝莓栽培试验基地, 支持引进配套栽培技术, 促进蓝莓种植业的发展。2015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项政策的颁布将鼓励蓝莓产业生产者从自身出发,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调节, 合理地选择蓝莓品种及生产方式, 提高蓝莓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从而减少低端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给蓝莓产业生产经营者带来了正确的政策引导。2018年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和《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 为打造地方蓝莓特色品牌提供发展方向。

(2) 各级政府政策扶持。日照市东港区启动“莓香河畔”扶贫基地项目, 投资建设冬暖式塑料大棚54座, 且在农田水利、种植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投入资金完善灌溉基础设施, 并以补助、奖金的形式, 每667 m2补贴300元, 鼓励蓝莓种植大户发展;青岛市组织开展国际蓝莓节, 扩大蓝莓知名度等。各地市高度重视支持蓝莓产业发展, 出台相关指导建议, 为蓝莓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宏观条件。

2.1.2 经济环境

(1) 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山东省统计局数据资料显示, 2017年, 山东省GDP达72 678.2亿元, 同比增长7.4%, 人均GDP 72 851元,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由此可见,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水平的上升将带动消费水平的增长。

(2) 生产投入水平。蓝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从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都需要高密集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蓝莓种植过程中易发生越冬抽条现象, 前期土壤改良、设施投入费用较高, 据调查, 一般土壤改良需要资金30万元/hm2, 设施需要23万元/hm2。此外,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 雇工成本不断增长, 2017年, 每500 g蓝莓人工采摘成本为2元左右, 采摘人工费占总成本的1/4~1/3[7]。成本高成为蓝莓产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2.1.3 社会环境

居民消费偏好改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人们对于产品数量的需求已经逐渐转移到对于质量的要求上来, 初级加工产品已不再能满足当下的生活, 要求产品种类多样化, 绿色有机产品更加符合人们的消费理念。蓝莓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水果皇后”, 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蓝莓鲜果需求量逐年递增, 其他相关产品的消费也呈增长趋势, 蓝莓的市场需求可观。应了解市场需求, 以倒推蓝莓产业发展。

2.1.4 技术环境

(1) 技术要求。蓝莓对种植环境要求较高, 要求土壤pH值在4.5~5.6, 土壤有机质含量为8%~12%, 需具备良好的灌溉设施。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8], 因此, 从前期土壤改良, 到种植过程中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 以及后期果实采摘等技术都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2) 技术保障。山东省自引种蓝莓以来, 不断筛选优良品种, 在国内最先突破蓝莓组织脱毒育苗技术上的问题[9]。在栽培设施方面, 采用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相结合, 将蓝莓的供应期延长至5个月, 填补了市场空白期;在种植过程中启用高效节水灌溉设施, 保证为蓝莓生产提供优良环境。各蓝莓主产地市成立蓝莓研究中心、科研单位, 为蓝莓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从以上分析来看, 无论是从产业发展现状, 还是优势条件, 山东省蓝莓产业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提升空间。

2.2 存在的问题

2.2.1 区位优势利用效果差, 竞争力弱

山东省蓝莓生产主要分布在青岛、日照、烟台等地, 地缘优势显著。从气候条件看, 年降水量600~800 mm, 无霜期180~250 d, 气候温暖湿润, 丘陵坡地多, 土质为弱酸性沙质土壤, 适合露地栽培。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有利于避免蓝莓生长过程中的越冬抽条现象, 适合发展冷棚栽培, 且冷棚栽培成本只有露地栽培的1/4, 产果可提前上市。山东省蓝莓种植以露地栽培为主, 市场品种中‘蓝丰’‘都克’等北高丛种类占比高, 成熟上市期较为紧密, 多为季节性产品, 而在蓝莓非成熟期, 市场几乎处于空白, 缺乏竞争力。山东省优良的地域条件发挥不足, 不能结合地缘优势进行多样化生产, 提供多样化的蓝莓产品。因此可开发多样化的种植模式, 加大冷棚栽培面积, 与传统的露地栽培相交叉, 能够弥补露地栽培和暖棚栽培产果的空档期, 填补市场空白。

从地理位置看, 区域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便利, 发达的物流业给蓝莓运输和出口提供便利。山东省果蔬产业发达, 果蔬产业带来的成功经验有助于蓝莓产业的发展。

2.2.2 市场化程度低, 品牌意识弱

蓝莓产业推广还处于初级阶段, 对市场需求没有作好细分, 市场化程度低, 定位不准确, 龙头企业带动力度弱, 缺乏核心竞争力。山东省蓝莓企业主要分为2种形式, 一种是与蓝莓基地相结合的兼营型企业, 利用条件上的便利, 直接就近从蓝莓基地获取原材料进行生产、销售或加工, 但各环节之间缺乏专业化分工, 资源利用率不高;一种是非蓝莓产区的加工型企业, 从市面上收购蓝莓原材料, 进行包装、初级加工或深加工, 但由于品牌知名度低, 受众群体范围小, 未能带来预期收益。不同的企业之间在资金投入、规模、能力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相互之间资源整合度低, 蓝莓企业在将产品投向市场时将精力放在种植端, 关注度局限于产品质量, 忽视打造品牌价值, 公众对产品品牌认可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 没有突出不同的品牌形象和内涵。

2.2.3 加工业专业化程度低, 深加工乏力

蓝莓加工企业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资金投入小, 产业链发展势头不足, 导致产品附加值低, 经济效益低下。产品加工后能有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延长产业价值链, 拉动就业, 增加从业者收入, 深加工的带动作用尤其明显。

目前山东省蓝莓产品大部分为初加工, 蓝莓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少, 深加工能力低,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蓝莓产业链中加工环节发展薄弱, 深加工不足, 产品附加值不高。大部分蓝莓经过初加工以鲜果的形式出售, 简单的包装使贮存期短, 短时间内来不及出售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初加工形式只能保证企业获得短期利润。鉴于蓝莓保鲜难度和成本, 目前仍以加工为主[10], 市场上超过65%的蓝莓供于鲜果销售, 少数采用冷藏保存或加工成果汁、果酱、果酒、乳制品等初级产品出售。蓝莓深加工产品种类不多, 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2.4 技术研发力度弱, 专业人才缺乏

(1) 技术研发方面。蓝莓对种植环境的土壤条件、肥水管理水平要求高, 在种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山东省蓝莓产业化发展时间较短, 大部分种植户依靠经验判断, 忽视前期试种, 引进的蓝莓品种在种植过程中对种植环境不耐受, 造成产量大幅降低, 重新选苗种植成本投入高, 因此造成恶性循环, 经济损失严重。此外, 蓝莓常温下保存周期短, 需要完善的采收和贮存技术支持。

(2) 专业人才方面。山东省果蔬产业发展良好, 农民田间栽培管理经验丰富, 但新兴的小浆果不同于其他树种, 对种植、生产、采收、贮存条件要求高, 而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制约蓝莓产业发展。

3 促进山东省蓝莓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依托资源, 注重差异化发展

蓝莓品种繁多, 同一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的果实品质不同, 应当根据山东省各地区不同的地域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蓝莓品种, 优化品种结构布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探索适合山东省区位优势的蓝莓品种。做好适宜本地区品种的引进, 扩大优良试栽品种的面积, 利用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相交叉的方式调整不同成熟期的蓝莓品种, 保证蓝莓供应期延长, 满足市场需求。对优质品种基地建设大力支持, 合理对早、中、晚不同成熟期品种比例进行优化, 对其他适栽品种重点筛选, 打造多样化的蓝莓种植模式。借助优良的区域位置, 建立完善的蓝莓销售体系, 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开展蓝莓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带动山东省蓝莓产业健康发展。

2018年山东省设立山东品牌农产品综合服务平台, 可充分挖掘“互联网 ”背景下适合蓝莓产业发展的销售模式, 借助电子商务等手段, 打造蓝莓生产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信息平台, 帮助蓝莓产业经营者了解市场, 开发多样化的蓝莓产品。

3.2 强化品牌意识,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政府部门发挥引导带动作用, 放宽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扩大规模, 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鼓励和支持蓝莓企业将农户与市场联结, 改进蓝莓产业链组织形式, 扩大企业规模。发展以“企业 农户”“企业 农户 合作社”等发展模式, 发展订单业务, 明确供需双方的需求, 帮助消化库存, 促进蓝莓产业可持续发展。成立蓝莓专业合作社, 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蓝莓信息平台, 将农户信息和市场信息纳入到平台中, 实时联通, 促进蓝莓产业产销一体化发展。

确保龙头企业遵循市场规律, 不恶意竞争, 根据自身现状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 充分发挥带动作用。龙头企业打造名优品牌, 提高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蓝莓产业优化升级, 对促进蓝莓产业带动山东省新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3 完善加工体系建设, 延长产业链条

蓝莓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及多种维生素, 将原材料中的优势资源加工利用, 促进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延长产业链, 带来产品附加值, 推动蓝莓深加工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加工企业的生产布局, 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在细分市场的前提下, 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制定发展战略, 从包装、功能、传递的文化价值等方面入手开展蓝莓产品深加工。鼓励引导加工企业开展深加工, 对加工企业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在蓝莓鲜果包装、产品开发、运输贮存上升级改造, 开展以蓝莓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蓝莓加工业的发展能拉动对原材料的需求, 从根本上促进蓝莓种植业的发展。此外, 可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及现代蓝莓产业发展典范的成功经验, 开发蓝莓观光果园, 集生态观光、休闲体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蓝莓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蓝莓一二三产业融合, 建立从生产、种植、包装、品牌建设、市场渠道的完整体系, 促进山东省蓝莓产业可持续发展。

3.4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蓝莓产业技术水平

蓝莓鲜果自身耐贮能力差, 在运输过程中保鲜度差, 在保鲜技术上一直面临难题, 加大技术投入, 研发贮藏核心技术,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 突破蓝莓保鲜上的难题。对于蓝莓晚熟品种, 通过创新贮存技术手段, 将上市时间延长, 提高市场价格和产品附加值。

健全蓝莓技术推广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 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 做好技术培训指导工作, 不断扩大蓝莓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在县域内进行蓝莓科技推广, 开展蓝莓种植、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 教学先进适用技术及适栽品种, 通过政府、企业、农户的有效结合, 不断提高蓝莓产量、质量, 提高经济效益。

联合高校、科研机构,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在蓝莓育种方面缩短研发周期, 解决技术难题, 提高蓝莓产业发展的层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