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平文史】同川史话

 李俊玺书画 2019-11-04

原平百姓之声 2018-11-27

同川为全国著名的梨果产区,位于原平市区东南30公里、定襄县城东北20公里处,东邻五台,南濒沱畔,西与子干靠岭接壤,北同苏龙口依山相傍。同川依仗得天独厚的小盆地自然条件,栽培梨果树具有悠久历史。同川地区现有89村,8万余人,耕地16万亩,其中梨果园占到一半。境内梨果树约60万株以上,唐宋明清老梨树约10万株左右。同川梨素有“金瓜”之誉,为山西传统名果。

  同川古为湖泊,四千多年前,同川大地洪水汤汤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万士兵去同川治水。士兵身着便装,每人一件工具,或锹,或铣,或镐,十人编为一组,百人编为一排,千人为一营,日夜轮班挖沟。十多天后,两条十多丈宽的好似运河的排洪渠道相继完成。然后,尧又指挥他的队伍开挖支渠,将一个个水泊联通起来,让水由水泊、池塘流进大沟,然后注入河,直泻北海。水淌了,地干了,灾民就陆续回到了他们的家园。这时,尧率领他的治水大军悄没声息地走了。人们为了纪念尧帝,将他曾经亲自登临勘察地形的那座山,命名为尧元山(尧岩山)。

  二千六百年前,春秋晋大夫赵氏建城并聚居于今同川王北尧古城地(位于上社与王北尧村之间,约十平方华里)。后因“赵氏孤儿”案,赵氏族人便隐姓埋名逃于今赵村,遂久居至今。赵村民俗“调鬼”从战国时代就开始演出,可谓源远流长,展示了赵氏家族习武健身、讲义气重气节的悠久历史。
  晋代,同川文风颇盛,郝家寨(今上社)有处士郝隆闻名。明永乐版《太原府志·人物篇》载:“郝隆,字佐治,处士,崞县人。少博学,无书不读。七月七日,见富家曝晒衣服,乃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晒腹中书耳。与族人世福同爨。诏复其家,名重一时。”上社村今有“晋贤故里”石券门楼和郝隆衣冠墓,还于清同治八年在郝家祠堂创建的隆公祠,祠门两旁曾置有木刻楹联:“为布衣有光东晋,作参军大振南蛮”。

  北魏时,同川被游牧民族所控制,进而变成了北魏大臣尔朱荣的牧场,不再允许从事粮食作物生产。并且,尔朱荣规定当地汉民在牧场上栽种梨果必须是高杆、稀植,以防止放牧的牲畜啃食树枝。尔朱荣的统治极端残暴无情。同川一带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梨果种植相当兴盛。

  隋开皇元年置铜川县,县治在今城头村,铜川令王隆之子著名哲学家王通便出生于此地。《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初置新兴郡、铜川县,郡寻废,又废铜川。”铜川县自置至废,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至大业四年(公元608),首尾共28年。

  宋金时期,同川封闭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得到了文人武士的垂青。南宋名将杨沂中与杨再兴皆为杨文广四世孙。相传,杨沂中死后,葬于桐川。杨再兴随岳飞与金兵交战,死于乱箭之中,情景惨不忍睹。据《杨氏家谱》载:“获其尸焚焉,得箭镞二升,飞痛惜之。生子正端、正拱、正心,痛父死苦,隐居不仕。”故老相传,兄弟三人迁徙桐川。经考,都庄、北河底、善门(现属五台),金元明清时皆居有杨氏。三村中,现仍保留杨家沟、杨家场、杨家围等地名。据《中州集》载:元好问生父元东岩(德明)与同川郝俣为文友,郝俣在回乡时写下《故城道中同元东岩赋》;据清雍正《定襄县志》与新编《辛安村志》记述,金代诗人元好问与南桐川辛安乔信武来往甚密。其金亡不仕,常与定襄、桐川名贤赵宜之、武伯佐、王特起、杨淑玉及侨寓桐川的文友李治(字仁卿)交游,留下《云岩并序》等十余首诗作,其一便为《桐川与仁卿饮》。桐川沟壑庄园,多有楸树,俗称檬桐,阳春开花,灿若彩霞,富有诗情画意,文人故以“桐川”取名。

  元代,同川同乐寨湾(今中三村)出了一个巨富张显。张显遍置庄田于奎光岭东西,拓垦枣西沟,枣沟(今沟里村),在同川梨乡遍栽枣树,水果干果皆发展,被誉为“梨果之乡”。 随后又在滹沱河东畔张家上下庄(今张家庄与东下社)、南贾(今东南贾、西南贾)一带,置办下万亩良田。成为崞州(今原平)巨富。张显富而好仁,乐善好施。张显令三夫人介休人延氏在天涯山下建起“舍药院”,施舍奎光岭附近患病百姓。为了匡正民心,张显在天涯山建绵山介神行宫(据传,一日,延氏梦见介子推帅大军击大石鼓,来天涯山。醒后,见一大石如鼓。遂大兴土木,塑介神像供奉,称介公为石鼓大王,书殿匾为“石鼓殿”),“精忠纯孝”遂成民风。至张显十世孙,张家共出29位文臣武将,享受奉禄之数居当朝第六,成为元王朝柱石。崞县提升为崞州与张族功劳密不可分。元朝时期,皇谕诰命频传张氏家族,故而在滹沱河东畔修建接旨亭,这也就是停旨头村名的来历。

  近代,同川急公好义、扶危济困的民风,孕育了民主革命先驱续西峰等人。这离不开同川著名文人郭岚。光绪二十一年,郭岚已是六十八岁。垂垂老矣的他,在故乡宏道镇与郭逢丙举子任教职,培育了后来名震全国的续西峰以及邢斌丞等一批人才。这些人思想进步,后来大多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推翻满清政府和反对割据势力的斗争中,为中国的历史进程贡献了力量。续、邢推翻帝制后,在归乡的一段时间内又重开广济渠,增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